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把握市場交易的內在規律:日常生活中要懂的經濟學知識

第一節 供需關系

欲望與供給的永恒矛盾——稀缺性

稀缺性的概念在整個經濟理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稀缺性是經濟學存在的前提條件,所以往往用稀缺性來定義經濟學。由于稀缺性的存在,決定了人們在使用經濟物品中不斷作出選擇,如決定利用有限的資源去生產什么,如何生產,為誰生產以及在稀缺的消費品中如何進行取舍及如何用來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這些問題被認為是經濟學所研究的主題。

我們所處的社會最大的遺憾就在于:人的需求是無限的,而資源總是有限的。

滿足這種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任何代價隨意取得,稱之為“自由取用物”,如陽光和空氣。但絕大多數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為世界上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有限,這種有限的為獲取它必須付出某種代價的物品,稱之為“經濟物品”。這樣,一方面人類對經濟物品的欲望是無限的,另一方面用來滿足人類欲望的經濟物品卻是有限的。相對于人類無窮的欲望而言,經濟物品或生產這些經濟物品的資源是不足的。這種獲得人們所需物品上存在的自然限制叫“稀缺”,所以經濟物品又稱“稀缺物品”。

因此,稀缺不是就資源和物品的絕對數量而言,而是就有限的資源和物品相對于人類的欲望而言,所以它是相對的,但它又是絕對的,存在于人類的任何地方和任何時期,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永恒問題。

對某些稀缺的產品來說,其價格往往會高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以手機號為例:在2009年新版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中,卡塔爾電信運營商Qtel被認定拍出了全球最昂貴的手機號碼。一個6666666的手機號是于2006年5月23日被拍賣的,最終成交價格為1000萬卡塔爾里亞爾,根據當時匯率水平計算約合275萬美元。吉尼斯世界紀錄此前記載的最昂貴的手機號碼是中國四川航空以48萬美元拍得的88888888手機號。

花錢買房產、汽車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物品,或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或日后有升值的潛力;花錢買服務,也能得到實實在在的享受。而天價手機號碼既不是實在的物品,也不是實在的服務,那么,人們如此狂熱地追捧本身并沒有什么特殊價值的號碼,甚至不惜血本將其收入囊中,到底圖什么呢?

我們從資源的稀缺性角度來分析。這些數字往往由于諧音或傳統的思維習慣形成。比如說,我國有很多人認為“8”字能給自己帶來好運,主要就是因為8與“發”諧音,例如“168”(一路發)、“888”(發發發)、“518”(我要發)等號碼很受人們的喜愛。但是這些號碼畢竟是有限的,有限的資源不可能使每個人都得到滿足。因此,在資源稀缺的前提下,對于這些吉祥號碼,就必須以高價才能獲得。這也正是“物以稀為貴”的一個佐證。

其實資源的稀缺性,有些是天生的,如金子、鉆石等;有些是衍生的,如耕地,隨著人口的增多,人均耕地越來越少,因為稀缺才能更顯其價值。用經濟學中的稀缺性解釋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現象,會使我們明白很多經濟學道理。

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的前提之一。其對社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我們必須深刻認識稀缺性。

首先,稀缺性導致了競爭和選擇。也就是說,稀缺性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想象一下,如果資源不是稀缺的,而是極大富足的,那么世界會完全變樣。自然界中不會有優勝劣汰,不會有廝殺,每個生物都可以得到滿足。人們不用工作,不用考慮衣食住行,不用考慮買房子了,因為土地是富足的,一切資源都是富足的。那這樣的世界就沒有任何活力,就會變成死水一潭,最終毀滅。

其次,資源的稀缺性是有歷史條件的。古代、近代、現代甚至十年以前,人們認為缺少的東西,在現在看來很多都已經很豐富了,比如糧食、生活用品等。以前清新的空氣到處都會有,而現在卻由于環境污染,人們很難享受到了。還有古代的陶器,當時很多,但現在卻很少,非常珍貴。

再次,資源的稀缺性也是因人而異的。對于一個沒有工作的閑人來說,時間對他是廉價的,而資本(也就是金錢)則是稀缺的;相反對于工作事業狂來說,時間對他可能是一個奢侈品,相對而言資本是富足的。對于處于正常社會中的人來說,黃金非常珍貴,但對于一個困在島上生存面臨威脅的人來說,則一塊饅頭比黃金珍貴得多。

