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外慧中的南國佳麗武夷山
武夷山坐落于我國福建省的武夷山市境內,方圓60多平方千米,自古就有“奇秀甲東南”的稱號。武夷山是一座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的文化名山,不僅風光秀美,還有著悠久的人文傳統。相傳,宋淳熙十年,當時的理學大師朱熹游走武夷山時,一下子就被武夷山的迷人風光吸引住了,于是朱熹在武夷山建立了精舍并于此開始了長達數年的講學生涯。從此,武夷山與程朱理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再往前一點,武夷山的歷史還可以追溯到以架壑船棺為象征的古越族文化時期和以城村古漢城為標志的西漢文化時期,在這些時期,武夷山都有過不同程度的繁榮。
>武夷山隱屏峰
山水風光
九曲溪集聚了武夷山所有的精華,是武夷山最具代表性的風景。自古武夷山的自然風光就有“三三九九”一說,其中的“九九”另有所指,說的是夾崖森列的99巖;而剩下的“三三”卻是對九曲溪絕佳的概括。九曲溪一年四季溪水碧清,干凈得如仙泉圣水。它沿著武夷山的山澗、河道,迂回曲折,纏纏繞繞,如一條碧綠的玉帶在武夷山的腳下優雅地蕩漾開去,形成了“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懷抱”的武夷奇景。
在空谷深幽之間徘徊著的九曲溪,由西向東緩緩流去,從來不帶一點聲響,從來也沒有想過要在游人面前炫耀自己。水邊的那些直插云霄的懸崖峭壁,峭壁之間的千年懸棺,更使它幽中帶奇,讓人于它的“幽”、它的“奇”、它的“靜”、它的“妙”之間驚詫不已。
沿著九曲溪,還有大王峰、上下水龜、仙掌峰、大紅袍、玉女峰、白云巖、仙釣臺、并蓮峰、玉柱峰、天游峰……陡壁如削的大王峰屹立在九曲溪口,有如擎天巨柱,屹然高聳,極為壯觀。古人因其頗有王者威儀,故而授命為“大王峰”。大王峰頂是觀賞九曲山水全景最好的地方,但要上此峰,必先沿一條直上直下的巖石裂縫爬上,然后才有盤山路可直通峰頂。
環來繞去看到的一處處都足以讓人感動。這種源于自然的感動毫無瑕疵,就像那干凈的溪水一眼見底,這就是武夷山風景區。
可以與武夷山風景區相媲美的還有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它是我國的A級國家自然保護區,現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網,是聯合國“人和自然”保護網極負盛名的保護區域之一。
在這里感受到的自然是不同于武夷山風景區的。這里有我國東南地區第一高峰——黃崗山。站在山頂看云海間的朝陽、落日,猶如在仙境一般,只覺得自己已經與天地融為一體,“我即天地,天地即我”的豪情,在那萬丈霞光之中油然而生。但這還不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它的境內分布著的保存完好的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和原始次生林才是它真正的價值所在。據說,這里有著我國東南部保存的面積最大、最為完整的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
光這幾個“最”字就夠吸引人的吧!其實當你真正面對那一株株已經有上百年、上千年歷史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時候,你感受到的才是真正的自然。當你暢游其中,歡歌笑語,大自然就好像是被塵封了幾千年的名畫,正在一點點地抖落身上的灰塵,一點點地現出本來的魅力。
武夷山訪古
武夷山還有豐富的文物古跡。其中“武夷船棺”不僅讓考古學家們興趣盎然,就是游人也多要乘竹筏來到三曲,登上淺灘,翹首觀望一番。
