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視野中的都市人文遺產研究與保護論集
- 馬學強
- 4字
- 2020-11-06 11:33:43
中國經驗
關于加強上海都市人文遺產研究的幾點想法
熊月之1
對于上海都市人文遺產的研究與保護,已經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果,有了很大的成績。我的發言主要從如何進一步發展的角度,談幾點看法。
回顧此前對于上海都市人文遺產的研究與保護,我感到有四個方面的問題,即以往研究中,偏重于中國人物研究,對外僑人物研究不足;對中國人物的研究,偏重于紅色人物,即反帝反封建方面的人物,對其他人物研究不足;對一般歷史人物的研究,偏重于其政治方面,對其他方面研究不足;對整個都市人文遺產研究中,偏重于對看得見、摸得著的顯性部分,對看不見摸不著的隱性部分研究不足。概括起來,即四個偏重,四個不足。下面逐一加以闡述。
其一,以往對上海歷史人物的研究,偏重于中國人物,對外僑人物研究不足?,F以收錄上海歷史人物最多的《上海大辭典》為分析文本?!渡虾4筠o典》是迄今收錄上海歷史人物最多的辭典,共收錄5 319人。其中外國人374人,占7%。近代上海大部分時間里,兩租界是城市主體部分,而兩租界的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外僑占主導地位,一些著名外僑在上海城市中的作用理應受到研究者的重視。比如:
英國人傅蘭雅,他在中國首尾36年,其中在上海31年,他在江南制造局譯書數十種,數量之多,影響之大,無人能比。他辦科普雜志,管理科技學校,晚年到美國教授中國文化,努力幫助中國留學生,還傾其積蓄,捐建上海盲童學校。在介紹西學方面,傅蘭雅長期與徐壽父子合作,與徐壽并稱傅徐,其貢獻絕不在徐壽之下。江南造船廠給徐壽立銅像,但是,沒有傅蘭雅。
英國人雷士德在上海,由建筑設計師、土地測量師到房地產商,慘淡經營,克勤克儉,終成巨富。去世前,將畢生積蓄一千多萬兩白銀全部捐獻出來,幫助上海貧病幼弱群體,資助上海的教育、醫學、慈善事業。以其捐款建立的雷士德工業職業學校和雷士德工學院,培育了近千名學生,名聞遐邇。
長期擔任圣約翰大學校長的卜舫濟,創辦《申報》的英國人美查,主編《萬國公報》、創辦中西書院的林樂知,常常在中外糾紛中為中國人打抱不平的著名律師擔文,創辦滬江大學的美國人萬應遠、柏高德,創辦仁濟醫院的雒魏林,墨海書館創辦人麥都思,對近代中文排字、印刷貢獻很大的美華書館的姜別利,創辦中西女塾(今市三女中)的美國人海淑德,創辦同濟大學的德國人貝隆,都是上海應該紀念的先賢。這些人是外國人,也是上海人,他們是上海城市文化底蘊的一部分。
以上這些外國人還是人們比較熟悉的,我再舉一些人們不大熟悉的:
1923年,美商查爾斯·雷納,匿名捐款建造了當時上海也是整個遠東最好的醫院宏恩醫院,由鄔達克設計,1926年6月初竣工并正式啟用。捐贈人有兩個要求,一是建筑硬件必須是世界一流,建筑風格必須是,“一個對社會各界開放的世界性醫院,不分種族、不分國籍、無論貧窮和富裕,都可以來看病”。另一個要求是設計師、建造商決不允許透露捐助人姓名,一旦透露,將收回捐款。這事本身就很有文化內涵。
曾經擔任工部局總董、英國在滬安霍爾德股份有限公司主管安霍爾德(Arnhold, Harry Edward),在上海三十七年,涉及多方面工作。
英美煙草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貝利(Bailey, Robert),在滬生活三十多年,為上海高爾夫俱樂部主任,涉及多方面業務。
怡和洋行是英國在中國最著名的洋行之一,其總經理貝斯(Beith, Benjamin David Fleming),在上海生活二十多年。
英國人蘇柯仁(Sowerby, Arthur de Carle),出生在中國,長期生活在上海,為著名探險家,擔任亞洲文會博物館的館長,著有《華北的鳥獸》、《漁獵者雜記》和《博物學家海濱休假記》等。
