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抱你的敏感情緒:療愈情緒,接納自我
- (英)伊米·洛
- 1140字
- 2020-10-21 11:09:38
邊界薄
在20世紀80年代,歐內斯特·哈特曼(Ernest Hartmann)博士(1989,1991)提出了“心理邊界”(boundaries in the mind)的概念,這個概念解釋了個體敏感度水平的不同。他在自己的理論中,根據邊界的不同,從厚到薄,提出了一個人格類型連續譜。
哈特曼博士的研究從一個觀察結果開始,他觀察到那些常做噩夢的人有某些共同的人格特質。這些易做噩夢的人通常更“不設防”、有藝術氣息、富于想象力,而且開放。這些人的自我認同與外部世界之間的屏障有很高的滲透性,因此哈特曼博士把這群人描述為“邊界薄”。在連續譜的另一端,那些邊界厚的人被描述為更“穩固”“清心寡欲”以及“堅韌”。
自從哈特曼博士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他的發現以來,至少有5000人采用了他的邊界問卷(boundary questionnaire,BQ),超過100篇文章提到這個問卷。各種研究日益累積,想要全面描述心靈邊界的“厚度”所涉及的問題及癥狀。
邊界薄的人敏感度高,或許在早年就顯示出下面的特點:
? 對感知覺刺激的反應比常人要強烈,明亮的燈光、高分貝的聲音,以及特殊的氣味、味道、手感都會讓他們焦躁不安。
? 對于身體上或者情緒上的痛苦,不管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都有比常人更強烈的反應。
? 由于太多的感官或者情緒輸入而感到壓力或者疲勞。
? 比常人更易受過敏癥的困擾,或者免疫系統的靈敏度高于常人。
? 對孩提時期發生的事件反應程度更深。
相比之下,邊界厚的人通常被認為更清心寡欲或者感覺遲鈍,可能更會:
? 把情緒煩惱一掃而光,以便能立刻解決問題或者把實際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
? 情緒波動不太明顯。
? 不能很快辨識出自己有什么樣的感受。
? 對環境中的細枝末節及微妙的變動不那么敏感。
? 體驗到一種持續存在的疏離感或者空虛感。
這個概念還有一個獨特的地方就是它與人的身體健康有關系。研究發現,邊界厚的人更易罹患高血壓、慢性疲勞綜合征及潰瘍,而邊界薄的人更易受到偏頭疼、應激性結腸綜合征以及過敏癥的折磨。邊界薄與多重化學物質敏感(multiple chemical sensitivities)之間似乎也有關系(Jawer,2006)。
研究中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邊界厚度與職業選擇之間有相關性。學藝術的學生、學音樂的學生、男性及女性時尚模特、主要從事各種創新工作的人員,這些人都往往有著相當薄的邊界(Hartmann,1991;Krippner, Wickramasekera, Wickramasekera and Winstead,1998)。有人認為,邊界薄的人更愿意進行心理治療,也更有可能從中獲益(Hartmann,1997)。焦耳(Jawer)和米克茲(Micozzi)在他們的著作《你的情緒類型》(Your Emotional Type,2011)一書中,甚至發明了一個框架,讀者可以根據自己在心理邊界連續譜的位置,選擇有可能起效的治療。
盡管存在局限性,即缺乏定量研究數據以及不可避免地過于概括化,但心理邊界這個說法還是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框架,有助于區分并解釋人格的差異。邊界薄的人與情緒敏感或者超有同理心的人所體驗到的痛苦并沒有不同??梢韵胂?,如果沒有這些覺知和科學研究,邊界薄的人可能也會被誤解與混亂困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