要說武夷山九曲溪邊的架壑船棺,還要從幾千年前說起。大約在3000多年以前,這里生活過許多古越人的部落,懸棺葬是他們的一種喪葬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得到這樣的“待遇”,只有那些受人尊敬的死者才能采取“懸棺葬”的形式。把死者高高地葬在懸崖之上,代表著當時人們美好的理想:最高的地方才最接近“天神”,最接近“天神”的地方才最容易“升天”,當然這里面也充斥著一種對于高山的“力量”崇拜。
除了懸棺,2000多年前的西漢閩越國王城遺址,也是極具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漢城遺址占地48萬平方米,現已發掘出土4000多件珍貴文物,有花紋空心磚、鐵矛頭、鐵王齒耙、鐵三股魚叉、回形管道、宮內浴池等,遺址內還發現了一口水井,因保存完好而被稱為“江南第一井”。此外,從創建選址、建筑手法和風格上,漢城遺址都獨具一格,是中國古代南方城市的一個典型代表。
武夷山還與朱子理學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相傳,宋淳熙十年,當時的理學大師朱熹游走武夷山一下子就被武夷山的迷人風光吸引住了,于是朱熹在武夷山創辦了紫陽書院、考亭書院,并開始了長達數年的講學生涯。從此,武夷山與程朱理學結下了不解之緣,武夷山也就當之無愧地成了理學名山。
主要景點
著名景點:九曲溪、一線天、桃源洞、天心巖、水簾洞、大藏峰、并蓮峰、玉女峰、幔亭峰、蓮花峰、三仰峰、三層峰、天游峰。
著名古跡:武夷宮、宋街、三清殿、劉公神道碑、徐霞客塑像、妙云寺、茶洞、武夷精舍、劉官寨、遇林亭、三姑石。
文化遺存與自然景觀的結合,不但體現了武夷山秀外慧中的氣質,也為游人提供了一處極佳的情感表達的場所。因為武夷山能包容一切,不管你是盡情地哭、盡情地笑、盡情地歡樂,還是盡情地痛苦。
>武夷山玉女峰
武夷山的雨
在武夷山大自然保護區的山坳里,潔白的云絲終日像柳絮飄浮在林梢之上,偶與山野人家屋頂升起的裊裊炊煙遇合,便發生了奇妙的溶解,青色的炊煙被凈化了,依然是白云當家,輕盈起舞,每個舞步仿佛都踏出和諧的音律:這里是不容污染的世界!
但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未來過武夷山的外地人,行前往往被提醒說:那里天可涼哩,六月天早晚也要穿毛衣。可是,如果真聽了這話,便要大上其當,在這形似盆底的山坳里,同樣也有惱人的暑熱,尤其是在正午時分,酷似一個不冒氣的蒸籠。
不過,別忙,一到傍晚,輕盈的白云驟然變色、加重,風從毛竹林中扇起,直上山坡,云在萬籟的嘯聲中逐漸聚合,有如胡笳中千軍萬馬在統一的將令中即將出擊。
果然,雨絲從云層中直線搖下,開始是緩慢的,柔和的,不大一會兒,節奏隨之加快,勢頭越來越猛,變成斜射的雨箭,再以后,母箭中又分生出許多子箭,雨星兒演化成騰騰水霧,漫天一片泛白,竟難以分出絲縷來了。這時,我總覺得空中似有多少只巧手,在迅疾利落地趕織一架碩大無比的水的幔帳……
天黑時,清風像利箭似的切斷了雨絲,只在屋檐上還滴落著已近尾聲的雨珠。山水下來了,窗外的溪澗中響起漸高漸激的浪聲,撞擊著步步設障的石頭,彈奏出自然悅耳的琴韻。山坳中的溽熱減退了,被溪水漂送到山外的干流,擠壓在澗底的沙礫中。肺活量很大、歡快無憂的武夷湍蛙趁這大好時刻,振起嘹亮的歌喉,又像是告慰奔忙了一天的山外來客:可以安心入眠了。
雨,帶來了清涼,卻也帶來另一種效果:著名的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昆蟲世界一時間被擾亂了,雨后的蝴蝶和飛蛾之類格外喜歡擠進房間里,在燈光下湊熱鬧。窗上明明嵌有紗窗,但這些無孔不入的“飛仙”仍不知從什么地方鉆進來,惹你心煩,沖淡了因雨洗燥熱而產生的舒暢。但,也有別樣意外的奇跡出現:它們一光顧,蚊子便讓位了,也許已成了它們捕食的獵獲物。這樣,沒有蚊帳也可安睡。可見,任何事物往往都有著正反兩個方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保證了人的正常生活環境,也保持了生態平衡。
