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月總會有那么二十幾天會感覺手上的工作做得很辛苦,常常會陷入“度日如年”的痛苦之中。每一年又總會有這么十二個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選擇性記憶是對自我的最好保護,我很感激人類能有這個本能;就像是一直在不停的爬山,每逢可以歇歇腳的時候,我就會迅速的忘卻了剛剛經歷的辛苦。同事們喜歡把上級組織的培訓叫做學習充電;雖然有的人也不太喜歡這種他們認為“封閉枯燥”的形式;但對于我來說,卻是十分難得的“歇歇腳”的機會。
估計領導們考慮的是:經歷了社會大學十幾年的洗禮和熏陶,年近不惑的學習深造,必然是非常有底蘊的大學,諸如“北大、清華、浙大”之類的,否則不足以“震撼”住我們這些“老油子”。入學報到的第一天,我也會有新生入學時那少年般的欣喜,總是迫不及待的想去看看這些傳承上百年的校園有多大,有多少古樹,去看看那些曾經在文章中提到的有名的湖和“未名湖”,再看看校園內的建筑年代和風格是不是夠久遠、是不是真的很有特色?
再到坐到教室里聽那些專家理論時,心中對學府圣地的滿足感至少可以支撐三天,待到第四天感覺純粹的理論在我們這些幾十年實踐操練的老手面前確實有點枯燥時,注意力就會有所轉移,又必然的會發現這校園里最美好的東西原來不是校園本身,也不是教授們的博學和高深,而是滿目的青春。
無論北方還是南方,青春與活力是大學校園都具備的;其實這些陳述公知事實的都是廢話,所以這也是一句廢話。
哎!多想再回到二十年前啊!
此情此景此境,唯一不同的是我的年齡,如果時光真得能再倒退二十年,我一定會讓我的青春盡情的燃燒!燃燒!絕對不會荒廢哪怕一丁點的光陰。遺憾的是,時光一去不復返!再遺憾的是,因為有了覺悟,下課時再遇到那些撲面而來的青春時,就會感覺和這里格格不入了。
于是,領導們科學設定的為期一周的學習就自然結束了。這里再美好,我們也只是一個過客;收拾好心情,還是回去好好工作吧。
早些時候,還是在北方的培訓多一點,后來南方的大學也有了幾次機會,又發現了一點不同出來。
細雨蒙蒙的世界,那樹、那花、那草還有那人都變得滋潤;被滋潤的心靈也已經習慣了對生活慢悠悠的品味。南方校園的不同,是多了一絲滋潤、多了一份從容;當然,南方本地的青春也更加的苗條與水靈。
這時的我又后悔為什么不自己早早找機會出來走一走看一看,固守等待來的又能有多少?
古語說三歲看大,我是不贊同的。如果拋開社會閱歷和基本的生活常識,三十歲的人未必會比三歲的孩子聰明,人都是在孩提時大腦發育健全,后來又因為過多機械的工作和繁瑣的生活導致慢慢變笨的。反正我是浪費了很多機會以后,才最后醒悟過來,知道利用早晚的休息時間去試著探訪這異地校園以外的異鄉。
據我觀察,南方尤其是靠近華中地區是最適宜居住的,最關鍵的是這個“潤”,深深的吸引了我這個北方人。
若是想真正融入一個陌生的城市,就必須要去了解她的風土人情和生活消費;換句話說,新到一個地方,若不是破費點銀子,根本不能算是來過。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因為窮,舍不得每個月流血流汗換來地那點零散銀子,所以每一次我都是選擇做一個只看不買的過客。
人生總要有一點夢想,也許等到退休后,可以真正停下來,在這些一年四季綠蔭濃密、空氣濕潤的地方租一套房子,安心的滋潤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