美國亞洲房地產公司貝恩(Bain, Charles McLeod),上海著名房地產商,在上海生活三十多年,涉及許多方面的業務。
美國大來洋行的總經理斯?。⊿teen, Oscar),長期在上海從事運輸業務。大來洋行是金元輪船公司和美國郵船公司的總代理,是美國運行在太平洋上的最大的遠洋組織。斯汀擔任這家公司總經理十多年,還擔任黃浦江水利協商委員會副主席、美國商會上海分會董事等職。
法國著名工程師喬羅特(Chollot, Joseph Julien),橋梁和道路建設專家,在上海法租界擔任總工程師長達四十年,曾負責法國領事館和大法官法庭,將電氣照明引入法租界,在董家渡建立了發電站,在法租界建立了配水系統,建立了屠宰場,建立了電車系統,曾獲法國榮譽軍團勛章。
法租界著名律師、記者巴隆博士(D’Auxion de Ruffe, Baron R.),在上海從事法律工作達二十五年之久,《費加羅報》的特派記者,著有《今天的中國》、《中國的問題》、《在寶塔的陰影下》和《真實的亞洲婦女》等書。
法國人倫納德(Leonard, Alexandre),法租界著名教育中心法中研究會教授、法國沃伊西與克魯茲建筑師公司合伙人,長期生活在上海,是法國總會的建筑師和監理工程師,經手的建筑項目還有圣心修道院、法租界巡捕房、圣彼得大教堂和圣瑪麗醫院等。
德國泰來洋行總經理伯格(Berg Arnold),在上海、青島等地工作三十多年。泰來洋行總部設在上海,經營的范圍包括鐵和其他金屬、機械裝置、廠房設施等,是二十世紀上半葉整個遠東地區最大、最重要的公司之一,商務印書館許多印刷機械由這家公司供應。
荷蘭銷售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區經理巴耶斯(Buys, Albertus),在上海、香港、天津、漢口等地活動二十多年,是二十世紀上半葉在中國最活躍的荷蘭商人之一。
瑞士人施陶特(Staudt, Eugen),是上海蘇爾壽兄弟公司的機械工程師、代理經理,蘇爾壽兄弟公司是瑞士最著名的工程機械企業。施陶特在上海生活多年,經辦過許多重要工程,包括為上海法國纜車公司安裝35 000匹馬力的柴油發動機;在董家渡修建發電站和抽水工廠,為國泰大廈、上海俱樂部等單位安裝制冷裝置。
澳大利亞人史密斯(Smith, Francis Ryan),長期在上海生活,擔任上海大都會置業土地有限公司的主席兼董事總經理、友邦保險有限公司董事長,是澳大利亞在上海的著名人物。
日本著名反戰人士尾崎秀實、中西功、西里龍夫,都值得研究。尤其是尾崎秀實,沒有他,左爾格在日本是否能夠成功獲得關鍵情報,是很難說的。
還有許多著名的報人、醫生、律師、法官、設計師、工程師、注冊會計師、教授、學者、商人、藝術家,《上海大辭典》都沒有收錄。1933年,上海東方出版社出版英文《上海與北華人名辭典》2,收錄173名外國人。這些人幾乎每一個都值得研究,對于挖掘、豐富上海人文歷史遺產都有價值。
近代上海,有很多以外國寓滬名人命名的道路,其中有不少人都值得研究,比如麥特赫司脫(麥華陀)、福開森、金神父、馬立斯、斐倫、施高塔、巨籟達、白克、白利南、寶隆等。外國人路名,這是上海城市人文遺產中很有特色的一部分。如果將上海、天津、漢口、青島、哈爾濱等處以外國人命名的道路作一綜合研究,一定很有意思。
其二,對中國人物的研究,偏重于紅色人物,即反帝反封建方面的人物,對其他人物研究不足。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是早期中共中央機關所在地,是中共與共產國際聯絡基地,是“左翼”知識分子活動基地,對于活躍在上海反帝反封建方面的人物進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上海作為近代中國最大城市,各路英雄豪杰薈萃于此、成長于此、成名于此,對他們進行深入研究也是完全應該與必要的。比如,晚清上海道臺,很多沒有很好地研究,其中,生卒年代都不清楚的有宮慕久、劉麒祥,生平事跡不清楚的更多。