第二天,老居民們和初進山的來客又各自忙碌起來。天還是那么澄藍,云還是那么輕柔,太陽卻常常是看不見的,被峰頭隔在了山那邊。時光在山幽鳥囀中悄悄地溜了過去,開發山區的計劃和工作效率卻在加速推進。到傍晚,幾乎和前一天的時間不差一刻,又是例行的興云布雨,只不過這次雨來時,人們誰也沒有躲。客人們都站在廊檐下,觀賞著雨中山景。當地的村姑們大方地、善意地指點談論著遠來的陌生人,不時發出清亮悅耳的笑聲。她們的眼窩看來比北方的姑娘們深些,眼神卻更加明凈;那沒有燙過的自然蓬松的頭發,使人聯想到山坡上披攏的茂密的毛竹;而她們喜愛穿的不帶花色的特麗靈衣褂,又使人感到如長流不息的山泉那般潔凈。在她們身上,找不到半絲通常所說的那種“洋味兒”,但也沒有一點俚俗的“土氣”。這種難得的協調與得體,有時不禁使外來者感到驚奇,但它確就是遠離大城市的山坳小村里的真實畫面。
雨絲漸細,天色未深,一些外來的客人們,包括年過半百的文人和學者,也仿佛一倏間年輕了許多,雀躍地離開廊檐,沿著溪邊小徑,越過杉木雜陳,微微顫悠的板橋,來造訪獨居山腳的一戶山民。這家的老公公正在編竹簍,兒子正在屋后喂豬娃,兒媳婦剛剛打山草回來,渾身被雨水弄得濕漉漉的。她的個頭很小,膂力卻很大,斜偏著身子,挎著一個跟她的身子不相稱的特大草籃,腳下卻敦敦實實地邁著步子。客人中有年輕些的要幫她抬草籃子。她爽朗地笑著謝絕:“不用,不用的,很輕的呢。”
這又是一個令人驚異的發現!在這遠離北京的深山里,居民們能使人聽懂的“官話”竟操得這么好(雖然帶點當地口音),竟比來客中的某些見過大世面的城里人說得流利!
眼前是一個空間很大的木屋,分上下兩層,下層分成三個等分,其中的一間堆滿了編好的竹椅、竹簍和竹凳,儼然是一個挺像樣的竹制品作坊。老公公的眼力看來有些不濟,指法卻極靈活,竹篾在他手里好像都長了眼睛,注入了血脈,手到處都活靈活現了。他一面操作,一面慢悠悠地說著話兒,就像檐間那滴滴答答不斷頭的水珠兒。
“我們這里毛竹多的不得了!”此地人的語尾拖得很長,音也很重,可能是表示強調的意思。“誰也數不清,有好多棵!”
精壯敦實的漢子喂完豬走進屋來,把沾濕的上衣往尼龍繩上一扔,接著老爹的話茬兒:“不過也忒便宜了,才一元錢一棵!”
他媳婦馬上糾正說:“你那還是舊賬!同志,如今好了,把毛竹稍稍加工一下,收購價格一棵就是八元。甘霖溪流進咱們心窩窩里,山里人腰桿也撐得直了。”
年輕的漢子不言語了,老公公咧著缺牙的嘴自豪地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
這時,兒媳婦沏好了茶,給客人們每人倒了一碗。這碗小得很,說是盅兒也許更恰當些。“同志吃茶,這是真正的武夷紅茶。”她熱情地讓著大伙。
那漢子倒也實事求是:“這紅茶是拿松煙熏過的,還不知同志吃著習慣不?嘗嘗,嘗嘗吧。”
有的客人喝了,小聲說“有點怪味”,但大都說“很香”,倒也不是出于禮貌上的恭維,這從眼神上是看得出來的。
“是用甘霖溪的水沏的吧?”有人問。
“是的!是的!”一家三口人幾乎是同時出聲。
“甘霖溪流進了心窩窩”——這是武夷山深坳里的一位普通婦女的體味。客人們在這里目睹的是,甘霖溪是從山間巖縫里滲出來匯合而成的,所以才如此清冽爽心。那么,它的源頭何在呢?——
雨,武夷山的雨,夏日傍晚那守信用的雨,自然是用之不竭的水源。外地客人一直在這里住了七天,天天都不例外。那四面高峰就像凜然不阿的值勤戰士,有禮貌地攔住過路的雨云。“你要從此過嗎?請出示消暑通行證!”雨云便只能照章辦理。
于是,充足的甘霖,給武夷山送來一個個清爽的夜,也送來一個個溪流不息的白晝!
——石英
必去理由 千峰陡峭、萬壑幽深,被譽為“華中屋脊”,中國著名的“綠色寶庫”
適宜季節 夏秋兩季
適宜人群 鐘情于探險、沐浴“氧吧”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