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香典
- (明)周嘉胄 (宋)洪芻 陳敬
- 1598字
- 2020-10-09 15:09:03
龍腦香
龍腦香即片腦,《金光明經》稱之為羯婆羅香,香膏叫作婆律香。
西方的秣羅短咤國(為南印度古國名,位于印度半島之南端,是古潘底亞王朝所據之地),生有羯婆羅香樹。其樹干像松樹,葉子卻不似松葉,花果也與松樹有別。這種香木最初采伐的時候是濕的,且不香,等到木材干燥后,順著木材的紋理剖開,木中有香,形狀似云母樣,色澤如同冰雪,即所謂的龍腦香。《大唐西域記》
成陽山有神農鞭藥的遺跡,山中有座紫陽觀,觀內生有千年龍腦,樹葉為圓形,葉背呈白色,無花和果實,香在樹心中。割斷樹木后,香膏流出,在地上鑿一個洞,用以承接香膏,其氣息之清香,乃眾香之祖。
龍腦香樹,出產于婆利國(即今文萊加里曼丹島),婆利人稱其為固不婆律,波斯國亦有出產,其樹高八九丈,大約有六七人合抱那么粗,樹葉為圓形,葉背呈白色,沒有花朵和果實。這種樹有肥有瘦,較瘦的生有婆律膏香。也有人說瘦者出產龍腦香,較肥的則出產婆律膏香。香生在木心之中,砍斷樹,劈開樹材,香膏從樹端流出,挖洞以承接香膏。《酉陽雜俎》
渤泥、三佛齊國的龍腦香,出自深山幽谷中那些枝干未受損害的千年老杉樹。若枝干受損,則真氣外泄而不能生成龍腦香。當地人將此樹剖為木頭,龍腦香便從剖開的縫隙中涌出。大的龍腦香有一斤多重,稱為梅花腦;稍小的是比梅花腦略次一等的速腦,速腦里又有金腳,其中碎的被稱為米腦;鋸下的杉樹屑與米腦相混雜,稱為蒼腦。取凈香腦的杉樹木頭,稱為腦木札。將其與鋸屑一同搗碎,混合放置在瓷盆里,上面用斗笠覆蓋,封嚴,用熱灰煨烤,其煙氣上升后凝結成塊,稱之為熟腦,可用來制作面花、耳環、配飾等。還有一種像油的香,稱之為油腦,其香氣勝于龍腦,可以用來浸泡各種香。《香譜》
龍腦,是樹根中固態的樹脂;婆律香是樹根下液態的樹脂,因產于婆利國而得名。還有人說,龍腦和婆律香的樹形像杉木,而香腦則像白松脂。香氣清明純凈的龍腦為佳品;久經風吹日曬,或像鳥糞的則為次。也有人說,結子如豆蔻、樹皮上有錯裂甲紋的,是松脂。《新修本草》

葉
葉互生,暗綠色,揉軟嗅之有龍腦香氣,革質,卵圓形,先端急尖或漸尖。
花
花兩性,輻射對稱;圓錐花序生于上部枝腋;花白色,芳香,花柱絲狀。
龍腦香樹
常綠喬木,樹高可達50米,樹形呈圓錐狀,樹干常有星狀毛或盾狀鱗秕,木質部有樹脂。
果
堅果,卵圓形,果皮革質,不開裂或開裂,有種子一枚。

冰片
性寒,味辛、苦。入心、肺經,可開竅醒神、清熱止痛。天然龍腦為白色晶體,質地純凈,熏燃時不僅香氣濃郁,而且煙氣甚小,隱約有杉木氣味。
□ 龍腦香
龍腦香是龍腦香樹樹脂凝結成的晶體。中醫使用的冰片,就是龍腦香樹的干燥樹脂。因其最早為婆利國進貢之物,所以古稱“膏香”“婆律膏”;又因上等的龍腦白瑩如冰,類似梅花片,故又被稱為梅花腦。龍腦香在古代是一種非常名貴的香料,普通人家斷難常用。《紅樓夢》第二十四回中寫到寶玉去襲人家,見襲人“用自己的腳爐墊了腳,向荷包內取出兩個梅花香餅來,又將自己的手爐掀開焚上”,此處的梅花香餅即龍腦香餅。
龍腦,是西海婆利國婆律樹的樹脂,形狀像白膠香。龍腦油原產于佛誓國(7—13世紀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古國),從樹木中取得。《本草》
片腦香產自暹羅各國,只有佛打泥國(古為馬來半島上的一個土邦,現為泰國南部府治之一)出產的是上品。其樹木高大,樹葉與槐樹葉子相似,但較之略小,樹皮上的紋理則與沙柳有些類似。片腦是其樹皮間凝固的液體。這種樹喜歡生長在幽谷之中,島民入谷中,用鋸子割其樹干,從其斷口中剝采出片腦。其中有像指甲那么大、兩枚銅錢那么厚的,其香味清新熱烈,形狀瑩潔可愛,被稱為梅花片,販運到中國來以后,價格高漲。除此之外,還有數種龍腦香片可以入藥,但都是較次的香品。《華夷續考》
渤泥國的片腦香,其樹形狀像松檜,采香的人必須事先齋戒、沐浴過才能前往采集。片腦香中結晶成冰體、形狀像梅花的為上品。另外還有金腳腦、速腦、米腦、蒼腦、札聚腦等,以及像油一樣的腦油。《一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