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市場學
- 陶小軍 王菡薇
- 2570字
- 2020-11-06 15:14:23
第一節 藝術品拍賣的形成與發展
一、藝術品拍賣的基本概念
所謂藝術品拍賣(Arts Auction),是指以委托寄售為主要業務的商業公司,按一定的章程規則,用公開出價或競價的方式當眾出賣寄售的藝術品,將它轉讓給最高應價者并從中獲得一定經濟收入(傭金)的買賣形式和商業行為。
從事拍賣的公司通常被稱為“拍賣行”或“拍賣公司”。1997年1月1日公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明確指出,“拍賣人是指依照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設立的從事拍賣活動的法人企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還進一步指出,拍賣就是“以公開競價的形式,將特定物品或者財產權轉讓給最高應價者的買賣方式”。這也就是說,拍賣是一種買賣方式,拍賣價的形成過程要通過公開競價,拍賣標的應該是特定物品或者財產權利,買受人應該是最高出價者。拍賣主要涉及拍賣人、委托人、競買人和買受人四個主體,圍繞拍賣標的這一客體進行。拍賣行從拍賣成交的金額中收取一定比例的傭金作為企業的營利,也就是說委托人和買受人需要支付拍賣行手續費。此外,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的基本規定,經營文物的拍賣公司的成立必須要具備以下條件:注冊資本必須在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擁有5名以上取得高級文物博物專業技術職務的文物拍賣專業人員;經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部門審核同意后,向國家文物局申請文物拍賣許可證。
拍賣行屬于藝術品交易二級市場,是藝術品消費者、投資者、收藏家購買藝術品的主要途徑。因為拍賣行的專業性和公開性,往往能拍出較高的成交價格,市場上成交價最高的藝術品都是在拍賣行交易中實現的。藝術品拍賣作為藝術市場交易中的中介,對藝術品市場起著調節作用,促進藝術品價格的形成,同時在拍賣中取得高成交價位和高品位的藝術品對市場有著宣傳和標桿作用,引導藝術品市場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拍賣的成交價格并不一定能反映藝術品的真實價值。有的投資者利用拍賣行炒作,使藝術品的價格被高估,這一點需要警惕,作為藝術品市場的消費者需要有自己對藝術品價值和價格的判斷。
二、藝術品拍賣的發展
拍賣具有悠久的歷史,最早的拍賣故事是由希羅多德記錄并傳播的。當時拍賣的對象是適婚女子,伊利里亞的埃涅托伊人每年每個村落都有一次對適婚年齡女孩的拍賣,將女孩聚集一處,男子則在她們外面圍成一圈,由拍賣人把女孩按照由美及丑,一個個地叫出來,并將其出賣。婚姻市場上的拍賣人應該算是歷史上最早的職業拍賣人。羅馬王政時代開創了包稅制拍賣,通過拍賣,征稅者從稅差轉變為包稅人。其后,羅馬共和國時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和羅馬帝國時期(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是世界拍賣史的第一個高峰時期。這是由于對外戰爭的推動,羅馬的士兵和隨軍出行的商人,在戰場上就地交易士兵們掠奪的多余戰利品,包括盔甲、武器、衣服和生活用品等。羅馬士兵不僅在戰場上充當拍賣人,回城后繼續在城門外用拍賣的方法出售其囤積的戰利品。商人也從倒買倒賣中賺取差價。羅馬帝國后期,拍賣逐步滲透到社會生活中,拍賣的方式、規模、性質都有很大變化。其中,有商業性拍賣、非商業性拍賣;民間(平民)拍賣、政府(皇室)拍賣;自行拍賣、委托拍賣;強制拍賣、任意拍賣等,形式多樣且關系復雜。當時金融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發展,分散的拍賣人逐漸被專業從事拍賣的拍賣商取代,隨后拍賣商或獨立,或幾人合伙開設拍賣行,拍賣在羅馬取得了大發展。歐洲中世紀是拍賣行業停滯和衰落期,西方各國在近千年的時間里幾乎沒有拍賣活動。主要原因是封建制度使貨幣流通量減少,人們傾向于在定期集市上物物交換或平價買賣,而不采用所需貨幣量大的拍賣方式。直到16世紀中葉拍賣才逐漸恢復。
17世紀,歐洲拍賣業復蘇。法國政府將債務人的財產進行重新處置,人們有權和拍賣執行人一起參與債務人財產的買賣交易。這時拍賣標的是債務人的財產,競買人的范圍變大。在英國,拍賣由法院指定的專門人士操作,進行公開拍賣。17世紀末,拍賣活動在倫敦已非常普及,拍賣的商業交易活動常集中于咖啡屋。有關繪畫藝術品的拍賣是杰姆斯于1689年2月初次嘗試,在巴巴多斯咖啡屋以拍賣的方式交易了油畫和水彩畫。當時拍賣已經有提前展示時間,并提供拍品目錄供購買者提前了解拍賣標的物。此時,拍賣師作為一種職業開始被人們意識到,隨后紛紛加入拍賣師行列。17、18世紀的書籍拍賣往往與藝術品拍賣結合在一起,拍賣商與藝術品商人開始聯手互動,推出珍藏版的書籍或羊皮紙舊版書,以及雕塑、繪畫、獎杯等藝術品,玫瑰飾品、香水、燈具等手工制品,并且更加注重專業的宣傳,懂得利用廣告來加大宣傳力度。而那些長期用于舉辦拍賣會或展出拍品的咖啡館、小酒館、商店等,成為人們公認的拍賣場所,于是逐漸轉變為正式的拍賣場所。
及至近代,英國蘇富比拍賣公司和佳士得拍賣公司是世界藝術品拍賣市場中的強者,兩大公司主推藝術品拍賣。蘇富比拍賣公司是在1744年由英國圖書商人塞穆爾·貝克創立于英國倫敦,而后其外甥約翰·蘇富比和他的家族成為這家公司的合伙人,于是以蘇富比命名該拍賣行。1936年威爾遜的加入使蘇富比公司業務迅速發展,逐漸成為拍賣行業領先者。1973年進入亞洲市場,在香港舉辦其亞洲地區的首場拍賣。2000年蘇富比與美國eBay公司合作,建立拍賣網站,開始探索網絡拍賣新領域。蘇富比拍賣公司歷史悠久,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已有100余家分公司和辦事處,主營業務最初是古籍善本的拍賣,而后涉及繪畫作品領域,以及其他類型的藝術品或工藝品。至今,其藝術品拍賣業務已包括雕塑、繪畫、家具、實用美術、珠寶首飾等。蘇富比業務的廣泛性和專業性使其占領了廣大市場,也因此獲得不菲的收益和聲譽地位。
佳士得拍賣公司和蘇富比拍賣公司同為藝術品拍賣市場中的領軍者,兩者是競爭關系。佳士得公司由詹姆士·佳士得于1766年創立,也是歷史悠久,最初以經營寶石為業,兼營家具、繪畫和書籍等。至今,佳士得的分公司已遍布全世界,拍賣活動越發頻繁,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兩家拍賣公司都會根據地域安排不同類型或獨具當地特色的藝術品拍賣會,但考慮到兩者的競爭關系,為了不損失客戶和業績,兩家公司通常錯開其拍賣時間。這樣才能使優質競買人能夠參與到該公司的拍賣會中來,如收藏家、畫廊主、古董商等。
此外,還有英國的菲利普斯拍賣行,日本的東京美術俱樂部有限公司,中國的保利、嘉德、匡時拍賣行等,都位于各國拍賣市場前列,各有自身市場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