最后,稀缺資源可以通過交換來實現再分配。從經濟學上來說,資源的分配不均必然要通過交換來實現。婚姻就是一個最實際的例子。比如對于一個身材相貌不如意而事業有成的男人來說,先天的條件是無法改變的。對他來說,可能高個子和帥哥臉這輩子都無法實現了,那么他會把希望寄予婚姻,希望他的另一半能夠滿足他的這些期望。因為相貌對于他來說是稀缺資源,相比較而言,事業和資本可能他不是很看重,因為這些對于他是富足的。人們總是希望利用自己富足的資源去交換他稀缺的資源。

可見,用經濟學中的稀缺性可以解釋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現象,只要我們用心思考和觀察,就會明白很多事理。

市場交易的第一前提——產權

人們進行市場交易并不是從人類出現之時就有的,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市場交易的產生,必須具備一個基本條件:產權不同。因為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才發生了交換行為。在私有制的條件下,產品交換的雙方成為獨立的利益主體,成為經濟利益的對立面。這就決定了雙方的交換不能是不等式的,而只能是等式的,即商品經濟中的等價交換原則。勞動產品的交換既然是等價的商品交換,那么,生產者的生產過程就成為以直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過程。

可以說,產權是市場交易得以進行的第一前提。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產權呢?不同的經濟理論和派別對其所下的定義是不盡相同的。一個為多數理論學派所接受的定義是這樣的:產權不是指人和物的關系,而是指物的存在及關于它們的使用所引起的人們之間相互認可的行為關系。也許這個定義聽起來有點拗口,我們不妨舉個例子來說:

假設小黃有一套房產,他將這套房子租給小李,小李每年付給小黃5萬元人民幣。

實際上,小黃就擁有這套房產的完整產權,具體來說:

(1)擁有房屋的占有權。這種占有權具有排他性,即產權是屬于小黃的,他在占有房產的同時,意味著其他人不能占有這種財產。

(2)擁有房屋的使用權。小黃有能夠自主決定房產使用的權力,比如他可以選擇自己住,也可以選擇出租,他對房產有自主處理的權力。

(3)擁有房屋的轉讓權。其實小黃的這套房產還可以在市場上自由地買賣,因此產權可以像任何一種商品一樣可以自由交易、轉讓。

(4)擁有房屋的受益權。說所有者可以獲得并占有財產使用和轉讓所帶來的利益,又稱為剩余索取權。比如小黃向小李收取的每年5萬元的租費,就是房屋產權的收益。

產權的問題之所以引起人們的重視,在于產權與效率有密切的關系。如果沒有產權制度,就會導致資源浪費、效率低下等后果。我們不妨通過一個通俗的故事了解產權制度缺失所導致的可能結果。

王戎是“竹林七賢之一”,小時候就聰明過人。一天,他同村里的孩子發現路邊長著一棵李子樹,樹上長滿了鮮潤的李子,十分誘人。王戎卻是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并跟其他人說:“李子肯定是苦的。”

這時嘗過李子的人不禁叫苦連天。他們不禁問王戎:“你怎么知道這些李子是苦的呢?”王戎說:“路邊的李子樹不歸任何人所有,來來往往的人這么多,如果有好吃的李子早被人摘光了,哪還輪到我們?”

為什么王戎能夠從李子樹不歸任何人所有這點,就能推斷出樹上的滿樹李子是苦的?這就牽涉到經濟學中的產權概念。“路邊苦李”的故事表明,既然李子樹的產權是屬于公眾的,不屬于某個人,自然就沒有人愿意對李子樹進行培育,樹上的李子很苦也就情有可原了。如果李子樹上有好李子,自然會被別人摘光了。

因此,只有通過產權界定,才能使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利用,同時,市場交易行為才能得以延續。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礎是產權明晰,所以,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的立法無一不把保護產權作為基本原則。產權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產權使所有者權責一致,即所有者有權使用自己的資源,獲得由這種使用得到的利益,也承擔使用不當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所有者就會最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資源。

面對目前產權制度缺失的實際情況,我們更應該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注意保護自己的財產權利,在經濟活動中要保護好財產獲得的法律依據。比如購買房屋的憑證,它是你合法取得房屋的主要憑據,據此你才可以在房產管理部門辦理房屋產權登記證。有了這個證件,你的房產才能夠被合法地使用、抵押、保險、出租、轉贈、出售等。

