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
- (法)費爾南·布羅代爾
- 2848字
- 2020-11-06 18:51:29
出版說明
敘述當代史學,不能不涉及法國的年鑒學派,因為它是當今世界影響最大的史學流派之一。年鑒學派由呂西安·費弗爾和馬克·布洛赫創立,他們以1929年創刊的《經濟和社會史年鑒》雜志(1946年起改稱《經濟、社會和文明史年鑒》)為陣地,鼓吹新史學即“整體的歷史”。該學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集大成者就是費爾南·布羅代爾(1902—1985年)。其成名作和扛鼎之作即為《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下文簡稱為《地中海史》)。
布羅代爾1902年8月24日出生在法國東部默茲省一個小村鎮,在農村度過了童年時代。他早年醉心于詩歌并對醫學感興趣,直到邁入巴黎大學后才開始接受正規的史學訓練。然而,即使在那時,他對史學的興趣仍不大,靠了非凡的記憶力,讀完大學并獲得史地教師的資格。1923至1932年他在阿爾及利亞一所中學執教期間,他對地中海地區的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利用假期遍游除埃及以外的地中海各國,埋頭于收集檔案資料,準備以地中海為題,撰寫博士論文。1935至1937年,布羅代爾在巴西度過了自稱“一生中重要的時期”,任圣保羅大學文明史教授。回國后,他在法國高等實踐研究院第四部工作,并在呂西安·費弗爾的影響下,成為年鑒學派的一員。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布羅代爾應征入伍,駐守馬其諾防線。1940年7月,馬其諾防線崩潰,布羅代爾成為德軍俘虜,在戰俘營里度過了五年囚徒生活。1947年,布羅代爾完成了博士論文《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順利通過了答辯。在此前一年,他進入年鑒雜志編輯部。同年,他與費弗爾一道創辦了高等實踐研究院第六部(經濟和社會科學部),1956年,任該部主任。1984年,他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1985年11月,布羅代爾去世。
布羅代爾不僅是當代法國最著名的史學家,在世界史壇也享有盛譽。人們評論說:“如果設立諾貝爾史學獎,布羅代爾是無可爭議的第一人選”,并公認他是“當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史學家”。這種贊譽對他來說并不過分。作為年鑒學派的集大成者,布羅代爾力圖把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來把握,并以該體系及其各組成部分密切相關、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結構和功能關系方面再現處于動態過程中的歷史總體。正是在布羅代爾時代,年鑒學派一躍成為最有影響的國際史學流派之一。他的為數不多的幾部著作,如《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尤其是《地中海史》,也成為當今史學的規范。
《地中海史》是布羅代爾的成名作,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他自30年代初醞釀此書,查閱了大量檔案資料,至二戰爆發時積累了一萬多張卡片。在戰俘營里,完全憑著自己非凡的記憶力,他不間斷地思考地中海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并把心得體會記錄在已獲釋難友寄來的練習簿上。到1945年獲釋時,他已完成了論文的大半。這堪稱史學領域的一大奇跡,堪稱一部生命之作。經過兩年的修改補充,《地中海史》于1947年定稿,1949年分兩卷出版,迅即引起轟動,被公認為一部經典之作。
