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聽老人言,不光吃虧在眼前:你一輩子都要聽的老話
- 劉江川
- 1963字
- 2020-09-27 14:37:38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歲月催人老,但不要傷悲,別忘了老有所用。在老人的世界里有著豐富的為人處世哲學(xué),其中“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一句尤為精妙。如果僅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臨近水邊,時間長了,就會懂得水中魚的習(xí)性;深入山林,聽得多了,就會辨別山中鳥的鳴叫。再深入思考一下這句話,就會發(fā)現(xiàn)這句“老人言”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加以理解:一是,實踐出真知;二是,做事專一,熟能生巧;三是,把握實踐的主動性。
啟示一:實踐出真知
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也道出了“實踐”的精髓。書本中的知識累積了前人的很多經(jīng)驗,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示。但通過讀書間接獲得這些經(jīng)驗雖然重要,自己親身去實踐,從中得來的第一手的知識,更能體現(xiàn)人生的大智慧。
明代李時珍可謂是“實踐出真知”的典范,他少時閱讀了大量古醫(yī)籍,發(fā)現(xiàn)其中許多毒性草藥,卻被當(dāng)作可以延年益壽的良藥,以致遺禍無窮。于是,他決心要重新編纂一部醫(yī)藥書籍,就是后來的《本草綱目》。在編寫此書的過程中,由于古籍上的那些記載大都不甚清楚,往往弄不清藥材的性狀,以致真假難辨。這讓李時珍深切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很需要,但“近水”“近山”的切身體會更是必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羅萬書”,又“采訪四方”,深入山林進行實際調(diào)查。
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采藥筐,遠涉深山密林,遍訪名醫(yī)宿儒,搜求民間秘方,收集藥材標本,凡事必須親自弄清楚才罷休。例如蘄蛇,即蘄州產(chǎn)的白花蛇,入藥有醫(yī)治驚悸、抽搐等功用。李時珍起初對它的了解,只是從蛇販子、捕蛇人那里了解到的一些只言片語,而對蘄蛇的形態(tài)、習(xí)性等一無所知。于是,李時珍決定親自進山觀察蘄蛇,他請捕蛇人帶他去了蘄蛇時常出沒的山上,進行實地觀察。經(jīng)過長時間的近距離接觸,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寫到蘄蛇時,就得心應(yīng)手了,寫得簡明扼要:“龍頭虎口,黑質(zhì)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

從這則事例,我們知道要了解入藥的藥材,并不能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觀察,而是要一一親身實踐,對照著實物進行比對,這樣才能準確細致地描述藥材。深入思考這個故事,可以發(fā)現(xiàn)“近水”“近山”之后而能言的大道理:不要過度依賴“讀萬卷書”而要親身“行萬里路”,這樣在做每件事情時,就容易把握該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能夠熟練掌握其處理方式。這對于那些不親身實踐的外行人來說,是難于上青天的事情,對“近山”“近水”的人來說,則是得心應(yīng)手之事。
啟示二:做事專一,熟能生巧
在我們周圍,有很多有目標有理想的人,他們努力,他們奮發(fā),他們用理想去改變命運……但是由于在追求的路上往往會布滿荊棘,他們可能會一改“近山知鳥性”的初衷,去追逐“魚性”,這樣不僅不會成功,反而離成功會越來越遠。試想,山中本無魚,哪來的“魚性”可言?如果他們能堅持久一點,如果他們能更高瞻遠矚一下,他們就會得到好的結(jié)果——“近水識得魚性”。
再深入思考,我們在生活和工作的道路上,即使選對了合適自己的領(lǐng)域,收獲了可喜的驕人成績。但也不能抱著自己的長處,沾沾自喜,這也未免夜郎自大了,試想,在你的領(lǐng)域之外,還有千千萬萬的行業(yè),每個行業(yè)都會有自己的“狀元”,他們懂得的事很可能你根本一無所知。
啟示三:把握實踐的主動性
克雷洛夫說:“現(xiàn)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使我們的內(nèi)心充滿對生活的熱情,使我們在面對苦難的時候能夠為了理想去勇敢面對,然而,我們必須在理想的基礎(chǔ)上,邁出自己的步伐,勇敢去付諸實踐,才能實現(xiàn)理想。我們到了水邊,我們進了山林,我們不去觀察魚的嬉戲、擺尾,不去欣賞鳥的悅耳動聽的鳴叫,我們怎么可能識得“魚性”“鳥音”?下面一則小故事將會告訴我們把握實踐主動性的重要性。
一個窮和尚和一個富和尚同住在深山古剎中。
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觀世音那里去,您看我的這個想法可行不?”
富和尚不屑地問:“你憑什么去呢?”
窮和尚說:“一個紫金飯缽足夠了。”
富和尚搖頭說:“我多年想租船南下,都沒能做到呢,你憑一個紫金飯缽怎么走?”
幾年后,窮和尚從南海觀世音處歸來,修得正果。富和尚懊惱不已,很是慚愧。
在實現(xiàn)目標的路上,總會有很多困難,不過很多困難未必真如我們想象的那么難以克服,不過是自己在嚇唬自己罷了。就像那個富和尚,他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去堅持自己的夢想。他總把希望寄托在以后,而懶于行動,但是不去行動,就永遠沒有機會。就如,聾人閉塞耳朵,那外界再美妙的聲音都不能入耳,也就不能唱出美妙的歌聲。
有人說,人生就如同騎著腳踏車奔馳,如果你不前進,就會翻倒在地。我們必須在人生的大道上選對方向,先確定到底“近水”還是“近山”之后,相應(yīng)地去“觀魚嬉戲”“聽鳥鳴叫”,最后定能達到“知魚性”“知鳥音”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