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讀點經濟學(新版)
- 宿文淵
- 5724字
- 2020-09-30 12:45:47
經濟學如何看世界
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是人的行為。可是經濟學常常借鑒自然科學的方法。這使得經濟學對世界的解釋更精確,對于指導人類實踐也更有效。
物以稀為貴,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識。可是為什么物稀了就貴?畢竟,稀少時的物品跟富余時的物品,表面上并沒有什么不一樣。到底怎么回事?經濟學的邊際效用原理,從人的心理出發,把其中的道理解釋得透徹如水。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經濟學大師弗里德曼最早說過這句話。當你也這樣說的時候,你可能誤會了它本來的含義。它的本義是說,人家花錢請你吃飯,你沒有埋單,可是你是有代價的。因為你吃這頓飯的時間,可以用于做其他事情,這些事情,對你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你把時間用于白吃這頓飯,就失去了這些本來能有的價值。這就是機會考慮。它提示我們,做事的真正成本,不僅包括為做一件事已經付出的代價,還包括為做它所必須放棄的那些東西。當你面臨兩難選擇的時候,你應該想想哪種選擇所放棄的更多,兩難也就不難了。
我們知道事情處于暫時平衡或者相對靜止的狀態時才有意義,比如價格就是這樣。這個狀態就是均衡。均衡是各方利益都得到關照以后的結果,均衡的達成也是通過邊際調整達到的。
經濟學之所以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并且在相當大程度上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是因為經濟學家看世界的方式和常人不同,也與其他社會科學,比如社會學、政治學、法學不同,經濟學家有一套自己的看問題、看世界的方法。這些方法,幫助人們更科學地認識了外部世界和人類自身,提高了人類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
以下就先說說經濟學家的幾個特殊思維方式,它們有助于矯正甚至可以顛覆你長久以來的思維定式。
第一個是邊際考慮。
在經濟學上,“邊際”的意思是“最后的”,或者“新增的”。邊際考慮就是只考慮最后的一個或者新增加的一個所引起的變化,從而判斷事情的整體性質。
19世紀70年代初出現的邊際概念,是西方經濟學自亞當·斯密以來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變化。經濟學家把它作為一種理論分析工具,可以應用于任何經濟中的任何可以衡量的事物上。正因為這一分析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傳統的分析方法,故有人稱之為“邊際革命”。
經濟學認為,某種要素的貢獻,是由其邊際的一單位的貢獻決定的。下面舉一個關于農民種糧食的例子加以說明。
假定只有1畝地,如果一個人種,可以打500千克稻米,但是兩個人卻不會打1000千克,只能打900千克,三個人只能打950千克,等等。想想,如果人數不斷增加,在這1畝地里有1萬個人,能打多少千克稻米?0斤!因為1萬個人一塊上去會把土地踏平的。
從中可以觀察到一個規律,第二個人沒有第一個人打的稻米多,第三個人沒有第二個人打的多,以此類推。總之,后一個人沒有前一個人打的多。經濟學家把這個規律叫作“邊際產量遞減”,也就是說新增加的人所增加的總產量越來越少。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產量不遞減,那就是遞增或者不變。我們看看這是否可能。如果邊際產量不變,那就意味著后一個農民的產量永遠與前一個一樣多,那我只要用1畝地,就可以生產出養活全中國人需要的糧食,只要不斷地增加農民就行了。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有100個人來種這1畝地,那么每個農民應該得到多少工資,也就是多少稻米呢?因為每個農民沒有差異,所以他們得到的稻米應該是一樣多的。農民得到多少,取決于農民的勞動貢獻有多大。他們每個人都得到500千克,還是所有這100個人的產量總和的平均數,抑或是其他呢?
當然不可能是500千克,因為一共也沒有這么多的稻米。所以,一般人會說是平均數,也就是把所有100個人的產量加起來,除以100。這似乎有道理,既然每個人得到的稻米都一樣多,當然得是平均數。但是,如果每個人拿走平均的產量,農民就把所有稻米都拿走了。土地的主人不會同意。
每個人到底能分到多少稻米?必須進行邊際考慮,也就是看最后一個人,即第100個人的產量是多少。比如是99個人打了745千克,第100個人來了之后,能打750千克,那么最后所增加的產量是5千克,這個產量就叫“邊際產量”。經濟學家說,每個人應該獲得的稻米就是這個邊際產量,即5千克。為什么?因為每個人勞動的貢獻只有5千克!
