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堂堂天命汗的糊涂死因

向仇人吊孝的袁崇煥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盛京。天命汗努爾哈赤的葬禮。一位喇嘛、一位突如其來的吊唁者,引起后金國的一片混亂——奉袁崇煥之命的使者——誰也沒有想到這個置天命汗于死地的仇人竟然派人來至靈前。是惺惺相惜還是另有他圖?即使是努爾哈赤的繼任者、在政治智商上更勝努爾哈赤一籌的皇太極,也看不出這個冤家的真實念頭。

袁崇煥并不是上演《臥龍吊孝》的諸葛亮,并沒有與后金握手言和的打算,更不會與努爾哈赤有英雄相惜之意。之所以派使者前來吊唁,實際上是要來探察一番努爾哈赤死訊的真假,因為這關系到明軍下一步的軍事行動。

不過,努爾哈赤確實是死了。

努爾哈赤死于疾病

努爾哈赤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史學界眾說紛紜。大致分為兩種:一是正史的記載,即《清史稿》和《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中所說,他因病于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駕崩于叆福陵隆恩門雞堡(今沈陽市于洪區翟家鄉大挨金堡村);另一種說法則是喪命于寧遠之戰時明軍的紅衣大炮下。

七月二十三日,帝不豫,詣清河溫泉沐養。(八月)十三日(應當是八月初七,原文如此)大漸,欲還京,遂乘舟順代子河而下,遣人請后迎之,于渾河相遇。至璦雞堡,離沈陽四十里,八月十一日庚戍未時崩,在位十一年,壽六十八。

——清·鄂爾泰《清太祖武皇帝實錄》

秋七月,上不豫,幸清河湯泉。八月丙午,上大漸,乘舟回。庚戌,至愛雞堡,上崩,入宮發喪。在位十一年,年六十有八。

——趙爾巽《清史稿·太祖本紀》

鄂爾泰并沒有明確指出努爾哈赤是患何病而死,趙爾巽的《清史稿》中,也大同小異,同樣沒有指出努爾哈赤的死因,只是說“不豫”,頗有種諱忌莫測的味道。結合后世對幾位清朝帝王的臨終記載來看,更使得努爾哈赤之死變得撲朔迷離。

被大炮轟死的后金大汗

寧遠大戰時,手中只有兩萬余人、一座孤城的袁崇煥之所以能夠擊潰十三萬大軍的后金軍,除了用在戰前所做的八條動員令來鼓舞士氣外,更重要的是他所使用的11門紅衣大炮(本為紅夷大炮,是從葡萄牙采購而來,因清朝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忌諱“夷”字,故稱紅衣大炮)等火器給了毫無精神準備的后金軍以沉重的打擊。

袁崇煥所使用的紅衣大炮為英國制造的早期加農炮,炮身長、管壁厚、射程遠、威力大,特別是擊殺密集騎兵具有強大火力,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正是后金軍最大的克星。

據《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帝即令軍中備攻具,于二十四日以戰車覆城下進攻。時天寒土凍,鑿城破壞而不墮。軍士奮力攻打,寧遠道袁崇煥、總兵滿桂、參將祖大壽嬰城固守,槍炮藥罐雷石齊下,死戰不退,滿洲兵不能進,少卻。次日復攻之,又不能克,乃收兵。二日攻城共折游擊二員,備御二員,兵五百”。可謂是傷亡慘重。

威力如此巨大的紅衣大炮,讓后金軍付出慘重代價,那么,親臨城下督戰的后金軍統帥努爾哈赤,在此役中受沒受到來自紅衣大炮的威脅呢?這個問題在明朝的史籍中語焉不詳,后金以及后來的清代官方資料里更是只字未提,而野史中卻給出了一個答案。明朝的張岱在《石匱書后集·袁崇煥列傳》中說:

“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并及黃龍幕,傷一裨王。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號哭奔去?!?/p>