產權是市場交易得以進行的根本前提,如果不能保護個人的產權,市場交易秩序將不能維持。因此,現代法律強調個人的產權保護。

1866年,剛打贏對奧地利的戰爭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來到他在波茨坦的一座行宮。他興致勃勃地登高望遠,然而,行宮前的一座破舊磨坊卻讓他大為掃興。威廉一世讓侍從去跟磨坊主交涉,付他一筆錢,讓他拆除磨坊。磨坊主不肯,說這是祖業。威廉一世很生氣,命令人強行拆除了磨坊。

不久,磨坊主一紙訴狀將威廉一世告到法庭。法庭裁定:威廉一世擅用王權,侵犯原告由憲法規定的財產權利,被責成在原址重建一座同樣大小的磨坊,并賠償磨坊主的損失。威廉一世只好派人將磨坊在原地重建了起來。

現在這座磨坊還屹立在波茨坦的土地上,成為著名的游覽景點。

皇帝與磨坊主的故事表明,磨坊屬于磨坊主所有,他作為這一財產的所有者,其財產所有權和產權必須得到國家法律的相應保護。威廉一世的權力再大,也得服從法律。磨坊主的磨坊擋住了國王的視線,但磨坊的產權屬于磨坊主,國王無權處置。也就是說,產權是受到法律保護的。

可以說,產權制度是市場交易的基礎,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可操作性強的產權保護制度,無疑是重要和必要的。

經濟學的永恒話題——供需機制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經說過,學習經濟學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你只需要掌握兩件事:一個叫供給,一個叫需求。什么叫供給和需求?供給指的是生產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愿意而且能夠提供出售的該商品的數量。這種供給是指有效供給,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生產者有出售的愿望和供應的能力。需求指的是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的各種可能的價格下愿意而且能夠購買的該商品的數量,指的是消費者想得到某種商品的愿望。需求不是自然和主觀的愿望,而是有效的需要,它包括兩個條件:消費者有欲望的購買和有能力的購買。

關于供給與需求的關系,人們普遍認為需求決定供給,如人們有穿皮鞋的需求,市場上才會出現皮鞋的生產與銷售。不過,供給學派強調經濟的供給方面,認為需求會自動適應供給。

一般來說,供需平衡時,市場價格就是正常價格。當供大于求時,市場價格低于正常價格;當供不應求時,市場價格高于正常價格。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吧。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供需不平衡導致這些商品的尊貴,因此,白菜在浙江能賣出好價錢,而蘆薈在北京也能賣出好價錢。而“洛陽紙貴”的故事說明了供不應求,從而導致紙的市場價格成倍增長。

《晉書·文苑·左思傳》中記載:

西晉太康年間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學家——左思。在左思小時候,他父親就一直看不起他,常常對外人說后悔生了這個兒子。等到左思成年,他父親還對朋友們說:“左思雖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識和道理,還不如我小時候呢。”左思不甘心受到這種鄙視,開始發奮學習。

經過長期準備,他寫出了一部《三都賦》,依據事實和歷史的發展,把三國時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寫入賦中。當時人們都認為其水平超過了漢朝班固寫的《兩都賦》和張衡寫的《兩京賦》。一時間,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人們嘖嘖稱贊,競相傳抄,一下子使洛陽紙貴了幾倍。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后來竟傾銷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

為什么會“洛陽紙貴”?因為在京都洛陽,人們“競相傳抄”《三都賦》,以致紙的需求越來越大,而紙的供給卻跟不上需求,這樣一來紙的價格才會不斷上漲。

在一般情況下,需求與價格的關系成反比,即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價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例如,如果每勺冰激凌的價格上升了2毛錢,你將會少買冰激凌。價格與需求量之間的這種關系對經濟中大部分物品都是適用的,而且,實際上這種關系如此普遍,以至于經濟學家稱之為需求規律:在其他條件相同時,一種物品價格上升,該物品需求量減少。

