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肇慶高新區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戰略研究
- 周麗主編
- 9193字
- 2020-10-15 17:34:30
2.3 政策結構
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政策體系大致由宏觀綜合政策、行業管理政策、推廣應用政策、稅收優惠政策、科技創新政策、基礎設施政策六個部分構成,涵蓋了產業發展的諸多要素,形成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體系,推動形成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基本的政策體系架構如圖2-5所示。

圖2-5 新能源汽車政策支持體系
2.3.1 宏觀綜合政策
2009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拉開序幕的一年,這一年,國家在政策導向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09年2月27日,財政部、科技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四大部門聯合召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工作會議,并在隨后頒布《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強調了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重要性。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的發布,確定了新能源汽車企業準入條件,并在之后的幾個月公布了前5批《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共47個產品型號,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做出了指導和規劃。2009年3月23日,《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出臺,作為汽車產業綜合性應對措施的行動方案,規劃期為2009—2011年。
2009年6月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根據《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等有關規定,制定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工產業〔2009〕第44號),旨在促進汽車產品技術進步,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實現可持續發展,鼓勵企業研究開發和生產新能源汽車。2010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將新能源汽車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范圍,要著力突破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和電子控制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推進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同時,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相關前沿技術研發,大力推進高能效、低排放節能汽車發展。
2012年7月9日,國務院印發《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國發〔2012〕22號),明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以純電驅動為新能源汽車發展和汽車工業轉型的主要戰略方向,當前重點推進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業化。此外,還對發展目標做出了具體要求。在銷量上,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200萬輛、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到2015年,純電動乘用車、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最高車速不低于100km/h,純電驅動模式下、綜合工況下續駛里程分別不低于150km和50km。在燃油經濟性方面,到2015年,當年生產的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L/100km,節能型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降至5.9L/100km以下。
2014年7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4〕35號),加快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有效緩解能源和環境壓力,促進汽車產業轉型升級。該意見提出了包括總體要求、加快充電設施建設、積極引導企業創新商業模式、推動公共服務領域率先推廣應用、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等政策措施。
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國發〔2015〕28號),部署制造強國戰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被列為重點發展領域,提出“掌握汽車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術,提升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高效內燃機、先進變速器、輕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工業體系和創新體系,推動自主品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同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目標。
2016年11月29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國發〔2016〕67號),提出鼓勵新能源汽車與相關產業領域融合創新,培育跨界融合的新增長點,并確定了8個方面的發展任務,部署了包括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提升工程等21項重大工程。
2017年4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科技部在認真評估汽車工業發展現狀、深入分析未來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發布了《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工信部聯裝〔2017〕53號)。該規劃確定了“力爭經過十年持續努力,邁入世界汽車強國行列”的總目標,核心要義是做大做強中國品牌汽車,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提出以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為突破口,加速跨界融合,構建新型產業生態,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由大到強發展;到2020年培育形成若干家進入世界前十的新能源汽車企業、若干家超過1000億元規模的汽車零部件企業集團;到2025年,培育若干家進入全球前十的汽車零部件企業集團,突破產業鏈關鍵短板,掌握從零部件到整車的關鍵核心技術。此外,新能源汽車能耗也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17年6月4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完善汽車投資項目管理的意見》(發改產業〔2017〕1055號)。該文明確規定:將嚴控新增傳統燃油汽車產能,同時將促進新能源汽車健康有序發展。
2017年9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正式發布《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工信部第44號令),自2018年4月1日起施行。從總體來看,該辦法的出臺,一方面是促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迫切需要。近年來,國務院印發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等多份重要文件,均要求研究實施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管理制度,建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長效機制。
