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香典
- (明)周嘉胄 (宋)洪芻 陳敬
- 7字
- 2020-10-09 15:09:10
卷三·宮掖諸香
春秋至漢魏宮掖諸香
熏香
魯莊公用繩子將管仲捆綁起來,交給齊國使者,齊國使者將管仲帶回齊國。到了齊國,齊君為了迎接這位圣賢,多次令人為他以香涂身,又多次以香熏身,以表達對他求賢若渴的誠意和尊重。《國語·齊語》
西施異香
西施身帶異香,其沐浴之后,宮人爭相取用她沐浴過的殘水,儲藏在瓶甕之中。將這種水灑在帷帳上,整個房間便充滿了香氣。甕中的水如果放久了,下面會沉淀出混濁的渣滓,凝結成膏狀,宮人將其取出曬干,用錦囊裝好,佩戴在抹胸上,比西施浴后的殘水還要香。《采蘭雜志》
燒香禮神
《漢武故事》上說,昆邪王殺了休屠王,前來歸降大漢,休屠王的金人神像也為漢武帝所得,后者將它們供奉在甘泉宮中。這些金人都有一丈多長,不使用牛羊,而用燒香禮拜。金人即佛,在漢武帝時備受尊崇,而非始于漢成帝時。
百蘊香
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用五蘊七香湯沐浴,其妹婕妤趙合德則用豆蔻湯沐浴。漢成帝說:“皇后不如婕妤,身體自然帶有香味?!庇谑腔屎蟾姆傺偬N香,而婕妤則擦露華百英粉。《趙后外傳》
九回香
婕妤趙合德還用九回香沐浴,用香脂養護秀發。并將眉毛畫得很淡,稱之為“遠山黛”;在臉上擦淡淡的胭脂,稱之為“慵來妝”。
◎焚香之雅——隔火熏香圖
宋代之后,人們焚香,并不直接點燃香品,而是先點燃一塊木炭,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木炭上隔上一層傳熱的薄片(如云母片),最后再在薄片上面放上香品。此種“隔火熏香”的方法開始流行起來。慢慢的“熏”烤,既可以消除煙氣,又能使香味的散發更加舒緩。自此,除禮佛與祭祀外,這種品香方式逐漸取代了直接焚燒香料的焚香方法。焚香方式的藝術化也提升了焚香器具的要求。明代文人文震亨的《長物志》記述了注重精神享受的、高層次的、高品位的休閑生活,其中便提到了怎樣選擇焚香的器具:“(香爐)三代、秦、漢鼎彝,及官、哥、定窯、龍泉、宣窯,皆以備賞鑒,非日用所宜。惟宣銅彝爐稍大者,最為適用;宋姜鑄亦可,惟不可用神爐、太乙,及鎏金白銅雙魚、象鬲之類。尤忌者云間、潘銅、胡銅所鑄八吉祥、倭景、百釘諸俗式,及新制建窯、五色花窯等爐。又古青綠博山亦可間用。木鼎可置山中,石鼎惟以供佛,余俱不入品。古人鼎彝,俱有底蓋,今人以木為之,烏木者最上,紫檀、花梨俱可,忌菱花、葵花諸俗式。爐頂以宋玉帽頂及角端、海獸諸樣,隨爐大小配之,瑪瑙、水晶之屬,舊者亦可用。隔火砂片第一,定片次之,玉片又次之。金銀不可用。以火浣布如錢大者,銀鑲四周,供用尤妙。匙箸紫銅者佳,云間胡文明及南都白銅者亦可用;忌用金銀,及長大填花諸式。箸瓶,官、哥、定窯者雖佳,不宜日用,吳中近制短頸細孔者,插箸下重不仆,銅者不品。”

①爐瓶三事
圖為小說《紅樓夢》所配的插圖,圖中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用香方式。賈母與寶玉及姑娘們正攜劉姥姥用膳,桌上除了酒菜,還有一“瓶爐三事”。可見,在賈府這樣的貴胄巨宦之家,用香極其普遍。
②宣爐
金黃色的立耳宣爐,香爐中香灰壘成山形,里面放有炭火,炭火上再置隔片,最后將切成薄片的香料放于隔片上,使香料受熱散香。用這種方式熏香,只有香味而無煙火味,因此可以在進膳時使用。若直接焚燒香材,則煙氣較重,不宜在用膳時使用。
③香盒
插有香匙、香箸的爐瓶,由黃楊、紫檀等木材或翡翠制成。翡翠或銅制香盒,用于盛裝香料。若爐中的香材氣味散盡,便可繼續添加。
昭儀上飛燕香物
趙飛燕被冊封為皇后的那天,她居住在昭陽殿的妹妹趙合德,寫了一封賀信說:“今天是吉祥的日子,貴人姐姐您喜獲皇后的寶冊。小妹謹獻上賀儀三十五件,以表達我對你的恭喜?!壁w合德的三十五件賀儀中,就有五層的金博山爐,以及青木香、沉水香、香螺卮、九真雄麝香等物。《西京雜記》
綠熊席熏香
趙合德在昭陽殿的臥室之內,有一床綠熊席。此席雜熏過各種香料,人一旦坐過,就會沾上殘香,歷經百日而不散。《西京雜記》
余香可分
魏王曹操臨終之際,遺言說:“我所剩余的香料可以分贈給諸位夫人。各房平日無事可做,不妨做些鞋拿去賣。”《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