另外,供需的變化與市場環境的變化也息息相關。例如,當“非典”襲擊中國的時候,全國食醋、消毒液、藥用口罩的價格都上升了,一些日用品也成了普通消費者的搶購對象,這主要是因為突如其來的“非典”病毒造成了消費者對這些物品需求的劇增。在歐洲,每年夏天當新英格蘭地區天氣變暖時,加勒比地區飯店房間的價格就會直線下降。當中東爆發戰爭時,美國的汽油價格上升,而二手凱迪拉克轎車價格下降。這些都表現出供給與需求對市場的作用,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通過價格來反映的。在少數情況下會出現相反的情形,即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大;價格越低,需求量反而越小。這種商品通常是社會上具有象征地位的炫耀性商品,比如鉆石、古董等,它們常常會因為價格的提高需求量反而增加。

供求機制是市場機制的主體。供求聯結著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環節,是生產者與消費者關系的反映與表現。供求運動是市場內部矛盾運動的核心,其他要素(如價格、競爭、貨幣流通等)的變化都圍繞供求運動而展開。

供求機制對社會經濟的運行和發展具有重要功能。供求機制可以調節商品的價格,調節商品的生產與消費的方向和規模;供求結構的變化能調節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變化。

供求機制起作用的條件是:供求關系能夠靈活地變動,供給與需求背離的時間、方向、程度應當是靈活而適當的,不能將供求關系固定化。供求關系在不斷變動中取得相對的平衡,是供求機制作用的實現形式。供求機制的直接作用具體表現為:

第一,調節總量平衡。供不應求時,價格上漲,從而吸收更多的投資;供過于求時,一部分商品的價值得不到實現,迫使部分滯銷企業壓縮或退出生產。

第二,調節結構平衡。供求機制通過“看不見的手”使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不同部門之間合理轉移,導致經濟結構的平衡運動。

第三,調節地區之間的平衡。它促使統一大市場的各個地區調劑余缺,互通有無,使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得到具體落實。

第四,調節時間上的平衡。它促使部分勞動者從事跨季節、跨時令的生產經營活動(如溫室種植、跨季節倉儲等),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市場需求,緩解了供求矛盾。

薄利不一定就能多銷——需求價格彈性

1979年我國農副產品調價,豬肉上調20%左右。在當時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下,豬肉的需求富有彈性,豬肉漲價后人們的部分購買力轉向其他代用品,導致豬肉的需求量迅速下降。國家不得不將一些三四級豬肉降價出售,加上庫存積壓,財政損失20多億元;再加上農副產品提價后給職工的副食補助20多億元,整個財政支出增加40多億元。

需求規律表明,一種物品的價格下降使需求量增加,需求價格彈性就是衡量需求量對其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如果一種物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大,可以說這種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彈性的。反之,需求是缺乏彈性的。用公式可以表達為:

需求價格彈性=ED=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價格變動的百分比

當彈性大于1,需求是富有彈性的;小于1,需求是缺乏彈性的;等于1,需求是單位彈性;等于0,需求完全沒有彈性。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商品是缺乏彈性的,比如糧食。如今,商品打折已經成了一種風氣,無論大街小巷,總會看到“大甩賣”“跳樓價”“大放血”等字樣。但我們很少看到糧食等商品打折銷售,缺乏彈性就是其主要原因!

在商業活動中,對于需求富有彈性的商品可以實行低定價或采用降價策略,這就是薄利多銷。“薄利”是價格低,每一單位產品利潤少,但銷量大,利潤也就不少。因此,降價策略適用于這類物品。但是對于需求缺乏彈性的商品不能實行低定價,也不能降價出售。降價反而使總收益減少,所以現實中很少有米面、食鹽之類的商品降價促銷。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決定一種物品的需求富有彈性,還是缺乏彈性呢?由于任何一種物品的需求取決于消費者的偏好,所以,需求的價格彈性取決于許多形成個人欲望的經濟、社會和心理因素。

了解了需求彈性,我們對日常經濟生活應該有更深入的認識。決定某種物品需求彈性大小的因素很多,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

(1)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需求程度。越是生活必需品如食鹽、蔬菜,其需求彈性越小;奢侈品的需求彈性大。

(2)商品的可替代程度。如果一種商品有大量的替代品則該商品的需求彈性大,如飲料;反之則需求彈性小,如食用油。

(3)商品本身用途的廣泛性。一種商品用途越廣如水電,其需求彈性就越大;反之,一種商品用途越窄如鞋油,其需求彈性就越小。

(4)商品使用時間的長短。使用時間長的耐用品比如電視、汽車的需求彈性大,而晚報等易拋品需求彈性小。

(5)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比重小的商品如筷子、牙簽等,其需求彈性小,而電視、汽車等商品比重大,需求彈性也大。