2018年6月2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與商務部發布《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第18號令)。負面清單指出,汽車行業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汽車整車制造的中方股比不低于50%,同一家外商可在國內建立兩家及兩家以下生產同類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以及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2018年10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8〕93號)發布。為促進汽車消費優化升級,該通知提出了繼續實施新能源購置稅優惠政策、落實“雙積分政策”、完善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標準規范、全面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修訂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等方面的內容。
2.3.2 行業管理政策
2009年6月17日,《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工產業〔2009〕第44號)發布,目的是為了促進汽車產品技術進步,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實現可持續發展,鼓勵企業研究開發和生產新能源汽車。根據新能源汽車整車、系統及關鍵總成技術成熟程度、國家和行業標準完善程度以及產業化程度的不同,將其分為起步期、發展期、成熟期三個不同的技術階段。同時發布了新能源汽車企業準入條件。
2011年12月30日,GB 27999—2011《乘用車燃料消耗量評價方法及指標》發布,2012年1月1日起實施。該標準對促進傳統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協調發展,完善我國汽車產品節能管理標準體系,促進我國汽車節能減排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2015年3月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15年第22號公告),對相關電池企業提出了產能和技術等方面的要求。
2015年6月2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第27號令),提出具備相應條件的企業可以申請投入生產純電動乘用車,該規定從2015年7月10日起執行。
2016年3月23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發布《關于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純電動乘用車建設項目核準的批復》。這是自2015年6月《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公布以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批復的第一家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資質。
2017年1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第39號令)。
2018年2月2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聯合發布《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工信部聯節〔2018〕43號),明確動力電池生產企業產品的設計要求、生產要求和回收責任等,旨在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規范行業發展。該辦法提出,汽車生產企業應建立動力蓄電池回收渠道,負責回收新能源汽車使用及報廢后產生的廢舊動力蓄電池;電池生產企業應與汽車生產企業協同,按照國家標準要求對所生產動力蓄電池進行編碼,汽車生產企業應記錄新能源汽車及其動力蓄電池編碼對應信息;鼓勵汽車生產企業采取多種方式為新能源汽車所有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回收服務,通過回購、以舊換新、給予補貼等措施,提高其移交廢舊動力蓄電池的積極性。
2018年12月10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發布《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第22號令),自2019年1月10日起施行。《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6年本)》中新建中外合資轎車生產企業項目、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含現有汽車企業跨類生產純電動乘用車)項目及其余由省級政府核準的汽車投資項目均不再實行核準管理,調整為備案管理。
2.3.3 推廣應用政策
2005年,國家“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確定北京、武漢、天津、株洲、威海、杭州6個城市為電動汽車示范運營城市。
2009年2月,“十城千輛”工程(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財政部),決定在3年內,每年發展10個城市,每個城市在公交、出租、公務、市政、郵政等領域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開展示范運行。
2009年8月11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第1批)予以發布,第1批只有5個產品型號。2009年8月24日發布《關于2009—2010年度中央國家機關汽車協議供貨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在汽車采購工作中,各單位要嚴格執行排量和價格雙重標準,不得超編超標準采購;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國發〔2009〕5號)精神,優先采購新能源汽車、環保低排放的小排量汽車。2009年9月1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第2批)予以發布,共有19個產品型號通過發布。2009年9月23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第3批)予以發布。產品型號增加到31個,各大汽車生產企業快速跟進。2009年11月11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第4批)予以發布,新增6個產品型號。2009年12月12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第5批)予以發布,新增10個產品型號。全年24家汽車生產企業的47個型號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列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并通過工業和信息化部《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發布。2009年,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有5000輛左右。
2009年12月,國家決定增加推廣試點范圍。2010年,國家將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由13個擴大到20個,選擇5個城市進行對私人購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給予補貼試點,補貼幅度和標準將接近公共服務領域購買新能源車的補貼辦法。
