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攻篇
【導讀】
本篇名為“謀攻”,強調的是以謀勝敵,著重論述了謀劃進攻的問題,提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和“上兵伐謀”的原則,以及“必以全爭于天下,兵不鈍而利可全”的戰略指導思想,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著名軍事思想。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1];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2]。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3];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4],其次伐交[5],其次伐兵[6],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辒[7],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8],又三月而后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9],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其下攻城。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10],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11],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12],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13],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14]。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15]。
【注釋】
[1]全國為上,破國次之:以自己的實力為后盾,完整地使敵方降服為上策;而通過戰爭,攻破敵方城池則稍遜一籌。全,全部、完整。國,春秋時主要指都城,有時也包括外城及周圍地區。[2]軍、旅、卒、伍:都是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舊說一萬二千五百人為軍,五百人為旅,百人為卒,五人為伍。不過,春秋以后,各諸侯國軍隊編制不完全一樣。[3]非善之善者也:是不好中最好的。[4]上兵伐謀: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謀略戰勝敵人。上兵,上乘的用兵之法。伐謀,以謀略攻敵贏得勝利。伐,進攻、攻打。謀,謀略。[5]伐交:指通過外交途徑,分化瓦解敵人的盟友,鞏固擴大自己的同盟,使敵人陷入孤立的境地,最后不得不屈服。[6]伐兵:以武力戰勝敵人。[7]修櫓(fén)辒(wēn):制造大盾和攻城用的四輪大車。修,制作、制造。櫓,這里指藤革等材料制的大盾牌。辒,攻城用的四輪大車,是以桃木制成,外蒙生牛皮,可以容納十余人。[8]距(yīn):指為攻城做準備而堆積的高出城墻的土山。,同“堙”,土山。[9]蟻附之:指士兵像螞蟻一樣爬梯攻城。[10]非戰:指不用交戰的辦法,而用“伐謀”、“伐交”等方法迫使敵人屈服。[11]頓:同“鈍”,這里是疲憊、挫折的意思。[12]十則圍之:有十倍于敵人的兵力,就要四面包圍他。[13]敵則能戰之:指同敵人兵力相等時,要設法戰勝敵人。敵,這里指兵力相當、勢均力敵。[14]不若則能避之:指當各方面條件均不如敵人時,要設法避免與敵交戰。[15]小敵之堅,大敵之擒:力量弱小的軍隊,如果一味固守硬拼,就會為強大的敵人所俘虜。
【譯文】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指導法則,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為上策,擊破它就次一等;使敵軍完整地降服為上策,擊破它就次一等;使敵人全旅完整地降服是上策,擊破它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完整地降服為上策,擊破它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完整地降服為上策,擊破它就次一等。因此,百戰百勝,還不算是高明中的高明;不出戰就能使敵人屈服的,才是高明中的高明。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用謀略來戰勝敵人,其次是在外交上封鎖、孤立敵人,再次是直接出兵擊敗敵人,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