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車拉來的城市:近代石家莊城市史論叢
- 李惠民
- 2字
- 2020-11-06 15:14:00
引 言
一、“因路而興”是近代石家莊城市史研究的起點
我之所以用《火車拉來的城市》作為本書的書名,就是認定以“因路興市”作為石家莊這座城市的研究起點。眾所周知,近代新式交通業的發展,不僅逐步取代了傳統交通業的主導地位,而且在鐵路交通沿線區域催生了一批新興城市,將類似石家莊這樣因路而興的新興城市形象地比喻為“火車拉來的城市”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雖然“因路而興”造就了中國近代一種交通類型的新生城市,也已成為中國近代城市史學界的普遍共識,但是每一個因路而興的具體城市,又有著各自的地理環境和發展歷史,不可一概完全固定視之。對鐵路樞紐在近代石家莊城市興起中發揮的作用,學者們異口同聲,不謀而合,認識非常一致。譬如,隗瀛濤等著《中國近代不同類型城市綜合研究》、何一民著《近代中國城市發展與社會變遷》《中國城市史》、曹洪濤等著《中國近現代城市的發展》、苑書義等著《艱難的轉軌歷程——近代華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河北經濟史》、張利民等著《近代環渤海地區經濟與社會研究》《華北城市經濟近代化研究》、熊亞平著《鐵路與華北鄉村社會變遷》、張慧芝著《天子腳下與殖民陰影:清代直隸地區的城市》、李惠民著《近代石家莊城市化研究》等學術著作都認為,正太鐵路與京漢鐵路交會構成的鐵路交通樞紐,成為近代石家莊城市興起的直接誘因,交通樞紐功能對近代石家莊城市產生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
其實,對“因路而興”城市類型的總結概括,并非是現代學人的總結或發明,早在清末時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有所認識,到民國時期社會各界對“因路興市”就已經有了廣泛認知。例如,清末發表的《論河北鐵路以道口為中心點》一文便指出:“鐵路輻輳之地,民口可由寡而眾,民產可由貧而富,民俗可由野而文”,“以道口為成效之所”。1特別是鐵路樞紐對近代石家莊城市形成和發展所產生的直接帶動作用顯而易見,當時的社會各界眾目昭彰,盡人皆知。曾任井陘礦務局局長的王驤,在1927年印行的《開展石家莊商埠計劃書》中寫的第一句話就是:“石家莊一農田之小莊耳,自京漢路成而變為車站矣,自正太路成而變為要埠矣?!?span id="footnote-1107-backlink">21932年在正太鐵路接收典儀禮上,接收委員會監察委員鐵道部參事汪文璣在致辭中曾說:石家莊“儼然具有都市的雛形,所以能夠有這樣的發達,就是因為有正太和平漢兩條鐵路的關系”,“假使石家莊到現在還沒有鐵路,恐怕還是三十年前一樣,或者只有平漢而沒正太,恐怕也沒有這樣的發達”。31934年出版的《石門指南》指出:正太鐵路“設站于此,至(光緒)三十三年通車后,商賈云集,漸形繁華”。41940年出版的《石門市事情》記述說:石家莊“此處原為獲邑之一小村,旋經京漢正太二干線于此接軌后,遂變為商賈集中之地矣”。51942年出版的《石門新指南》也認為:“石門因交通發達,故商業繁盛?!?span id="footnote-1103-backlink">6由上述可知,鐵路樞紐對石家莊城市興起的重要作用已是彰明昭著,顯而易見。鐵路樞紐功能是石家莊新興城市最先具備的基礎功能,也是其最具主導性的城市功能之一,對其他功能的產生具有互動影響關系。而后,石家莊在交通樞紐基礎功能上,逐步發展成為區域性經濟中心,又在區域性經濟中心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為區域性政治中心和軍事中心。
近代石家莊城市史發展的事實,為孫中山先生的名言“交通為實業之母,鐵道又為交通之母”做了既翔實又具體的注釋。歷史已經證明,火車這種現代交通工具確實擁有巨大的能量,將潛伏在社會勞動里的生產力迅速發掘出來,甚至能夠拉來一座座新興城市。所以,鐵路這樣特殊的大工業部門,被馬克思稱為“實業之冠”。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根據歐洲的發展情況,早對“因路而興”做出過總結:“隨著交通工具的變化,舊的生產中心衰落了,新的生產中心興起了?!?span id="footnote-1102-backlink">7他還分析指出了新的生產中心一般會在什么樣的地點興起,“一個生產地點,由于處在大路或運河旁邊,一度享有特別的地理上的便利,現在卻位于一條鐵路支線的旁邊,這條支線要隔相當長的時間才通車一次。另一個生產地點,原來和交通要道完全隔絕,現在卻位于好幾條鐵路的交叉點。后一個生產地點興盛起來,前一個生產地點衰落了”。8石家莊就是屬于馬克思所預測指出的“后一個生產地點”,將石家莊帶入近代城市化軌道的外部第一推動力就是鐵路交通。從這個意義上說,比喻其為“火車拉來的城市”,非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