紅衣大炮打死敵人不計其數,還擊中了“黃龍幕”,傷一“裨王”。后金軍出師不利,只得用皮革裹著尸體,伴隨著一路號哭匆匆撤退。

無獨有偶,在《明熹宗實錄》中同樣記載了類似的事件:明兵部尚書王永光在匯報寧遠之戰的戰況時奏稱,明軍前后傷敵數千,內有頭目數人,“酋子”一人。高第則奏報,后金軍隊攻城時,明朝軍隊曾炮斃一個“大頭目”,后金軍用紅布將這個人包裹起來抬走了,一邊走一邊放聲大哭。

一個人的死能夠讓一支十三萬人的軍隊悲痛撤退的,還會有誰?恐怕只有努爾哈赤。

然而,在寧遠之戰后,史料記載,努爾哈赤還曾于“夏四月丙子,征喀爾喀五部,為其背盟也,殺其貝勒囊奴克,進略西拉木輪,獲其牲畜”,如果說努爾哈赤死于明軍的炮火之下,那么這個人又是誰?或者說,這幾處來來自于明朝方面的記載,又有多少可信度?

如果說努爾哈赤真的死在了明軍的炮火之下,那么首先,他不可能“死而復生”在數月后又去攻打蒙古部落。其次,擊斃努爾哈赤,對于明朝方面來說是一個重大勝利,無論是袁崇煥,還是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會將對此事書以濃墨重筆,以激勵軍民的士氣。但是,無論是袁崇煥本人報告寧遠大捷的奏折,還是朝廷表彰袁崇煥的圣旨,抑或朝臣祝賀袁崇煥寧遠大捷的奏疏,對努爾哈赤被擊斃之事都是只字未提。

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即使是那個“酋子”“大頭目”確實是努爾哈赤,但也沒有讓他死去。

重傷不治身亡

朝鮮人李星齡記載,在與后金作戰之時,朝鮮曾派了一支軍隊配合明軍抵抗后金軍的進攻。隨軍的朝鮮翻譯官韓瑗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遇到袁崇煥,并博得了袁崇煥的好感。寧遠之戰,袁崇煥也將他帶在身邊??梢哉f,韓瑗親眼目睹了寧遠之戰的全過程。

據韓瑗事后回憶:寧遠告捷以后,袁崇煥派了一名喇嘛攜帶禮物到后金營寨中向努爾哈赤“表示歉意”:“老將(指努爾哈赤)橫行天下久矣,今日見敗于小子(指袁崇煥),豈其數耶!”努爾哈赤“先已重傷”,這時備好禮物和名馬,對袁崇煥的禮物表示“回謝”,請求約定再戰的日期。結果未等再戰,努爾哈赤便“因懣恚而斃”。從這條史料中可以看出,努爾哈赤確實是在寧遠一役中身受重傷,最后郁郁而終。

努爾哈赤在寧遠戰場上受傷,隨后被“小子”袁崇煥冷言譏諷,回到盛京后一直耿耿于懷,二月壬午,上還沈陽,語諸貝勒曰:“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心中怒火無處發泄,傷勢也便無從復原;更由于后來親征蒙古部等一系列軍事行動,讓傷口難以愈合。待到七月份前往清河洗湯浴,致使傷口進一步惡化,終于引起“癰疽”這樣的并發癥而死。

清福陵正紅門

福陵位于遼寧省沈陽市,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與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的陵墓。

由此可見,寧遠城下的炮傷可能是導致努爾哈赤去世的最重要原因。大清王朝的一代開國君主竟喪命于一個進士出身的“小子”手中,清王朝的顏面何在?古今中外在用兵之上,為了穩固軍心,隱瞞、遲報主將傷亡乃是常用伎倆。因此,可以說,努爾哈赤是在寧遠之戰中受傷后致死。而清政府為了自己的顏面,“忘記”將之寫入史書罷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宁县| 阿克苏市| 新泰市| 钦州市| 祁东县| 阳曲县| 慈利县| 达日县| 安阳市| 讷河市| 积石山| 岳西县| 旌德县| 阿拉善盟| 桃园县| 新邵县| 青神县| 贡山| 三河市| 河津市| 出国| 勃利县| 鹤壁市| 丰都县| 包头市| 齐河县| 隆安县| 昭平县| 独山县| 瑞金市| 察哈| 万山特区| 杂多县| 读书| 米林县| 仁化县| 齐齐哈尔市| 梨树县| 清流县| 宁陕县| 厦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