從生活中,我們也能得到這樣的體會,必需品傾向于需求缺乏彈性,而奢侈品傾向于需求富有彈性。例如,當看病的價格上升時,盡管人們會比平常看病的次數少一些,但不會大幅度地改變他們看病的次數。同理,小麥、大米這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并不會因為價格的變動而有太大的改變。與此相反,當游艇價格上升時,游艇需求量會大幅度減少,原因是大多數人把小麥、大米作為必需品,而把游艇作為奢侈品。同樣,一些珠寶或者名牌服飾則很容易因為價格的下調而導致搶購風潮,這也是因為珠寶以及名牌服飾是奢侈品的緣故。

另外,有相近替代品的物品往往較富有需求彈性,因為消費者從這種物品轉向其他物品較為容易。例如,CD機和MP3播放器就很容易互相替代。當前者的價位上升時,就很容易導致后者需求量的增加。此外,物品往往隨著時間變長而需求更富有彈性。當汽油價格上升時,在最初的幾個月中汽油的需求量只略有減少。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人們購買更省油的汽車,轉向公共交通,或遷移到離工作地方近的地點。在幾年之內,汽油的需求量會大幅度減少。

再如,2004年禽流感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家禽類相關產品的生產,但并沒有從整體上影響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因為在禽流感流行期間,人們在飲食上對雞肉的抵制是最明顯的,對于鴨、鵝等家禽的相關產品也頗有顧忌。家禽本來是人們的主要肉食對象,而如今它們的供應量大幅度減小。于是,人們的肉食對象集中在豬、牛、羊、魚等動物上。

需求彈性對企業營銷的影響很大。例如,生產飲料的企業,對價格的調整就要非常謹慎。因為飲料的需求彈性很大。類似的飲料,如各種可樂、果汁或奶茶,彼此價格不會相差太多,如果某飲料突然漲價,就會導致顧客購買其他品牌的類似飲料,顧客迅速流失。這種取代性商品眾多、需求彈性很大的商品,價格調高將會導致銷量迅速變化。

如果商品需求彈性很小,商品的供給方提高價格,需求量減少幅度不大,收入會升高;反之,降低價格,收入會降低。如果商品有彈性,供給方提高價格,需求量減少的幅度較大,收入會降低;反之,降低價格,收入會增加。因此,供給方在制定價格時必須考慮到商品的價格彈性,彈性低不妨提高價格,彈性高就降低一點價格。

能源供給緊張的背后——供給價格彈性

與需求彈性類似,供給也有彈性。有的商品價格一個較小的變化,就能引起供給量一個較大的變化,就像充足氣的皮球,輕輕一拍,它就能彈得很高一樣,我們說這種商品的供給富有彈性。有的商品價格一個較大的變化只能引起供給量一個較小的變化,就像氣不夠的皮球,使勁拍它只能彈起一點點,我們說這種商品的供給缺乏彈性。我們用供給彈性系數來表示供給彈性的大小。

供給價格彈性=ES=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價格變動的百分比

當彈性大于1,需求是富有彈性的,供給曲線比較傾斜;小于1,需求是缺乏彈性的,供給曲線比較陡直;等于1,需求是單位彈性,表明供給量變動的幅度等于價格變動的幅度,供給曲線是一條45度線;等于0,需求完全沒有彈性,表明無論價格怎樣變化,供給量不變,供給曲線向下垂直。由于價格越高,生產者越愿意提供產品,價格與供給量存在同方向變動的關系,所以供給價格彈性一般是正數。

很容易看出,供給的價格彈性與需求的價格彈性定義完全相同。唯一的差別在于:對于供給而言,供給量與價格正向變動,而對于需求來說,需求量與價格反向變動。

供給規律表明,價格上升供給量增加。供給價格彈性衡量供給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如果供給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很大,可以說這種物品的供給是富有彈性的;反之,供給是缺乏彈性的。

