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小戎》:平原作戰必殺器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環脅驅,陰靷鋈續。文茵暢轂,駕我騏。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在其板屋,亂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轡在手。騏騮是中,驪是驂。龍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溫其在邑。方何為期?胡然我念之!

俴駟孔群,厹矛鋈。蒙伐有苑,虎韔鏤膺。交韔二弓,竹閉緄縢。言念君子,載寢載興。厭厭良人,秩秩德音。

——《秦風·小戎》


從秦襄公這一代開始,才真正有了秦國。能夠從大夫提拔為諸侯,跟秦襄公的努力奮斗、積極爭取有直接關系:當申侯聯合西戎殺死周幽王,秦襄公帶兵救周,護送周平王東遷,周平王念其立有大功,封其為諸侯,秦襄公這才與齊國、魯國、鄭國等諸侯國的國君平起平坐。

而周平王封給秦襄公的土地,大部分都是被西戎搶走的西周故都所在地。周平王向秦襄公許諾,只要秦襄公有能力從西戎手里搶回岐、豐這些地盤,那就都歸秦國所有。在這樣的形勢下,秦襄公和秦國士兵們沒有別的選擇,為了站穩腳跟就只能選擇提高自己的戰斗力,這也造就了秦人的尚武之風。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環脅驅,陰靷鋈續。文茵暢轂,駕我騏。……

四牡孔阜,六轡在手。騏騮是中,驪是驂。


在秦襄公那個年代,打西戎主要還是靠戰車,當時叫“戎車”。評價一個國家的武力值,習慣用多少輛戰車來衡量,一輛戰車叫一“乘”。武王伐紂時動用了全部家底,是戎車三百乘,而到了周宣王時撥給方叔的兵車就達到了三千乘,是當年武王的十倍,可見當時對發展戰車裝備還是很重視的。有人在《宮》里給身為諸侯的魯僖公唱贊歌,說魯國擁有“千乘”兵力,倒也不是夸得太厲害,應該是符合那個推崇車戰的時代的實際情況的。

秦襄公計算兵力的方法,應該是和周王室的算法一樣,那就是用一輛戎車代表多少匹馬、多少士兵。這么算的話,一“乘”可就不再單指一輛戎車了,而是代表了一個戰斗單元,包括拉車的四匹馬、車上的三名甲士、車下配合戎車作戰的二十二名步卒,加起來這一“乘”就是二十五人;到了春秋時,一“乘”擴大到七十五人,這還沒有把支援戎車作戰的后勤車“輜車”(或叫“重車”)計算在內。后勤車配備的后勤兵又有二十五人。

照這個數字統計,在秦襄公他們那個春秋時期,人們常說的“三百乘”的對戰,在諸侯國之間就算是規模相當大了。一“乘”按五十人算,“三百乘”就是一萬五千人;一“乘”按一百人算,“三百乘”就是三萬人。

秦國兵士們駕駛的戰車到底有多厲害,竟然給一輛戰車配備這么多人?先來看看戰車的外形。

為了實現戰車在作戰中又快又穩當的目標,設計成了車廂前后短、左右寬的樣式,車廂的寬度容許至少三個人寬松地并排站立。“小戎”就是一般士兵的小戰車,所以車廂后面上下車的橫擋就設計得低,車廂較淺,故而叫“俴收”;有小戰車就有大戰車,大戰車叫“元戎”,是給指揮官乘坐的。戰車的寬度還要算上兩邊的長“轂”,就是車軸伸在車輪外的部分,一邊伸出去半米多。整個算下來的寬度達到三米左右。

要想提高時速就要加大馬力,那時候的戰車都是“四缸發動機”的超強配置,也就是四匹馬,而且都是好馬。什么花紋的馬叫什么名字,都有通用品牌,就像現在的知名汽車品牌,比如青黑色花紋相間像博棋的馬叫“騏”,左后腳白色的馬叫“”,紅黑色的馬叫“”,黑嘴的黃馬叫“”,黑色的馬叫“驪”。

是不是有些眼花繚亂了?記不清名字的話,就直接統稱它們為“牡”,就是公馬的意思。駕車的時候,中間的兩匹叫“服馬”,兩邊的兩匹叫“驂馬”,駕車的人用六根韁繩控制這四匹馬,這個技術可是相當之高,是當時大學課程的六大主科之一。

尚武的秦國,就連女子說起戰車來也是非常了解,就像這首詩的女主角一樣,能隨口說出丈夫所駕戰車上各個零件的拗口名稱。就比如車中間的那根單轅,叫“梁辀”,就是因為它像有些彎曲的房梁,還像舟的形狀;車轅太長容易斷,就用皮條纏緊,皮條就叫“楘”;還有“游環”“脅驅”“陰靷”“續”“鏤膺”“鞗革”這些皮制銅制的車具馬具,無不散發著令女人心動、令男人生出豪氣的光澤。


龍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溫其在邑。……

俴駟孔群,厹矛鋈。蒙伐有苑,虎韔鏤膺。交韔二弓,竹閉緄縢。


重點來了,秦國女子和秦襄公一起推介的這種四馬戰車這么厲害,能登上戰車作戰的兵士又是什么樣的?