最后一個人對糧食的貢獻只有5千克,其實每個人,包括第一個人的勞動的貢獻也只有5千克。
首先,稻米能生產出來,不僅僅靠農民的勞動,還要有土地,因此,稻米是勞動和土地共同作用的結果,缺一不可。土地對總產量也有貢獻,產量不全是農民的貢獻。
其次,如果讓第一個農民排到第100個,他能打的稻米也只能是5千克,而不再是500千克;讓最后一個人排到第一個,他打的稻米也將是500千克,而不再是5千克。第一個來的和最后一個來的,區別在于:第一個人自己用1畝地,而最后一個人只能用1%畝的地!這說明,他們勞動的貢獻是沒有差別的,都是5千克。
農民應該按照自己勞動的貢獻分得稻米,也就是每人5千克。
與邊際產量遞減類似,效用也是遞減的。為了對此加深理解,先講一個簡單的例子。
為什么杰米揚用好喝的鱘魚湯招待他的朋友,卻讓朋友再也不敢到他家去做客了呢?對于這個客人而言,喝第三碗湯時與喝第一碗湯相比,他的滿足感是依次遞減的。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邊際學派認為,人們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不能使全部欲望得到滿足,他們只能根據欲望的重要性進行分配。首先要滿足最重要的和較重要的,但是總有一個是最后被滿足的最不重要的、意義最小的處在邊沿上的欲望,它是在隨著資源的減少而首先放棄的欲望。這種欲望就是邊際欲望,滿足這種邊際欲望的能力就是邊際效用。
邊際效用遞減也是個公理。以吃饅頭為例,假如邊際效用不變,也就是后面一個饅頭,永遠跟前面一個一樣好吃,那會發生什么?我們將永遠吃下去,永遠吃不飽!更不必說邊際效用遞增了。
可以說,邊際分析法是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際工作中也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經濟學的第二個獨特視角是機會成本考慮。
成本是每個人做事時都會考慮的因素,收入減去成本才是利潤。可是,經濟學家所說的成本,與一般人說的成本差別很大。
一般人頭腦里的成本概念是會計成本,也就是做賬用的。會計成本有幾個特點:第一,會計成本是直接的成本,即實際發生的成本,跟生產和消費直接相關;第二,會計成本是已經發生的成本。但是經濟學家說的成本卻很不一樣,那就是“機會成本”。
面對有限的資源,為了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人們必須選擇放棄。由此看來,作出選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根源在于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有所得必有所失。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時,選擇吃魚,那么就不能吃熊掌,熊掌就是選擇吃魚的機會成本。舉個簡單的例子。
其實對于“齊女”來說,東家、西家都具有吸引力,無論選擇哪個,都會造成機會成本的損失,這也就是為什么“齊女”不能作出決策的原因。
機會成本并非會計學意義上的成本,而是一個純粹的經濟學概念。要想對備選方案的經濟效益作出正確的判斷與評價,必須在作決策前進行分析,將已放棄的方案、可能獲得的潛在收益作為被選取方案的機會成本計算在內。
舉個例子來說,假如小李原來在一個政府部門上班,每年有10萬收入。現在,小李決定下海經營一家餐館。每年的全部收入是11萬元,會計成本是10萬元,包括買菜、買肉、員工工資、稅收和各種其他費用。他的會計利潤就是:
11萬-10萬=1萬
但是,經濟學家認為小李沒有賺錢,反而賠了錢,至少賠了9萬。因為,如果小李的時間不是用于開餐館,而是繼續在政府部門上班,他就會有10萬元,現在他只有1萬元,所以,他至少賠了9萬元。問題出在他少算了成本,不能只算買菜、買肉等的成本,為了開餐館,他放棄的收入也是成本,而他沒有算上。
這里的非同凡響之處在于,在一般人看來,干什么都可以掙錢,都可能有利潤;而在經濟學家看來,在一定的時期內,只有做一件事情才有利潤,做其他任何事情都虧損。為什么?比如一筆資金,有1000個項目可以投資,最多只能在一個項目上有經濟利潤。這意味著投資這個項目得到的收入,比做這個項目的機會成本大,也就是比所有其他項目獲得的收入都大。如果還有另一個項目也有經濟利潤,那就意味著,這個項目的收入也大于所有其他項目的收入,包括前一個有利潤的項目,這就矛盾了!