供給價格彈性取決于賣者改變他們生產的物品產量的伸縮性。例如,海灘土地供給缺乏彈性是因為幾乎不可能生產出土地,相反,書、汽車這類制成品供給富有彈性。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由于能源供應長期以來都比較緊張,所以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政府就實施了一系列嚴格的能源控制計劃。但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加州真的能源緊張,那么價格就會上漲,這一方面會使人們減少使用能源,另一方面會使能源供應商增加供應,這樣能源緊張局面就會扭轉。在這些經濟學家的鼓動下,里根政府放棄了對加州的能源管制,使能源使用量猛增,價格上漲,僅電價就漲了十幾倍,可加州的能源供求關系不僅沒有因市場調節而趨于緩和,反而愈發緊張。2000年夏天,加州終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供電危機,最后,加州政府重新啟用了嚴格的能源管制措施。

為什么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理論不靈了?原來能源生產專用性強,固定資產占用大,生產周期長,所以能源供給缺乏彈性。盡管能源價格的上漲會使供給增加,但增加幅度十分有限。與此同時,能源作為一種生活必需品,人們對其需求并不會因為價格上漲就會有大的減少,即其需求也缺乏彈性。這樣就會造成能源供應進一步緊張,推動價格進一步提升。價格的上漲又使得很多用戶無法及時交納電費,使得能源公司不僅得不到高額利潤,反而瀕臨破產,不得不求助于政府的幫助和保護。

那么影響供給彈性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時間

這是影響供給彈性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當商品的價格發生變化時,供給方對產量的調整需要一定的時間。在較短的時間內,供給方若要根據商品的漲價及時地增加產量,或者根據商品的降價及時地縮減產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因而供給彈性較小;相反,在較長的時間內,生產規模的擴大與縮小,甚至轉產,都是可以實現的,供給量可以對價格變動作出較充分的反應,因而供給彈性相應較大。

2.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對產量的敏感程度

如果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對產量非常敏感,供給方就不會輕易調整產量,從而供給彈性較小;反之,則供給彈性較大。

3.產品的生產周期

在一定的時期內,對于生產周期較短的產品,廠商可以根據市場價格的變化及時地調整產量,供給彈性就比較大;相反,生產周期較長的產品的供給彈性往往就小。

另外,生產的難易程度、生產規模變化的難易程度,對未來價格的預期等也會影響供給彈性。

消費量并不是唯一受價格漲跌影響的變量。企業在制定其生產決策時也會受價格影響。大多數市場上,供給價格彈性關鍵的決定因素是所考慮的時間長短。在長期中的彈性通常都大于短期中的彈性。在短期中,企業不能輕易地改變工廠規模來增加或減少一種物品的生產。在長期中,企業可以建立新工廠或關閉舊工廠。此外,新企業可以進入一個市場而舊企業可以關門,因此在長期供給中供給量可以對價格作出相當大的反應。

有些生活必需品是不會降價的——剛性需求

某糧店開張,但顧客并沒有老板預想的多。當老板看到滿街的商店降價促銷的吆喝聲不絕于耳,打折出售的招牌隨處可見,而看到這些紅紅火火的顧客盈門的場面,老板心想“薄利多銷”是很有道理的。

于是,老板將貼在外面的價目表改了一下,在原來的“1.8元1斤”上用紅筆畫去了“1.8”換成了“1.7”,即“1.7元1斤”。價格便宜了1角,但是并沒有吸引多少顧客。老板想,可能是因為降價的幅度不大,于是將“1.7”改為了“1.5”,變成了“1.5元1斤”,這是非常便宜的價格了。但老板發現,吸引的顧客還是不多。等到晚上算賬的時候,銷售收入幾乎沒有增加。

這使糧店老板十分納悶:為什么銷售收入沒有增加?

的確如此,我們看到很多商品打折銷售的同時,卻很少看到糧食等商品打折銷售。這是為什么?因為,糧食消費是我們的剛性需求,不會因為價格上升而減少對其消費。

其實,剛性需求是相對于彈性需求而言的,指商品供求關系中受價格影響較小的需求,這些商品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家用耐耗品,等等。也可理解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商品和必需品。一般來說,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的價格彈性較小,非必需品的需求的價格彈性較大,生活必需品才能成為人們的剛性需求。

以香煙為例,香煙的剛性需求可以理解為:香煙是需求的價格彈性較小的商品,對于吸煙上癮的人來說,價格上漲不會減少消費。對不吸煙的人來說,香煙的價格再低他也不會消費。吸煙對本人、對社會都是不利的。因此,為限制香煙的消費,政府對香煙征收重稅,但是煙廠的利潤依然相當可觀,因為消費者對香煙有依賴,生產者因此可以將其稅負轉嫁給消費者,結果香煙的稅主要由消費者來承擔。

