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八月即飛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1],胡天八月即飛雪[2]。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3],狐裘不暖錦衾薄[4]。
將軍角弓不得控[5],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6],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7],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8],風掣紅旗凍不翻[9]。
輪臺東門送君去[10],去時雪滿天山路[11]。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注釋】
[1]白草:西域的一種草,秋天干枯后顏色變白。[2]胡天:指塞北一帶的天空。胡,我國古代對北方各少數民族的通稱。[3]珠簾:用珍珠綴成的簾子。與下文的“羅幕”一樣,是美化的說法。[4]錦衾薄:絲綢的被子(因為寒冷)都顯得單薄了。衾,被子。[5]角弓:一種以獸角做裝飾的硬弓。控:拉開。[6]瀚海:沙漠。闌干:縱橫交錯的樣子。[7]中軍:主帥的營帳。飲歸客:宴飲后回去的人,指武判官。[8]轅門:軍營的大門,古時行軍扎寨,以車環衛,在出入處用兩車的車轅相向豎立,作為營門,故稱轅門。[9]“風掣”句:意為紅旗已然被凍住,風吹時也不再飄動。掣,拉、扯。[10]輪臺:在今新疆,當時是安西節度使軍府所在地。[11]天山:在今新疆境內。
【賞析】
天寶十三載(754年),岑參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當時岑參受到封常清的器重,對生活和理想充滿熱情。他懷著到塞外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兩度出塞,先后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對戎馬征戰的艱苦生活、壯闊荒寒的塞外風光有著長期的觀察與體會。他的大多數邊塞詩成于這一時期。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岑參邊塞詩的代表作。在這首詩中,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筆調,描繪了祖國西北邊塞奇特壯麗的風光,描寫了邊塞軍營送別熱烈豪放的場面,表現了詩人和邊防將士的愛國熱情以及戰友間的真摯感情。
武判官是岑參的前任,岑參送他歸京時寫下此詩。全詩寫北地飛雪的壯麗之景和雪中送別武判官之情。
全詩以一天雪景的變化為線索,記敘送別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部分。從“北風”至“萬里凝”是泛詠胡天的雪景。開篇起得俊逸奇突,未及白雪而先傳風聲,“白草折”顯出風來勢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滿天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兩句以江南綺麗春色中梨花盛開的景象比喻北國雪景,可謂匠心獨運,造景奇絕。“即”和“忽如”,形象地表現了人們早晨起來突然看到雪景時的驚異神情。
接著,詩筆從帳外轉到帳內,寫雪后嚴寒。詩人以狐裘不暖、角弓不得控、鐵衣難著來襯出白雪威力下的天氣奇寒。場景再次移到帳外,延伸到廣遠的沙漠和遼闊的天空,為“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送別環境。筆觸之細致,讓讀者也似乎能感受到那凜凜寒意。但將士們并沒有因此而懈怠,“不得控”,暗示了盡管天氣冷,但他們還在拉弓訓練;“冷難著”,暗示了盡管鐵甲冰寒刺骨,他們依然全副武裝,時刻準備戰斗。看似寫天氣寒冷,實際上是用來反襯將士們高昂、樂觀的情緒。
之后,詩歌轉為從正面寫送別武判官,先在中軍帳(主帥營帳)置酒飲別,然后將客人送出軍門,最后送至輪臺東門。“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一白一紅,一動一靜,相互映襯,畫面生動,色彩對比極為鮮明。
末尾兩句寫詩人一直佇立在雪中目送武判官遠去,直到雪地上只留著一行馬蹄印,平淡質樸的語言中可見其悠悠不盡之情。
全詩以白雪起,以白雪送別作結,用四個“雪”字,寫出別前、餞別、臨別、別后四幅不同畫面的雪景,一路奇情異彩,十分動人。
大肆夸張是本詩的最大特點。“千樹萬樹梨花開”“愁云慘淡萬里凝”,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將事物表現得大氣磅礴,炫人眼目。本詩另一個突出特點是格調高亢。表層寒冷慘淡,內里卻充滿激揚的熱情。“胡琴琵琶與羌笛”“風掣紅旗凍不翻”,即便邊塞苦寒,將士們仍能苦中作樂,展現出軍人不屈的意志和豪邁的意氣。全詩讀來,不僅不會因邊軍生活寒苦產生悲憫情懷,反而會因他們感到振奮和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