2010年5月,《關于擴大公共服務領域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有關工作的通知》(財建\[2010]227號),在原有13個試點城市的基礎上,增加天津、海口、鄭州、廈門、蘇州、唐山、廣州7個試點城市。第3批又增加沈陽、呼和浩特、成都、南通和襄樊5個試點城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范圍進一步擴大到25個城市。2011年11月10日,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工作的通知》(財辦建〔2011〕149號)。通知規定,嚴格執行新能源汽車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制度,對進入推廣目錄的產品,定期進行市場銷售量核查,對一年內未銷售的產品,取消該產品目錄;并將對目錄產品在試點城市的實際運行狀態進行抽樣測試,如果不達標,車企將面臨取消產品目錄及參與試點的資格。通知還要求車企配備相應的售后服務體系、回收處理體系等;要加大自主創新產品示范推廣力度,確保實現年度車輛推廣目標;充電網絡要覆蓋住宅小區、工作場所停車位,在政府機關和商場、醫院等地設置專用停車位及充電樁。
2014年7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4〕35號)。該意見提出八大項30個小項的全面要求,特別是明確提出要破除地方保護,各地區要執行全國統一的新能源汽車和充電設施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執行全國統一的新能源汽車推廣目錄,并提出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2015年3月18日,交通運輸部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在交通運輸行業推廣應用的實施意見》(交運發〔2015〕34號),提出自2020年,新能源汽車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車和城市物流配送等領域的推廣總量達到30萬輛。城市公交車、出租車運營權將優先授予新能源汽車,并向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程度高的交通運輸企業傾斜或成立專門的新能源汽車運輸企業。
2015年4月22日,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聯合印發《關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通知》(財建〔2015〕134號)。四部委將在2016—2020年繼續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政策,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中央財政對購買新能源汽車給予補助,實行普惠制。這一政策對穩定行業信心起到了積極作用。
2016年11月21日,為更好地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更好地區分辨識新能源汽車,實施差異化交通管理政策,公安部發布《五城市試點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決定自2016年12月1日起,率先在上海、南京、無錫、濟南、深圳5個城市試點啟用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以下簡稱“新號牌”)。
2017年11月起,公安部部署,在前期5個試點城市推廣應用基礎上,增加河北保定、吉林長春、福建福州、山東青島、河南鄭州、廣東中山、廣西柳州、重慶、四川成都、云南昆明10個城市啟用新號牌;2017年12月底前,除直轄市、省會市、自治區首府市啟用外,各省(區)至少還有1至2個城市啟用新號牌;2018年上半年,全國所有城市全面啟用新號牌。
2.3.4 稅收優惠政策
2009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建〔2009〕6號)岀臺,中央財政重點對試點城市購置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等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給予一次性定額補助。該財政補貼辦法同時要求地方財政安排一定資金,對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配套設施建設及維護保養等相關支出給予適當補助,保證試點工作順利進行。參與示范推廣試點的,低排放、低能耗混合動力汽車,給予0.4萬~42萬元不等的成本差價財政補貼;零排放純電動和燃料電池汽車,給予6萬~60萬元不等的成本差價財政補貼。
2010年6月1日,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聯合出臺《關于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確定在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個城市啟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工作,按3000元/kW·h給予補貼,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每輛最高補貼5萬元,純電動乘用車每輛最高補貼6萬元、1.6L及以下節能車補貼3000元,補貼資金撥付給汽車生產企業。
2014年8月6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關于免征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的公告》。公告稱,對免征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稅務總局通過發布《免征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實施管理。
2014年11月6日,財政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聯合印發《車輛購置稅收入補助地方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通知對支出范圍和補助標準、資金申請和審核、資金下達、監督管理等涉及財政資金撥付與使用的各環節,進行了明確規定。
2015年4月22日,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聯合印發《關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財建〔2015〕134號)。四部委將在2016—2020年繼續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政策,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中央財政對購買新能源汽車給予補助,實行普惠制。
2015年5月7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關于節約能源使用新能源車船車船稅優惠政策的通知》(財稅〔2015〕51號)。通知明確,為促進節約能源,鼓勵使用新能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及其實施條例有關規定,對節約能源車船減半征收車船稅,對使用新能源車船免征車船稅。
2016年1月21日,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核查工作的通知》(財辦建〔2016〕6號),表示將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實施情況及財政資金使用管理情況進行專項核查。此后,全國性的新能源汽車騙補核查工作隨即展開。
2016年9月8日,財政部新聞辦公室發布《關于地方預算公開和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專項檢查的通報》,對5個典型騙補案例的處理結果進行通報。
2016年12月29日,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財建〔2016〕958號),對補貼進行了調整,進一步提高了門檻,并加大客車等車型的補貼退坡力度。2018年2月13日,財政部等四部門發布《關于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財建〔2018〕18號),進一步提高純電動乘用車能量密度門檻要求。根據成本變化等情況,調整優化新能源乘用車補貼標準,合理降低新能源客車和新能源專用車補貼標準。燃料電池汽車補貼力度保持不變,燃料電池乘用車按燃料電池系統的額定功率進行補貼,燃料電池客車和專用車采用定額補貼方式。從2018年起將新能源汽車地方購置補貼資金逐漸轉為支持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新能源汽車使用和運營等環節。
2017年12月26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發布《關于免征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的公告》(2017第172號),明確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對購置的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對免征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通過發布《免征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以下簡稱《目錄》)實施管理。2017年12月31日之前已列入《目錄》的新能源汽車,對其免征車輛購置稅政策繼續有效。
