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岑參

寄左省[1]杜拾遺[2]

聯步趨丹陛[3],分曹[4]限紫微[5]

曉隨天仗[6]入,暮惹御香歸。

白發悲花落,青云羨鳥飛。

圣朝無闕事[7],自覺諫書稀。

【注釋】

[1]左省:即門下省,唐代中樞機構中,門下省在左,故稱“左省”,中書省在右,稱“右省”。[2]杜拾遺:指杜甫,當時擔任左拾遺之職,屬門下省,此時岑參擔任右補闕之職,屬中書省,此二職都為諫官。[3]丹陛:宮殿前的紅色臺階,同于丹墀。[4]分曹:曹是官署名,分曹即分官署而理事,因杜甫屬門下省,岑參屬中書省,故有此言。[5]紫微:星象名,被稱為“帝星”,《晉書·天文志》載:“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6]天仗:皇家儀仗。[7]闕事:指朝廷事務中的缺失、過失。

【語譯】

我們一起抬步登上丹陛,在君王面前分署理事。清晨隨著皇家儀仗入朝,傍晚帶著朝會上的熏香而歸。因春花凋零而哀傷白發早生,望高天青云而羨慕飛鳥自由。圣明的朝政并沒有缺失啊,自我感覺最近能寫的諫書越來越稀少。

【賞析】

這首詩是時任中書省右補闕的岑參寫給門下省左拾遺杜甫的。所謂“補闕”,闕通缺,和“拾遺”的意思相近,都是指提出意見,以匡正朝廷的過失,補充朝政的遺漏。這兩個職位同屬諫官,始設于武則天垂拱元年(685年),同設于中書、門下二省,因為中書省又稱右省,所以中書之下稱為右補闕、右拾遺,門下省又稱左省,所以門下之下稱為左補闕、左拾遺。《新唐書·百官志》載:“門下省有……左補闕六人,從七品上,左拾遺六人,從八品上,掌供奉諷諫,大事廷議,小則上封事……(中書省有)右補闕六人、右拾遺六人,掌如門下省。”

此詩前四句是描寫岑參、杜甫這些諫官的生活,從中也透露出兩人深厚的友情,所以才以“聯步”起,早晨跟隨儀仗一同登上朝堂,直到晚上才帶著滿身的熏香而歸宅。“分曹限紫微”句,或將紫微解為中書省——因為中書省內多種紫薇花,故玄宗開元元年(713年)改中書省為紫微省,旋亦改中書令為紫微令,開元五年(717年)恢復原名。這樣解釋是不確切的,岑、杜二人分在中書、門下,起句說“聯步”,則同言兩人,對句為何單言中書呢?這里的紫微,應當指紫微帝星,以代表天子。

結句很有意思,說朝廷圣明,毫無“闕事”,所以自己能夠上的諫章,能夠提出的意見也越來越少了。表面上看,此乃頌圣之語,而且是赤裸裸地拍馬屁,但對照頸聯,則又能讀出另外一番味道來。頸聯說自己頭發已白,只覺時光荏苒,花開花落,卻一事無成,身拘此職,內心不平,所以羨慕飛鳥能在青云間自由翱翔。全詩唯此頸聯情感壓抑、氣氛沉悶,其后緊接頌圣之語,很明顯是皮里陽秋,別有懷抱。

此詩作于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安史之亂尚未平息,風煙仍亂,而在朝廷內部,閹宦李輔國、魚朝恩等人又操弄權柄,肆意妄為,絕對不可能是“無闕事”的。可是即便有闕事又如何呢?身為諫官,岑參卻為權貴所阻,不能暢心快意地提出自己的意見,他并非無諫書可寫,而是即便寫了,也未必能夠受到朝廷重視。在這種情況下,無怪乎他要悲感“白發”,并且“青云羨鳥飛”了。

清朝紀昀曾評此詩結句,所言大是有理:“圣朝既以為無闕,則諫書不得不稀矣。”“既以為”、“不得不”二詞沉痛,也正點中此詩竅要,于是岑參之悲感,之無奈,之借頌圣語極力諷刺,也便呼之欲出了。

【擴展閱讀】

奉答岑參補闕見贈

唐·杜甫

窈窕清禁闥,罷朝歸不同。君隨丞相后,我往日華東。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紅。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

岑參寫詩相贈杜甫,杜甫也作了上面這首詩還答。無疑,杜甫是理解了岑參詩中含義,并且深有同感的,所以他才相應“白發悲花落”句,寫下“獨贈白頭翁”,說自己的憔悴、無奈正與你相同。其實當時兩人都還不到五旬,何來白發?只是以白發自喻悲苦而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梁河县| 拉孜县| 恩施市| 宝丰县| 灵璧县| 广安市| 嵊泗县| 广东省| 顺义区| 长海县| 宁明县| 玛纳斯县| 崇信县| 日土县| 英山县| 三河市| 民丰县| 偃师市| 闽清县| 阜新市| 台东县| 久治县| 淳化县| 太白县| 伊吾县| 凤凰县| 章丘市| 安义县| 浦东新区| 赤峰市| 泾源县| 桃江县| 库尔勒市| 屏东县| 安福县| 游戏| 美姑县| 汝州市| 乌鲁木齐县| 普格县| 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