書名: 宏觀經濟學(微課版)作者名: 王榮 盧丹本章字數: 4644字更新時間: 2020-10-13 13:54:16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什么是宏觀經濟學
學術界通常認為“宏觀經濟學”這一術語是由挪威經濟學家、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的拉格納·弗里希(Ragnar A. K. Frisch)在1933年提出的。那么,什么是宏觀經濟學呢?與微觀經濟學相比,宏觀經濟學最大的特點在于其研究對象,或者說是它獨特的研究視角。一般而言,宏觀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總體情況與趨勢的基本理論。
一、宏觀經濟學的含義
宏觀經濟學是相對微觀經濟學而言的,是西方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宏觀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中研究一國經濟總量、總需求與總供給、國民收入總量及構成、貨幣與財政、人口與就業、要素與稟賦、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經濟預期與經濟政策、國際貿易與國際經濟等宏觀經濟現象的學科。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因此,宏觀經濟學也被稱作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

宏觀經濟學的含義
宏觀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
(1)宏觀經濟理論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函數理論、投資理論、貨幣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
(2)宏觀經濟政策包括經濟政策目標、經濟政策工具、經濟政策機制(即經濟政策工具如何達到既定的目標)、經濟政策效應與運用。
(3)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包括根據各派理論所建立的不同模型。這些模型可用于理論驗證、經濟預測、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應檢驗。
以上三個部分共同構成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現代宏觀經濟學是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服務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簡稱二戰)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政策在西方各國得到廣泛的運用,相當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也引發了各種問題。
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問題,也就是宏觀經濟學關注的宏觀經濟問題。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一些問題,如為什么一些國家如此富裕,而另一些國家會如此貧窮,當美國人關注營養過剩引起的肥胖問題時,一些非洲國家的兒童則面臨著饑餓和營養不良的問題;為什么經濟會存在劇烈的周期性的波動,如席卷全球的2008年金融風暴造成了巨額的資產損失,并導致許多人失去了工作和生活來源;為什么一些國家能夠保持比較低的物價水平,而有些國家則出現了物價持續上漲的現象;為什么經濟資源和要素能夠跨國流動,國際間的資本和產品的流動如何影響國內的經濟等。這些問題可以按研究的內容分為六個類別:經濟增長、經濟周期、就業和失業問題、通貨膨脹、經濟政策、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
第一,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從指標來看就是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國內生產總值是表現一個經濟體產出水平的指標。目前我們(用國內生產總值)試圖通過計算一個經濟體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來近似表現經濟活動的全貌。每個經濟體每一年度都會核算國內生產總值,當我們把它們放在一個隨時間推移的過程中來考察時,就可以看到經濟總量的變化,這種變化就是經濟增長。
如果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為負數,即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往年減少,就叫作經濟衰退。通常情況下,只有當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個季度持續減少時,才被稱為經濟衰退。度量經濟增長速度快慢的指標是經濟增長率。度量經濟增長,除了測算增長總量和總量增長率之外,還應計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國內生產總值及其增長率。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大要素分別是投資、出口和消費。經濟增長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總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國民生產總值)等統計數據。基本方法是一般以本年度的GDP總量對比往年的GDP總量,從而得出經濟增長的百分比。
第二,經濟周期。經濟周期是指總體經濟活動沿著經濟增長的總體趨勢而出現的有規律的擴張和收縮。在經濟的復蘇和繁榮階段,經濟上可能出現的一般特征是,伴隨經濟增長速度的持續提高,投資的持續增長,產量的不斷提高,市場需求旺盛,就業機會增多,企業利潤、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常常伴隨著通貨膨脹。經濟波動的一般原因有:投資率的變動,消費需求的變動,技術進步的狀況,預期的變化,經濟體制的變動。經濟周期波動,如果從經濟運行的總體上觀察,可以表達為:總體經濟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幅度范圍內的,有規律的波動性增長。
第三,就業和失業問題。經濟的波動還伴隨著就業的波動,特別是經濟衰退伴隨著失業的增加。失業導致有勞動能力并尋求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人數增加。失業與經濟增長、經濟周期一起成為宏觀經濟學探討的重要內容之一。
失業會給一國的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阻礙,從而危害到整個社會的穩定,這種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產出和收入減少。這是失業所造成的危害中最顯著的一個。根據國外一些研究機構的估計,失業率每上升一個百分點,就會導致產出下降2~3個百分點。對個人來講,失業者沒有了工作,沒有了收入,生活水平下降,盡管在很多國家政府都提供失業保障,但失業救濟金并不能保證失業者達到正常就業情況下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失業會導致個人人力資本的流失。失業有時候會損害失業者的事業發展并侵蝕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指的是個人所受的教育和所掌握的技能的價值。如一個在失業高峰期畢業的法律專業學生迫于生計,不得已找了一份銀行信貸員的工作。一年后,他發現自己無法與新一屆的法律專業畢業生競爭。失業還會導致人格尊嚴的喪失。長期失業給個人帶來的挫折感和經濟窘困是令人難以承受的,會極大地損傷個人的自尊。失業也是導致社會犯罪率、離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在經濟繁榮時期,勞動閑置相對會減少,但在經濟不景氣時,如何解決就業就成了各國政府要面對的重要問題。要實現充分就業,就必須了解失業產生的原因、機制、影響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例如,政府應該采用什么經濟政策進行干預,為什么不同國家的失業率會出現明顯的差異等。