從人們生活的角度講,糧食比其他商品對生命更重要。歷史上就有“手中無糧心中慌”、“一日無糧千兵散”的說法。因此在所有的剛性需求里,最“剛性”的需求莫過于對糧食的消費。耕地的減少從根本上制約了糧食的進一步增產,一些國家對農業的投入較少使得糧食單產提高有限,糧食供給無法大幅度擴張。而發展中國家對糧食需求的增長,以及全世界對生物能源的持續需求,共同構成了未來對農產品的長期剛性需求。

只不過,我國糧食卻在10多年前就逐步放開了,而食鹽到現在仍繼續實行專營,并且不光是我國,世界上許多國家對鹽都控制得很嚴。例如,美國號稱市場經濟的典范,什么商品的生產銷售都是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可對食鹽卻控制得特別嚴格。美國采取的管理模式是協會和政府共同管理,政府負責鹽開采的審批,制鹽企業都必須在美國食品醫藥管理局進行登記,而美國鹽業協會等行業協會和政府部門制定各種鹽的技術指標,并有專門機構對不同用途的鹽的指標進行監督檢查。

這種對鹽的嚴格控制,有很多種原因。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需求彈性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因素。需求彈性指的是價格變化對需求的敏感度。正是由于食鹽沒有替代品,其需求彈性很小,所以國家對食鹽的管制非常嚴格。對于人們來說,不管食鹽價格漲多高,都必須消費。如果國家放開對食鹽的控制,導致食鹽市場出現混亂,則對人們生活影響非常大。當然,糧食的需求彈性也非常小,但相對于食鹽來說還是大一些。因為糧食的品種非常多,大米、小麥、玉米等都可以相互替代,這種價格高了就可以吃另外一種,而原鹽就只氯化鈉一種,至少目前尚無其他物質可以替代。

這是比較極端的“剛性需求”,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剛性需求”。比如影碟并非生活必需品,按理來說價格彈性比較高,但有人愛電影如命,價格再高也照買不誤,對他們來說,對影碟的消費就是他們的“剛性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剛性需求也是不斷變化的:現代社會的“剛性需求”和“漢朝的剛性需求”,早已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手機,剛出現時,還屬于“有錢人”的彈性需求,這些年下來,手機已經成為了“人人必需”的剛性商品;電腦,過去并非剛性需求,如今已經變成最堅挺的“剛性需求”產品,而電腦都離不開的基本軟件——操作系統,也毫無懸念地成為“剛性需求”;而私家車,在“城城皆堵”的中國,也是越來越“剛性”……

豐產并不豐收——蛛網理論

蛛網理論指出,當供求決定價格,價格引導生產時,經濟中就會出現一種周期性波動。例如,某種產品在第1期中供小于求時,價格上升,第2期必定生產增加,價格下降;由于第2期價格下降,生產減少,又引起價格上升;再引起第3期生產增加,價格又下降。把各個時期的價格與產量波動畫出一個圖,這個圖就類似于一張蜘蛛網,故有“蛛網理論”之稱。

這種蛛網型波動在農業中表現最為明顯。其實我們對這種現象已經見慣不怪,比如我國出現過的糧食產品價格上升,引起產量增加,這時供大于求,接著價格下降,產量又減少的這樣的波動。舉個具體的例子,1979年我國大幅度提高糧價,糧食生產逐年提高,到1984年總產量突破4000億千克;1985年由于糧食實際價格水平比前兩年降低,糧食生產迅速滑坡,連續4年徘徊不前;1989年,國家又一次大幅度提高糧價,糧食生產又獲豐收,到1993年總產量突破4500億千克;1994年糧食生產滑坡,糧食產量減少。當年比上年糧食減產240億千克,價格上漲50%;1995年后,糧食連續4年大豐收,糧價一路下跌,1999年糧食生產開始滑坡,2003年糧價又開始上漲。糧食出現這幾次大的周期性波動,與蛛網理論分析得出的糧價變動特性是相符的。2007年的大白菜供大于求正是由于2006年大白菜價格較高造成的,因為農民往往根據上年的價格來決定當年的生產。

