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天人相分”是荀子提出的一個重要哲學命題。荀子認為:天是自然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注23,因此,天事與人事各有所分,要“明于天人之分”注24。荀子是儒家思想的繼承者,但是,儒家是講“天命”的,因此,荀子的這一思想,明顯地違背了儒家傳統的“天命”思想,關于這一點,學者早有定論。問題是,荀子對儒家思想的這一否定,正是為了對儒家的肯定;而對儒家的肯定,則又恰恰依賴于這一否定。

我們知道,儒家思想是一種入世哲學。孔子思想的內核在于調節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系。“復禮”是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治國方略。孔子說“為國以禮”,“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注25。但是,孔子所主張的“禮”是周禮,也就是周朝的那套統治秩序。到了荀子這時,社會基礎發生了變化,基本完成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社會政治生活的內容變了,與之相隨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準則都在發生變化,孔子的那套儒家理論與新的政治需要已經不相符了。作為儒學繼承者的荀子,就碰到了承繼師學“輔王政”與“恢復舊禮”之間的矛盾。他一方面要堅持儒家的根本原則,積極參與政治,發揚光大儒學;另一方面則又面對著儒家理論不符合當時統治者需要的這一現實,這就勢必要對儒學進行一番新的理論改造。

荀子對儒學的改造是從對“禮”的改革著手的。所以會有荀子的《正名篇》,說:“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注26強調名隨實變,從理論上提出重新正名的必要。

重新正名后的“禮”的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說是:“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注27荀子將“禮”的內容與社會的財富分配聯系在一起,以財產關系來確立“禮”的等級秩序。這一理論,完全松懈了儒家“舊禮”所依賴的血緣族紐,將“禮”建立在新的封建等級關系這個社會現實之上。如荀子在《君道篇》所論:“請問為人君?曰:以禮分施,均遍而不偏;請問為人臣?曰:以禮待君,忠順而不懈;請問為人父?曰:寬惠而有禮;……請問為人妻?曰:夫有禮則柔從聽侍。”注28這套“禮”的理論就是以后的封建的政權、族權、夫權的雛形。

對于這樣的“禮”,荀子認為“隆禮至法則國有常”。孔子講“復禮”,荀子說“隆禮”,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表示了儒家對新的統治階級的承認和支持。荀子對儒學的這一改革,使本將被淘汰的儒學獲得了新的利用價值,從而奠定了儒學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但是,“禮”在周人眼里是“天命”的一部分,在那里,制度(等級名分)和倫理道德(宗法關系的意識)等都歸屬于“天命”的范圍。孔子也相信“天命”,所以在孔子那里,“禮”是被當作既存的、不可違背的東西來肯定的。荀子為了要使儒家思想符合新的封建統治的需要,客觀上已經使當時儒家所宣揚的“禮”名存實亡了。為了要使經他“正名”后的“禮”取得合法的地位,他又不得不對“禮”的來源作一番新的理論解釋。荀子從理論上提出天道自然的觀點,真正目的就是在于要割斷“禮”與“天命”之間的聯系,為改造“禮”的內容創造理論依據。

在荀子的“天道自然”的理論中,人一方面作為自然物的一部分而存在,同時又另屬一個與天相對立的、不受天支配的獨立的社會體系。作為自然物的人的這方面來說,荀子認為:人有眼、耳、口、鼻、思等五官;有好、惡、欲等情感、需求,這些是“不事而自然”的自然屬性。他又說:因為人生而有欲、有求,有欲必爭,爭必亂,亂必窮,因此,人的本性是惡的;又因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因此有教化的必要。教化的關鍵則在于“知禮義”。荀子說:“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注29“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注30因此,在荀子這里,“禮”是后來統治者為教化民眾的需要而產生的。他解釋說:“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此禮之所起也。”注31這就是說,荀子將“禮”直接建立在物欲,即人與人的利害關系之上。這樣,在荀子這里,道德、倫理等規范就不是什么社會之外的神秘力的創造物,也不存在什么是人的先天內在道德的沖動,而是人類根據自己對物質的追求而產生的精神異化物。人類制定“禮”是主動的,人接受“禮”的教化則是被動的。同時,荀子還認為,“禮”一旦被確立,就成了支配社會興衰命運的普遍法則,猶如自然規律那樣。他說:“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注32

這樣,荀子一方面強調天道自然,另一方面又肯定了人的社會性。“禮”作為客觀的社會存在被肯定,并據此而強調“隆禮”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從正名的需要出發,提出“性惡論”的理論,又將此理論建立在天道自然論的基礎之上,這是荀子哲學的邏輯結構,也是他所提出的“明于天人之分”注33的理論實質。而這種建立在“物欲”基礎上的“禮”的理論,以及由此而引出的“天論”,正是戰國末年社會財富、權利再分配的社會現實在思想家的頭腦中的一種“變了形”的反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远县| 郁南县| 志丹县| 平远县| 天镇县| 宿松县| 祁门县| 广灵县| 平陆县| 大宁县| 肇源县| 杭锦后旗| 枞阳县| 宁化县| 池州市| 盱眙县| 梨树县| 酉阳| 宁安市| 蓝田县| 红河县| 无极县| 嫩江县| 赤城县| 电白县| 白山市| 长葛市| 体育| 蒙阴县| 区。| 会同县| 芦山县| 合川市| 海林市| 醴陵市| 图木舒克市| 定襄县| 汉川市| 日土县| 平和县| 金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