《地中海史》旁征博引,全書長達1000多頁,譯成中文凡150萬多字。不過,該書獲得好評,主要不在于作者在收集資料、分析資料方面所下的工夫(固然,這一點同樣令人敬服),而在于它精辟地論述了一個地區(地中海)、一個時代(菲利普二世時代)的歷史,尤為重要的是,它本身就代表了一個時代(當代)的歷史。在此書中,作者從總體歷史的思想出發,努力把16世紀后半期即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在位時期(1556—1598年)的地中海世界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考察。在作者筆下:地中海不再是一個毫無生機的海洋,而是一個充滿激情和生命的歷史人物。為了寫出這一總體歷史,布羅代爾把全書分為三個部分:
“本書共分三部分。每部分自成整體,單獨闡明一個問題。
“第一部分論述一種幾乎靜止的歷史——人同他周圍環境的關系史。這是一種緩慢流逝、緩慢演變、經常出現反復和不斷重新開始的周期性歷史。……
“在這種靜止的歷史之上,顯現出一種有別于它的、節奏緩慢的歷史。人們或許會樂意稱之為社會史,亦即群體和集團史。……這些深海暗流怎樣掀動了地中海的生活,是我在本書第二部分需要加以思考的。……
“最后是第三部分,即傳統歷史的部分,換言之,它不是人類規模的歷史,而是個人規模的歷史。……這是表面的騷動,是潮汐在其強有力的運動中激起的波濤,是一種短促迅速和動蕩的歷史。……這是所有歷史中最動人心弦、最富有人情味兒、也最危險的歷史。……它們……對歷史的深層只是蜻蜓點水。……”
根據這樣的安排,《地中海史》首先以大量的篇幅討論了地中海地區的自然地理狀況,包括半島、島嶼、山脈、高原、平原、近海、遠洋、季節、氣候,進而探討了該地區的經濟社會狀況和文化生活,如城鎮、鄉村、水陸交通、商業貿易、內外交往、各地的物產、民眾生活、文化方式等,最后才涉及16世紀后期該地區的政治史。在作者那里,歷史被分解為幾個不同的層面,分解為幾個不同的歷史時間,即地理時間、社會時間和個人時間,藉此抓住過去所有不同的、彼此之間有最大差別的節奏,提出它們共存、互擾、矛盾以及多種深廣豐富的內容,力求找出具有規律性的事物。通過這種方法,作者在廣泛運用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政治學、民族學和經濟學等多學科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把平凡的日常生活與偉大的歷史潮流,把微觀與客觀有機地結合起來,立體再現了所述時代地中海及相關地區人類的全貌,揭示了它的命運,雄辯地證明地中海并未因新航路或土耳其勢力的崛起而衰落,它的衰落要在17世紀中葉以后。正因為這一點,人們把《地中海史》視為里程碑式的著作。費弗爾曾稱該書“為我們開辟了新的視野,……具有革命的性質”。近50年后的今天,閱讀這部巨著,我們仍會產生類似的感覺。
歷史在不斷發展,《地中海史》也是如此。該書出版后被翻譯成英、俄、德、西、葡、意、日、阿拉伯、土耳其、瑞典等十幾種文字,在法國亦多次重印,其中,作者對1966年第二版作了大量增刪,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徹底重寫,而后于1979年又一次進行修訂。固然,該書的基本框架沒有太大變化,但在一些具體問題上,作者根據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在原來的水平上有所超越。如果有人下力氣把《地中海史》的第一版與修訂版進行細致比較,這對研究布羅代爾本人學術發展軌跡和思想發展歷程,當不無裨益。
由于時代的影響,年鑒學派在20世紀70年代末才有系統地引入我國學術界,其代表人物代表作也陸續有中譯本問世。布羅代爾的另兩部重要著作《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和其遺著《法蘭西的特性》已有中譯本問世。但是,其代表作《地中海史》的翻譯出版,對我們全面了解年鑒學派和布羅代爾本人的學術成就,促進我國史學研究的發展,仍將具有很大意義。
《地中海史》博大精深,行文所及,涉及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德文、西班牙文、加泰羅尼亞文等多種文字的原始檔案和大量著述,知識面廣,翻譯難度很大。中譯本據1979年修訂第四版翻譯(據1990年第九次印刷本校訂),第一卷承譯者除署名者外,尚有呂華、呂志祥、張家衛。布羅代爾夫人應邀為中譯本撰寫序言,顧良先生通讀校訂了第一卷譯文,馮棠先生審閱了第二卷譯稿,在此一并致謝。中譯本序(布羅代爾夫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