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宮秘史(精裝)
- 清馨
- 2218字
- 2020-09-27 14:30:22
第二章 多情皇帝——皇太極
皇太極為何與政敵握手言和
皇太極的恐懼
努爾哈赤葬禮上,袁崇煥所派使者的到來,引起了后金政權的一片嘩然。任誰都會知道,這個冤家的到來,帶來的絕不是悼念與眼淚,而是嘲諷和鄙視。更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就在大小貝勒們恨不得生食其肉時,后金新君皇太極對殺父仇人則坦然待之,并提出與明議和修好的建議。
皇太極害怕了?他究竟在做什么?
皇太極做出這個決定并非怯敵,而是綜合考慮各種政治軍事因素的結果。
首先,從努爾哈赤與袁崇煥寧遠城樓的一戰中,皇太極看到了大明王朝雖然內部已經腐如朽木,但外圍仍有道堅固的“長城”需要突破,袁崇煥就是其一。即使能夠突破,兩強相爭,損耗也極大。而此時,左右兩邊又有明朝的附國朝鮮和虎視眈眈的蒙古部落,與明直接以硬撼硬并非明智之舉。
其次,努爾哈赤后期,特別是進入遼河平原以后,實行的那些錯誤政策,使得民族矛盾十分尖銳,有組織的武裝暴動此起彼伏。面對遼東漢族人的反抗,努爾哈赤繼續執行高壓政策,結果矛盾進一步激化,人口逃亡、丁壯銳減、田地荒蕪、民不果腹、盜寇橫行,使得后金的經濟大打折扣。所以,必須爭取一段休養生息、調整治理的時間。
最后,則是皇太極謀取大明江山的戰略問題。皇太極認為明朝已然是一棵敗壞腐朽的大樹,與其強力伐之,不如待其內部朽蝕,則唾手可得。這從他后期提出的“取燕京如伐大樹,須先從兩旁斫削,則大樹自撲,朕今不取關外四城,豈能即克山海(關)?今明國精兵已盡,國勢已衰,我兵力日強,若四圍縱略,從此燕京可得矣”的理念就可看出,對于取明朝,他早已成竹在胸。
“伐木人”的舉措
“伐木人”皇太極利用爭取到的寶貴時間,開始他層層遞進的“伐大樹”行動。
皇太極即汗位后,不滿足于守成,不滿足于發一隅。他看到了滿族人的強大力量,也看到了明王朝的腐朽,深知自己正逢入主中原、為后世子孫開創基業的絕好時機。不過他也明白,要做到獨霸天下,僅憑此時的后金絕無可能——不論是內部還是外部,都存在著深重的危機。為了改變這種內外交困的現實,使后金政權得到鞏固和發展,睿智的皇太極終于下決心走改革創新之路。
為了糾正努爾哈赤后期時的統治弊端,穩定后金統治,加強對漢族人的管理,皇太極認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于是他即位后頒布的第一道上諭,就是對努爾哈赤在遼沈地區實行的制度、政策改弦更張。
針對漢族人大量逃亡,他規定漢官漢民無論從前有欲潛逃者,還是與明廷往來者,即使被告發,也概不論處,唯以后不得再犯;針對漢族人的不滿情緒,他規定凡審擬罪犯,差徭公役滿漢勿致異同。滿漢貴族、官員及其下人,不許擅自掠取莊民的牲畜,也不準勒索漢官財物,違者責罰;針對糧食不足,他規定停止修筑城郭邊墻,以恤民力,專勤田畝,專心務農,發展生產。
這些措施中最重要的是對漢民的管理。皇太極把從前每十三丁編為一莊、依滿族官位品級配給為奴的編制革除,重新規定:按品極每備御給壯丁八人、牛二頭以備役使,其余人分屯別居,不與滿族人雜處,編為民戶,用漢官得理。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頒布《離主條例》,其中規定:凡奴隸主犯有私行采獵、擅殺人命、隱匿戰利品、奸污屬下婦女、冒功濫薦、壓制申訴等罪,許奴仆告發,準其離主。這一條例,限制了滿族貴族的某些特權,有利于奴仆改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經過幾年努力,農業有了較大的發展,糧食基本上能夠自給,社會矛盾得到緩和。這些措施在實際貫徹過程中并沒有全部得到應有的落實,漢族人的處境有所改善,但逃民問題未能根本解決。
通過對舊制度、舊政策的變更和改革,后金社會秩序略有好轉。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建國號為“清”,改年號為“崇德”。是年,他依據漢官的建議,實行開科考試、薦舉人才、設置都置院,寫服飾、明尊卑,等等。漢官熟悉明朝典章制度,洞悉明廷的弊端,皇太極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并賞賜漢官奴仆、馬匹。調動了漢官的積極性,竭力施展才華以報答皇太極。
對于先進的漢族文化,皇太極也表現出孜孜以求的濃厚興趣。他即位不久便設立文館(內三院前身),把文臣分為兩班,一班記注本朝政事,以究其得失;一班則專事翻譯漢文典籍,以吸取和借鑒漢族統治政權的經驗,將《刑部備要》、《要素》、《三略》,以及《孟子》、《三國志》、《資治通鑒》等譯成了滿族文字。同時,皇太極對其本民族長期存在的“婚娶則不擇族類,父死子妻其母”等陋俗也嚴令禁止。
皇太極的建國方略,是在強調“滿漢一體”和治國在于安民的方針下制定的。皇太極大膽地使用漢族、蒙古族文臣武將,適時地解放奴隸,實行滿、漢、蒙共同治國治軍,并注重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對滿族政權的漢化起到了促進作用。
但有一點可惜的是,皇太極對這些改革措施的監督不力,致使一些好的改革措施沒能得到落實。
在皇太極大力加強中央集權,推行漢化政策的過程中,范文程成為皇太極身邊不可缺少的人物。他雖不在議政大臣之列,但幾乎能參與所有重要機密,對內對外方針政策的制定,國家機構的建立和完善,各級官員的任命,范文程都有廣泛的影響和權力?;侍珮O晚年隨著權力的集中,性格越來越暴躁,許多親王、大臣動不動就被削爵,或被罷官,而對范文程卻始終寵信不衰。每次召見,“必漏下數十刻始出;或未及食息,復召人”。每當議論大事,必問:“范章京(文程)知否?”即使范文程有病告假,對一些事情的處理也“待范章京病愈裁決”。
皇太極將范文程視若心腹,但對自己的兄弟卻沒那么慈悲。他深知,自己的皇位得來地不那么光明正大,手足覬覦之心不可不防。這不僅僅關系到皇位易主的事宜,更與政權的穩定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