第四,通貨膨脹。當經濟波動時,物價也會相應地波動。如在經濟蕭條時,物價會持續下跌;而在經濟繁榮高漲時,物價就會持續上漲。當一個經濟中大多數產品和服務的價格連續在一段時間內普遍上漲時,即為通貨膨脹。引起通貨膨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貨幣發行過多、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過旺、工資等成本上升,諸多原因都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在經濟增長較快,經濟繁榮時,往往伴隨著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會影響到經濟中的所有經濟主體。通貨膨脹是如何產生的,對經濟主體有什么影響,以及如何治理通貨膨脹等,這些都是宏觀經濟學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第五,經濟政策。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要保持連續性,左右搖擺的經濟政策必然會給經濟運行帶來損失;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還要有一定的“彈性”,一旦情況發生變化,政府必須對經濟政策做相應的調整。經濟政策正確與否,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正確的經濟政策可以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巨大的推動作用;錯誤的經濟政策則會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嚴重的破壞。
第六,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宏觀經濟學不僅研究一個國家內部的經濟增長和經濟波動等問題,還研究國際間的經濟聯系,如資本和產品在國際間的流動。在世界經濟日益一體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一國的經濟狀況與其他國家的經濟活動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越來越多地受到其他國家的經濟狀況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國家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必須考慮體現一國對外交換的國際收支狀況是處在順差狀態(本國從國外獲得的總經濟活動流量值大于本國流出的流量值)還是處在逆差狀態(本國從國外獲得的總經濟活動流量值小于本國流出的流量值);一國產品的進出口規模和其目前處于什么狀況,是進口大于出口,還是出口大于進口,差額規模如何;一國貨幣如何與其他國家的貨幣進行兌換等問題。此外,有關的全球貿易和資本流動問題、國際經濟危機發生時在各國之間的傳遞與擴散問題、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如何有效地運用宏觀經濟政策進行調控等,也是不可忽視的。進一步說,21世紀宏觀經濟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將會以經濟視角的國際化為主要方向。對我國來說,近30年的經濟增長中,對外貿易發揮了重要作用。據新華社報道,2018年4月12日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報告稱,2017年全球貿易整體表現亮眼,中國對全球進出口貿易總額的貢獻率高達10.2%和12.8%,分別位居世界第二和第一位。這再次表明,作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中國已成為拉動全球貿易巨輪前行的重要推動力。
三、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異同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異同,既體現在經濟理論上,也體現在經濟政策上。
我們先看經濟理論。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都是研究市場經濟中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為及其后果的,而市場經濟中所有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為都是一定意義上的供給和需求行為,因此,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主要相同之處就在于二者都是通過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決定價格和產量,并且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需求曲線一般來說都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即價格下降,需求量會增加,而它們的供給曲線都是向右上方傾斜的,即價格上升,供給量會增加。這就是說,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有著相同的供求曲線形狀,它們的交點決定著價格和產量。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異同
然而,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個體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為及其后果,而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總體的經濟行為及其后果,這就決定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主要區別是,微觀經濟學中的供給和需求曲線都是個體經濟的供求曲線,由此決定的成交價格和成交量也是個體產品(包括產品和要素)的價格和成交量。例如,大米市場供求均衡所決定的價格也許是l美元/千克,成交量是5萬噸;或者某上衣20美元/件,成交量是1萬件等。然而,宏觀經濟學中供給和需求曲線是整個社會經濟的供求曲線,即總供給曲線和總需求曲線,因而由此決定的價格和產出是整個社會的價格水平和社會產出總值。例如,某國家在某年的價格指數即價格水平是1.05或者說105%,意指該年的價格水平在總供給和總需求二者的作用下比基期(也許是上一年,也許是以前的某一年份)上升了5%,同時該國在該年的總產出也許是300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可見,微觀經濟學中的價格和產量是一個個具體產品的價格和產量,而宏觀經濟學中的價格和產量是整個社會的價格水平和產出水平。這里價格水平用價格指數表示,產出水平用貨幣衡量的市場價值(國內生產總值)表示。
不僅如此,微觀經濟學中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一般形態,看起來和宏觀經濟學中的總需求曲線和短期總供給曲線的形態都差不多地向下傾斜和向上傾斜,但是其原因卻是不同的,關于此我們以后會講到。
再看經濟政策方面,微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政策的共同點在于:二者都是政府運用一定經濟手段引導和規范微觀經濟主體的行為,目的都是為了改善社會的經濟福利。二者的區別又在哪里呢?
微觀經濟政策的目標主要是解決資源優化配置上的問題,糾正市場在資源優化配置上的“失靈”。例如,政府用反壟斷政策矯正企業因壟斷行為而不能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方面的失調,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來解決市場經濟主體不能提供社會所需要的公共物品問題。所有這些微觀經濟政策都是政府的“有形之手”補充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在資源配置上的失靈。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雖然也得通過微觀經濟主體的行為來實現,但這個目標主要不是解決資源的配置問題,而是解決資源的利用問題。例如,經濟出現蕭條和失業,表明經濟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政府就要用經濟政策來刺激經濟,引導居民和企業增加消費和投資,以克服資源閑置和浪費。相反,若經濟過熱,產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就表明社會對資源的需求超過資源的供給能力,政府就應當用經濟政策來給經濟降溫,引導國民進行合理的消費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