所以,只有把資金投到那個唯一產生利潤的項目上去,才真正有經濟利潤,才是正確的決策,其他的都是錯誤的。這是經濟學的高明之處,會計學認為任何一個項目都可能有利潤,而經濟學認為只有一個項目才有利潤。
我們做事情必須考慮機會成本。也就是,不但要看由于做這件事我們得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看因為做這件事情,我們失去了什么。如果失去的比得到的還多,這件事情就不值得做。
有一句話叫“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有人請你吃午餐,他出錢,而且不附帶任何條件。這是免費的么?不是!因為你用于跟人吃午餐的時間,是你的資源,它有多種用途,除了跟人共進午餐,它還可以用于跟朋友聊天、午休、逛街、打游戲、上網,甚至靜坐遐思。如果你去吃這頓“免費的”午餐,你就放棄了其他的享受,也許這些享受中的某一項其價值比吃這頓午餐對你更有價值,也就是效用更大。所以,你吃的這頓午餐不是免費的。即使有人請你吃飯,你也不一定就高高興興興地去了,而是要考慮你吃這頓飯的機會成本有多大。有時我們抱怨,請人吃飯,那個人卻不來。其實,人家是考慮了機會成本。
常常聽新聞報道說,某家大企業又創造了多少利潤。如果用經濟成本計算,還有沒有利潤呢?也就是說,如果投入到這家企業的這些資金,給了其他企業,后者的產出又如何呢?只有在投給這家企業比其他企業能獲得更多的收入時,才證明把資金投入到這家企業是劃算的。如果把資金給別的企業能產生更多的收入,那么這家企業就不再是盈利的,而是虧損的了。資金配置到這樣的企業就是一種錯誤的配置。
因此,一個社會的資源,必須進行科學的配置,把它配置到有經濟利潤的地方去,才是最佳的選擇。如果錯配,整個社會的利益就會減少。因為社會為得到這個收入,放棄了更多的收入。
誰能進行正確的配置呢?幾百年來的實踐證明,市場是最好的手段。說到底,市場是一種拍賣機制,企業之間通過競爭,會引導資金流向有利潤的地方。市場力量越薄弱的地方,人們越不富裕,為什么?就是因為市場的力量太有限了,資金,這個最稀缺的資源,都被行政配置了,它們都沒有流到有利潤的地方去。機會考慮,對于資源正確配置非常重要,對于我們作出正確決策,非常有啟發!
經濟學的第三個獨特視角是均衡考慮。
均衡本來是物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指一個物體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兩個力的作用下,而暫時保持一種靜止不動的狀態。經濟學把這個概念借用過來,作為自己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件事情,如果有好處,或好處大于壞處,人們就會著手去做。可是再好的事情做下去也會變成不好的事,這叫物極必反。比如吃飯,看到飯菜好吃,就大快朵頤,可是你不會一直吃下去。因為吃到一定時候就會覺得,這一口不如上一口好吃了,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也就是新增加的一口,沒有上一口好吃,而且這個遞減會一直持續下去。肯定有那么一口,是你的最后一口。這一口在理論上說,你吃不吃都是一樣的,這一口的效用是零。但下一口你不會再吃了,因為下一口,你吃了還不如不吃,它比上一口的效用要低,是負數,也就是你只覺得撐得慌、難受。
某一口之所以成為最后一口,就是由于吃了它,你覺得增加的好處,也就是邊際好處,正好等于或者還趕不上增加的壞處,也就是邊際壞處。這跟物體的均衡是一個道理。
所以,做事做到什么程度,就要看邊際好處和邊際壞處在哪里相等。在此前,應該繼續做,因為做的話,你的凈好處,即好處減去壞處,就增加了;在此后則應該減少做,減少才會使你的凈好處增加。這樣你的利益才會達到最大化,相當于吃飽了又不難受。雖然你想都吃下去,但是,你不應該如此,因為全吃下去,會把你撐死。
均衡是一種暫時的靜止狀態。靜止意味著事物讓自己的某種狀態持續一段時間,也就是會穩定一段時間。
人們常常嘲笑老年人保守,害怕變化。其實,害怕變化是人的普遍特征,變化意味著不確定性,當人面臨不確定性的時候,就會緊張,行動失據,遭受損失。人們買保險,就是花錢買確定性,買個平安,可見人們喜歡的是確定性,否則不會花錢買保險。而均衡就是一種穩態,一種確定,因為至少暫時不會變化。只有當事情處于不變狀態時,人們才有機會觀察、認識它們。如果事情變化無常,要認識它們是困難的。
均衡還意味著事物的變化是緩慢的,是一點一點發生的。比如人類在進步,可是進步是一點一點進行的。均衡也是一點一點達到的,這是邊際考慮的結果。經濟學上把前邊說的邊際好處叫邊際收益,邊際壞處叫邊際成本。均衡是人們不斷比較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的結果。
消費者購買的最后一單位商品,就是讓自己花的錢所損失的效用和獲得的邊際效用相等;廠商生產的最后一單位商品,是讓自己的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相等的那一單位。均衡也意味著各種力量達到一種妥協。我們做事情,就是考慮各種因素,求得一種均衡的、讓各方都接受的結果,這樣大家才會相安無事。如果不能做到均衡,事情就不會結束。就如談判,難就難在各方利益的均衡,必須作出妥協才能有結果。
均衡對我們的啟發是,為了達到有意義的結局,必須調整自己的行為,同時不能顧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