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粵
以上所講的,都是北方的種族,以下就要講到南方了。南方的種族和漢族最早有交涉的,自然要推黎族,已見第三章第二節,茲不復贅。黎族之外,還有一個極大的種族,就是所謂“粵族”。粵也寫作越。近來講歷史的人,對于“黎”、“粵”二族,都不甚加以分別,未免失之籠統。14
“黎族”是后世所謂“苗族”,“粵族”是現在所謂“馬來人”。這一種人,在古代也是根據在中亞高原的。后來沿橫斷山脈南下,分布在亞洲沿海之地。凡現在“亞洲的沿海”,和地理學上所謂“亞洲大陸的真沿邊”,都是這一族人所據的。這個證據甚多,一時不暇細講。我現在且從中國歷史上,舉出兩條堅證如下:
其(一)這一種人,是有“文身”的風俗的。從歷史上看起來,如上所述的地方,都可發現同一的風習。
其(二)食人的風俗,前文所述的地方也是都有的。
《節葬下》:越東有葅沐之國,其長子生,則解而食之,謂之宜弟。
以上兩種證據,都系略舉。若要全抄起來,還可得許多條。此外,(一)如銅鼓,是這一種人所獨有的器具,含有宗教上的意味;而銅鼓發見的地方,和我剛才所說這種人分布的地方相合。詳見近人《飲冰室文集·中國民族歷史上之觀察》。(二)《后漢書·南蠻傳》“珠崖、儋耳二郡,在海洲上,其渠帥,貴長耳,皆穿而縋之,垂肩三寸”。《淮南子·地形訓》說耽耳在北方。也可見得這種人的分布,是沿海而成一半規形。總而言之,現在“亞洲的沿海”,和地理學上所謂“亞洲大陸的真沿邊”,都是這一種人所分布的,如今稱為馬來人,古人則謂之粵——越——古代所謂東夷者,都是此族,所謂南蠻者,卻不是此族——黎族——為什么古代不稱此族為南蠻呢?因為夷蠻戎狄,是和漢族接境的異族,間接的就不在內。參看下章自明。
古代這一族和漢族有交涉的,便是:
嵎夷《書·堯典》:“宅嵎夷,曰旸谷。”《釋文》:“馬曰:嵎,海嵎也。夷,萊夷也。《尚書考靈曜》及《史記》作禺。”《禹貢》青州“嵎夷既略”。《索隱》按《今文尚書》及《帝命驗》并作禺,在遼,而,古夷字也。《說文》土部:“嵎夷,在冀州陽谷,立春日,日直之而出。”山部:“山,在遼西。一曰:嵎谷也。”按《說文》既加“一曰”二字,則“嵎夷谷也”與“山在遼西”,明非一義。《索隱》:“在遼西”三字,須另為一句。不得認作《今文尚書》和《帝命驗》里的話。嵎夷自系萊夷。當以馬說為準。
鳥夷《書·禹貢》:冀州“島夷皮服”,《史記》作鳥。《集解》:“鄭玄曰:鳥夷,東北之民,搏食鳥獸者。”《書疏》亦謂“孔讀鳥為島”,則今本島系誤字。揚州“島夷卉服”。《漢書·地理志》亦作鳥。案《后漢書·度尚傳》:“深林遠藪椎髻鳥語之人”注“鳥語,謂語聲。似鳥也。”《哀牢傳》:“其母鳥語。”此亦鳥夷的一義。《孟子》所謂“南蠻駃舌之人”。
淮夷《禹貢》:“淮夷珠暨魚。”《史記集解》:“鄭玄曰:淮水之上民也。”
徐戎《說文》“邾下邑也,魯東有徐城”,《史記·魯世家》:“頃公……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集解》:“徐廣曰:徐州,在魯東,今薛縣。”《索隱》“……又《郡國志》曰:魯國薛縣,六國時曰徐州”。
其中以(一)萊夷和(二)淮夷徐戎為兩大宗。萊夷滅于齊,春秋襄六年。淮泗夷到秦有天下,才悉散為人戶。《通典》。其南嶺以南,則直到秦始皇手里才征服。見第二篇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