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不聽老人言,不光吃虧在眼前:你一輩子都要聽的老話作者名: 劉江川本章字數: 1447字更新時間: 2020-09-27 14:37:36
好記性比不上爛筆頭
民間有句諺語叫:“好記性比不上爛筆頭。”說的是不管一個人記憶力多好,都會有忘事的時候,如果能養成在紙上多寫幾遍,或遇事記下來的習慣,就會好很多。其實,這句話出自我國明朝著名文學家張溥的故事。
話說張溥年少的時候,天資愚笨,記憶力很差,在學堂讀書的時候,老師說過的話,張溥經常是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一轉眼就忘個干凈。但張溥并沒有為此氣餒,反而讀書愈加刻苦認真,心想:“別人讀一遍就能記住,那么我就讀兩遍。”一段時間之后,張溥發現這個方法雖然有效,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有一次,張溥又把老師教過的文章,忘了個干凈,一個字也想不起來,老師氣極了,罰他把文章抄寫十遍。張溥心中十分不情愿,覺得抄寫十遍也沒什么意義而且浪費時間,但是最終他還是認真按照老師的要求做了。沒有想到的是,到了第二天,張溥竟然能流利地背誦出自己抄寫的文章。張溥非常高興,發現原來動手把文章抄多遍對加強記憶有這么好的效果。從此以后,凡是重要的文章或是自己認為很優美的段落,他都會主動地抄寫幾遍,這樣很快都能背出來,而且以后寫文章時,一些語段也能信手拈來。

無論對于學習還是對于日常工作而言,勤動筆做記錄都是一個良好的習慣,做筆記有利于整理自己的思維,幫助我們學習和記憶。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及時地做筆記,可以使注意力更加集中到學習的內容上,同時做筆記的過程也是一個積極思考的過程,可以充分地調動眼、腦、手一齊活動,促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做筆記還有防止遺忘、方便查詢等好處。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巴納特為了研究在聽課學習的過程中,做筆記的學生與不做筆記的學生學習效果究竟有多大的區別,曾經以大學生為對象做了一個實驗。他提供給大學生們一份大約有1800個單詞的介紹美國公路發展史的學習材料,并且以每分鐘大約120個詞的中等語速讀給他們聽。實驗過程中,他把參加實驗的大學生平均分成3組,要求每組學生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學習。第一組為做摘要組,即要求他們一邊聽課,一邊摘出要點;第二組為看摘要組,即首先給他們提供已經做好的學習要點,他們在聽課的同時就可以參考這些學習要點,而自己不用動手做筆記;第三組為無摘要組,只是要求他們聽講,不給他們提供學習要點,也不要求他們自己動手做筆記。當三組學生完成學習之后,統一對所有的學生進行回憶測驗,檢查對文章的記憶效果。
實驗結果表明,第一組學生在聽課的同時,自己動手寫摘要做筆記,考試成績最好;在學習的同時有學習要點可以參考,但是自己不用親自動手做筆記的第二組學生考試成績次之;而單純聽講而不做筆記,也看不到學習要點的第三組學生考試成績最差。
通過這樣一個實驗可以充分表明做筆記對學習的重要作用。也許有人會說“我的記憶力好用不著這么做”,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親自動手去做筆記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為學習過程中,當一個人拿起紙和筆思考問題時,注意力很自然地高度集中,這樣就有助于更全面地考慮問題,不但可以把學習的要點條理清楚地羅列出來,而且,還可以引出許多細節,幫助對所學內容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反,如果一個人只是呆呆地坐那兒想問題,思維就會很容易發散,不由自主就走神了,那么他就難以深入,全面地思考問題。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個道理已經說得很清楚,在日常的工作、學習中,做筆記不但可以加深你的記憶,提高你的學習效果,而且,還可以幫助你成為一個工作高效、辦事有條理的人。所以從現在開始,讓你的雙手變得勤快,不要再吝惜你的紙和筆,隨手記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些點點滴滴會集起來必將成為你人生當中最寶貴的一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