一些經濟學家用“蛛網理論”解釋生豬和玉米的價格與產量的關系及其波動,提出了著名的“生豬——玉米循環”模型。

這個模型指出:因為玉米是生豬的主要飼料,生豬的價格會影響到玉米的價格。當玉米價格發生變動后,又會影響下一年玉米產量,玉米產量變動后,又會影響玉米價格,玉米價格的變動,進而影響生豬的價格,生豬的價格變動又影響生豬的產量。如此等等,直至趨向一個長期的均衡,即玉米和生豬的價格和產量相對穩定下來。

“蛛網理論”是一種動態均衡分析。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如果供給量和價格的均衡被打破,經過競爭,均衡狀態會自動恢復。蛛網理論卻證明,按照古典經濟學靜態下完全競爭的假設,均衡一旦被打破,經濟系統并不一定自動恢復均衡。這種根據的假設是:

(1)完全競爭,每個生產者都認為當前的市場價格會繼續下去,自己改變生產計劃不會影響市場。

(2)價格由供給量決定,供給量由上期的市場價格決定。

(3)生產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這些假設表明,蛛網理論主要用于分析農產品。

蛛網模型示意圖

如上圖所示,P、Q、D、S分別是價格、產量、需求函數和供給函數。根據上述模型,第一時期的價格P1由供給量Q1來決定。生產者按這個價格來決定他們在第二時期的產量Q2。Q2又決定了第二時期的價格P2。第三時期的產量Q3,由第二時期的價格P2來決定,以此類推。由于需求彈性、供給彈性不同,價格和供給量的變化可分以下3種情況:

(1)當供給彈性小于需求彈性(即價格變動對供給量的影響小于對需求量的影響)時,價格和產量的波動將逐漸減弱,經濟狀態趨于均衡。

(2)當供給彈性大于需求彈性(即價格對供給量的影響大于對需求量的影響)時,波動逐步加劇,越來越遠離均衡點,無法恢復均衡。

(3)當供給彈性等于需求彈性時,波動將一直循環下去,既不會遠離均衡點,也不會恢復均衡。

從蛛網型波動中,我們得到了這樣一個啟示:不能讓農民單獨面向市場。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力量作出較正確的市場預測,也不能在某種程度上控制市場或承擔得起市場風險。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農民就像是一葉掌握不了自己命運的扁舟,單獨去闖市場恐怕是兇多吉少。

“蛛網理論”出現的現實背景是西方農民的一些經歷。那么,他們是如何從“蛛網”中走出去的呢?

在美國,種植柑橘的農民就曾有過上述痛苦經歷。因柑橘的生產具有周期性,且需要一定的保存費用,所以,每當柑橘歉收時,農民會高興;柑橘豐收時,農民卻煩惱。由于他們掌握不了這種生產的變化,因此被類似山峰一樣的價格波動折磨得頭昏腦漲。

為了擺脫這種困境,他們終日冥思苦想,尋找出路。最后,有人想出了一個高招,組建了一個農民與市場之間的中介組織,即新奇士協會。新奇士協會與以前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不同,它是由農民自己組建的銷售組織。果農將柑橘賣給協會,由協會去面對市場。新奇士協會控制了供給,在市場上也就有了發言權。當供大于求時,協會可以控制供給與價格,來減少農民損失。同時,它也為農民提供了許多有用的信息及實用的技術。

除此之外,協會還做了許多農民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比如注冊柑橘的“新奇士”商標;組織產品出口;對產品進行儲藏、加工、宣傳及調節供給等。這些做法穩定了供給,平衡了市場力量,從而使柑橘的價格有了保障。如此一來,農民種植柑橘的積極性自然得到提高。同時,良好的銷售業績也保障了農民的收入和利益。

由此可見,要想讓農民走出這種“蛛網理論”的局限,并不能光靠其自身力量,在農民和市場之間建立一個有效的中介組織才是好的解決辦法。通過它將農民和市場聯系起來,讓農民從價格波動的困境中走出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林市| 新干县| 大姚县| 林口县| 双城市| 衡水市| 本溪| 故城县| 湖北省| 遂溪县| 合肥市| 武冈市| 湟中县| 东台市| 胶州市| 兴海县| 乃东县| 临江市| 长宁区| 托里县| 同德县| 白朗县| 石河子市| 织金县| 甘德县| 许昌市| 班戈县| 广昌县| 浮梁县| 大化| 理塘县| 阳泉市| 根河市| 肥西县| 菏泽市| 屏边| 乌拉特前旗| 潞城市| 开远市| 年辖:市辖区| 遂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