不是所有的參戰士兵都有登上戰車的資格,在二十五人或七十五人的戰斗單元里,只有三個人才有資格上戰車,這三個人叫“甲士”,顧名思議就是身上穿著防御皮甲的戰士。車下的步兵們都是配合這三個人作戰,可見其地位之重要;真打了勝仗立了功,也是甲士先論功行賞,步兵排在后面,這也看出乘車的人在平常生活中的地位,要不然人們也不會稱其為“君子”。

三個甲士的高待遇也不是白享受的,哪個拿出來都屬于多項全能型選手。隨便列出幾個“選士”標準就知道他們有多厲害:四十歲以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善跑敏捷,能追上快跑的戰馬,飛身跳上奔馳的戰車;駕車技術高超,能在復雜多變的戰場上靈活地調整方向、前行后退;力氣大,箭法準,拉得動八百斤弓弩,前后左右說射哪里就能射中哪里;武藝高強,不管是兩三米長的矛、戟,還是短兵器刀、劍,拿起來就能打仗。因為秦襄公天天要跟西戎死磕,這個選拔標準估計還要更高。

車上三人都有明確分工。中間駕車的人叫“御”,他要根據敵車情況調整好沖鋒的方向和速度,為車上的兩名同伴提供最好的進攻時機和角度,當然,打敗了逃跑時也要靠駕車人的技術保命;左邊負責用弓箭遠距離進攻的人叫“車左”或“甲首”,甲首就是這個車兵聯合作戰單元的領導者,車上車下的人都聽他指揮,駕車人犧牲時,甲首還要兼職駕車;右邊負責近距離進攻的人叫“車右”或“戎右”,這是個狠角色,當駕車人往左邊打方向時,戎右抓住與對面敵車相錯而過的時機,用長矛等兵器向對方刺殺,一邊刺殺著敵人,一邊還要負責保護駕車者和指揮官,當戰車陷入泥坑時,還要跳下去推車,也真是夠他忙活的。可能是因為戎右的任務太重了,有時在特殊情況下,車上還配置第四個人,叫“駟乘”,駟乘的主要職責就是給戎右當副手。

了解了甲士的職責,就明白秦襄公給每輛戰車配備這么多武器的原因了,他應該是根據秦國的作戰特點,在周王室制定的配備標準上進行了改良。如果按西周的標準,一輛戰車上最少有戈、酋矛、夷矛、戟、殳這五種長兵器,弓、弩這類遠攻兵器,盾牌這類防御兵器。像秦襄公給士兵配備的“厹矛”,也就是刃上帶棱的酋矛,長度已經超過了三米,設計得那么長是有原因的:車輪外的長轂就有半米多,兩輛對戰戎車最少要拉開將近兩米的距離,才能避免撞車,站在車上的人用短兵器根本夠不到對方。到了秦襄公的后代秦始皇時,矛的長度竟然改良到了六米多,就是為了在敵車還未靠近時就可以遠距離刺殺。

在武器裝備上秦襄公是舍得花錢的,這不光體現了對作戰將士的重視,更直接關系到戰斗勝敗。就拿盾牌來說,根據材質、大小分類,至少有五種,比如那一對“龍盾”,應該是接近頂級的防御盾牌;再看那些長矛,柄上都裝上了被稱為“鋈”的白銅套;還有交錯裝著兩張弓的“韔”,很奢侈地用虎皮做成。

還有比秦襄公在武力裝備上更奢侈的,那就是和他隔著一百年的鄭文公。秦襄公所展示的這輛戰車沒有給戰馬作防護,是“俴駟”的標準;到了鄭文公那里,已經將皮甲武裝到了四匹戰馬,這就已是“駟介”的高配了。這里面也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鄭文公所展示的是大將高克所乘的高級戰車,和秦襄公的展品不在一個官職檔位上。


方何為期?胡然我念之!……

言念君子,載寢載興。


當秦國抵御西戎的戰斗已經成為常態,在家中等候丈夫從戰場歸來的妻子,明顯感受到了時間的漫長。除了漫長時間里的想念,戰場上的生命之脆弱,也更是讓妻子放心不下。

連戰車之上的“君子”都在戰爭中生死未卜,戰車下的步兵(或叫“徒兵”)們,連年的征戰更讓其身心俱疲,不知哪一天,就在戰場上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甲士在戰車上作戰,步兵配合甲士作戰,這個延續了多少年的戰場規則,后來先是被晉國打破。

位于狄人包圍圈內的晉國,與秦國一樣經常處于戰爭狀態。在和狄人展開頻繁交鋒過程中,因為當地的地形因素,晉國使用的車戰經常吃虧,遠不如狄人的靈活式打法便利。為此晉文公重耳干脆在原來軍隊編制的基礎上,又增設了三支步兵軍隊,叫作“三行”,專門用來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擾。

距離秦襄公一百年的晉文公,只是進行了第一次改革實驗,真正第一次把“甲士”“君子”從車上拉下來的,是距離秦襄公二百年的晉國魏舒,他的大膽行動叫作“毀車為行”,這個重要行動甚至被稱為由車戰到步兵作戰的轉折點。

當時晉國和白狄在太原交戰,魏舒一看形勢,晉國又要被打敗,就建議主帥將戰車拋棄不用,把戰車上的甲士全部編入步兵隊伍,這種臨時改編的步兵作戰方式立即奏效,晉軍靠春秋時期第一支步兵方陣——“魏舒方陣”把白狄打敗。

因為秦國與晉國所處地理位置的差異,令秦襄公引以為傲的這輛戰車,現在還停留在這個時期的戰場榮光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丰县| 株洲市| 南开区| 株洲市| 红安县| 莆田市| 西峡县| 五台县| 五常市| 彰化市| 健康| 历史| 舞阳县| 瓦房店市| 湟中县| 广水市| 莲花县| 石景山区| 台前县| 当雄县| 邵武市| 聂拉木县| 青田县| 元谋县| 贺州市| 台湾省| 仙桃市| 贵州省| 日照市| 武鸣县| 城市| 苗栗县| 峨边| 翼城县| 北票市| 浮山县| 宁河县| 二连浩特市| 庆云县| 隆安县| 铁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