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三百首全解詳注
- (清)蘅塘退士編 王景略解
- 1054字
- 2020-09-27 14:21:19
李頎
古從軍行
【注釋】
【語譯】
白天登上高山,眺望烽火,黃昏時候在交河邊飲馬。風沙昏暗啊,征人敲響了刁斗,烏孫公主的琵琶聲中更有無盡幽怨。千萬里之遙,只見野外空云,并無城郭,雨雪紛紛,直連著大漠。胡地的大雁每夜都哀鳴著飛過,胡人的眼淚雙雙滴落。因為聽說回歸的玉門關仍被阻斷,只好拋棄性命,跟隨著將軍西行。年年都有戰死的骸骨埋葬在荒郊野外啊,只換回葡萄被引入內地。
【賞析】
這首詩可以析分為兩部分,前部分從開篇直到“胡兒眼淚雙雙落”,是對邊境戰爭的泛寫,這里有烽火燃起,有軍人遠戍,有和親公主的幽怨,也有胡人的悲愴,詩人究竟站在何種立場上呢?他是要同情遠戍漢兵之苦,還是憐憫遭受攻擊的胡人呢?答案要到第二部分才揭曉,原來是借古諷今,用漢武帝窮兵黷武事來諷刺唐玄宗的開邊不已。
從廣義上來說,這是一首詠古詩,所以題目也說是“古”從軍行,所詠者乃漢朝舊事,所刺者是眼前新事。漢武帝敗匈奴、收西域,對于中原政權的穩固和東西方交流都是起到很大進步作用的,但同時也給百姓帶來沉重的負擔。尤其武帝后期遣李廣利赴大宛取馬事,雖然有著改良中原馬種的客觀作用,但就其本意來說,只是為了得一良馬,以資炫耀而已,為此勞民傷財,歷來為人所詬病。詩人就抓住了這一點,說邊境沖突難以避免,或者付出遠戍的辛苦,或者就要付出和親的悲涼,但身在前線的將士們的勞苦和胡人的哀傷,是身在后方的帝王們根本看不到的。像漢武帝那樣窮兵黷武,卻只換來葡萄的引入,實在是得不償失。
全詩文眼就在結末兩句——“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年年”二字最見凄愴,“空見”二字則突出主題。詩歌曉暢如同流水,韻味含而不露,深而不澀,而且先后用“紛紛”、“夜夜”、“雙雙”、“年年”等疊字,不但強調了語意,而且疊字疊韻,在音節上也生色不少,確實是一首難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