2018年5月22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關于降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的公告》。公告稱,為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滿足人民群眾消費需求,自2018年7月1日起,降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將汽車整車稅率為25%的135個稅號和稅率為20%的4個稅號的稅率降至15%,將汽車零部件稅率分別為8%、10%、15%、20%、25%的共79個稅號的稅率降至6%。
2.3.5 科技創新政策
2001年,“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確定“三縱三橫”戰略。以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為“三縱”,以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驅動電機、動力蓄電池為“三橫”。
2007年,“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規劃對新能源汽車投入20億元研究經費。
2011年7月14日,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科技部),全面實施“純電驅動”技術轉型戰略,實施新能源汽車科技產業化工程。重點推進關鍵零部件技術(電池—電機—電控)、整車集成技術(混合動力—純電驅動—下一代純電驅動)和公共平臺技術(技術標準法規—基礎設施—測試評價技術)的研究。繼續實施“十城千輛”工程,到2015年,突破23個重點技術方向,在30個以上城市進行規模化示范推廣、5個以上城市進行新型商業化模式試點應用、電動汽車保有量達100萬輛、產值預期超過1000億元。發展與電動汽車關系密切的智能電網。
2015年6月22日,科技部發布《關于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等十個重點專項2016年項目安排進行公示的通知》,正式啟動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并在6個技術方向啟動18個項目。
2016年10月9日,科技部發布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等重點專項2017年度項目申報指南》。2017年度項目在動力電池與電池管理系統、電機驅動與電力電子、電動汽車智能化、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插電/增程式混合動力系統和純電動動力系統6個創新鏈(技術方向)部署了18項重點任務,提出具體研究內容和考核標準,將推動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對創新技術研究,促進新能源汽車的技術進步。
2016年10月26日,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上,國家強國戰略咨詢委員會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描繪了我國汽車產業技術未來15年的發展藍圖。
2.3.6 基礎設施政策
2011年12月22日,按照我國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標準化總體部署,在國家標準委協調和支持下,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組織,全國汽車標準委員會牽頭,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和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共同起草了《電動汽車傳導充電用連接裝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電動汽車傳導充電用連接裝置第2部分:交流充電接口》《電動汽車傳導充電用連接裝置第3部分:直流充電接口》三項國家標準;由國家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共同起草了《電動汽車非車載傳導式充電機與電池管理系統之間的通信協議》國家標準。該四項標準已于2011年12月22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公告2011年第21號”批準發布,2012年3月1日起實施。
2014年11月18日,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發布《關于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獎勵的通知》(財建〔2014〕692號)。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的指導性文件正式出臺。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大氣污染治理重點區域中的城市或城市群,2013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數量不低于2500輛,2014年度不低于5000輛,2015年度不低于10000輛;其他地區的城市或城市群,2013年度推廣數量不低于1500輛,2014年度不低于3000輛,2015年度不低于5000輛。推廣數量以純電動乘用車為標準進行計算,其他類型新能源汽車按照相應比例進行折算。國家相關部門即將對各個示范城市的推廣結果做“中期評估”。四部委此次下發充電設施補貼政策便是對評估的一個支持政策,是在評估的基礎上進行獎勵,通過獎勵的辦法達到優勝劣汰的目的。
2015年9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3號),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適度超前、車樁相隨、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為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建設指明方向。
2015年10月9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等四部門印發《電動汽車重點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發改能源〔2015〕1454號),明確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換電站超過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超過480萬個,并提出了分區域、分場所充電設施建設目標,以滿足全國500萬輛電動汽車的需求。
2015年7月25日,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加快居民區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通知》(發改能源〔2016〕1611號),文件主要明確了要提供供電保障及鼓勵充電基礎設施安裝應用。
2018年3月7日,國家能源局出臺《2018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指出統一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標準,優化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布局,建設適度超前、車樁相隨、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2018年將積極推進充電樁建設,年內計劃建成充電樁60萬個,其中公共充電樁10萬個,私人充電樁50萬個。
2018年11月19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部與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印發〈提升新能源汽車充電保障能力行動計劃〉的通知》(發改能源〔2018〕1698號)。通知要求,力爭用3年時間大幅提升充電技術水平,提高充電設施產品質量,加快完善充電標準體系,全面優化充電設施布局,顯著增強充電網絡互聯互通能力,快速升級充電運營服務品質,進一步優化充電基礎設施發展環境和產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