民國時期的上海市一級領導人,有的也研究不夠,比如,吳鐵城擔任上海市市長期間的所作所為,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其三,對一般歷史人物的研究,偏重于其政治方面,對其他方面研究不足。比如哈同,他參與過大量的慈善活動,這是以往研究中較少述及的。1911年秋,浙江寧波、湖州遭受嚴重水災,寓滬浙江商幫舉行賑災活動,哈同以哈同花園作為義演場所,共籌得賑款5萬元。1914年夏,廣東發生水災,寓滬粵商舉辦賑災活動,哈同又以哈同花園作為賑災義演場所,籌得賑款5萬多元。1917年京直奉水災、汴晉湘魯水災,1928年湖州水災,哈同都有賑災行動,或提供義演場所,或捐獻錢物。1922年江蘇發生水災,江蘇省水災義賑會向哈同借款10萬元,哈同表示一下子拿不出10萬元,但拿了1萬元出來,表示捐獻出來,而不是借款。1931年蘇皖大水災,哈同的中國籍妻子羅迦陵捐款60多萬元。哈同是資本家,有剝削的一面,但這是一方面,他從事的慈善活動,也應該述及。
其四,對整個都市人文遺產的研究與保護,偏重于對看得見、摸得著的顯性部分研究,對看不見摸不著的隱性部分研究不足,特別是對于已經不存在的著名建筑的人文遺產研究不夠。
比如,清末民初,廣東名人劉學恂在上海有重要房產,即滄州旅館。劉學恂在廣州、福州有重要活動,在杭州西湖建有劉莊,在上海也有重要投資。這個滄州旅館歷史人文內容相當豐富,1900年李鴻章北上,路過上海,就下榻于此,嚴復曾在此住過,胡適、趙元任、梅蘭芳、程硯秋等亦在此住過。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問上海時,也下榻于此。
梁啟超在上海辦《時務報》,撰寫著名的《變法通議》,那時他的住址在哪里?馬建忠在上海寫《馬氏文通》,住址是在哪里?都沒有很好研究。那時,他們兩人是鄰居,都住在今天的黃浦區鳳陽路上。清末,嚴復的家也安在上海。他夫人在上海開黃包車行。
滄州旅館,梁啟超、馬建忠、嚴復住所,都不存在了,但是,他們曾經存在過,其文化意義值得發掘與研究。
之所以出現上述四個偏重、四個不足情況,與上海史的研究歷程有關。國人開始對上海史作學術性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以柳亞子先生為館長的上海通志館,開始了對上海城市歷史的研究。他們廣泛搜集資料,從眾多專題入手,出版了一批集刊,篳路藍縷,貢獻很大。但是,那時是民族主義在全球范圍內普遍高漲的時代,他們的研究,也就不能不帶有那個時代的痕跡,對上海的外國人物重視不夠。上海史研究另一個高潮,興起于改革開放以后。其時,西方學者研究上海史,已經從以西方的沖擊—反應論為主,轉入到以中國內部發現歷史演變脈絡為主,中國本土資源特別受到重視,而近代上海外僑的作用也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大陸學術界長期流行的三次革命高潮說、階級斗爭說,也影響了史學界對外僑作用的重視,影響了對紅色人物以外歷史人物的研究,影響了對歷史人物多面相的研究。
當然,最近二三十年,隨著對傳教士研究的拓展,對西方文化影響研究的深入(包括教會學校、律師制度),對近代上海城市管理與制度建設研究的深入(城市控制、市政管理、衛生管理),對上海外僑研究、西方器物文化研究的拓展,許多寓滬外國人物已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但是,這些成果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上述四個偏重、四個不足的問題。
上海都市人文遺產研究與保護,是個非常有價值的課題。我們要以全球化的眼光,以21世紀的時代意識,放寬視野,拉長眼光,從建設文化大都市的高度,以吸收全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繼承與弘揚中國優秀文化遺產的氣度,從文化創新的角度,認真研究上海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