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七章 肝細胞來源上皮性腫瘤

第一節 肝細胞肝癌

【概述】

肝細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見的肝臟原發惡性腫瘤類型,在我國發病率約25.7/10萬,病死率為23.7/10萬。HCC多見于中老年男性,男女發病率為4~6∶1,以40~60歲多見,約80%的病例伴有肝硬化或慢性病毒性肝炎,其他高危因素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酗酒、吸煙、肥胖、糖尿病、遺傳性血色素沉著癥、黃曲霉毒素暴露及家族史等。
HCC的大體分型主要包括①彌漫型:腫瘤直徑0.5~1.0cm,遍布全肝,相互間不融合,常伴肝硬化;②塊狀型:直徑≥5cm,若≥10cm則為巨塊型,單塊、多塊和融合塊狀;③結節型:結節狀,腫瘤直徑超過3cm,小于5cm,可呈單結節、多結節或融合結節;④小肝癌型:直徑小于3cm,或相鄰兩結節直徑之和小于3cm,邊界清,常有包膜,手術切除率極高。
組織學上主要有以下類型:①肝細胞型:最為常見,與正常肝細胞相似,癌細胞呈多邊形,胞質呈嗜酸性細胞顆粒狀,細胞膜上存在特化的毛細膽管結構并含有膽汁栓;②透明細胞型:50%以上的癌細胞富含糖原,致使細胞呈不規則的大空泡狀,細胞呈透明狀,細胞核漂浮于細胞中央;③富脂型:表現為細胞質內出現邊緣光滑、大小較為一致的圓形脂滴,占據整個細胞質,導致細胞核偏位;④肉瘤樣型:癌細胞呈梭形,呈編織狀排列,是低分化HCC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⑤泡沫細胞型:細胞體積大于正常肝細胞1~2倍,胞質疏松呈細網狀,細胞核較小,無偏位;⑥巨細胞型:癌細胞呈多形性,大小不一,形態極不規則,核分裂象多見,缺乏肝細胞形態學特征。
HCC分化分級目前仍廣泛采用 Edmondson-Steiner四級分級法。Ⅰ級:高分化,細胞無明顯異型,類似正常肝細胞,呈細梁狀排列,類似正常肝板。Ⅱ型:中等分化,細胞形態接近正常肝細胞,細梁型排列為主,但核漿比例稍增大,核染色加深,胞質嗜酸性增加。Ⅲ型:低分化,細胞核體積與核染色改變均超過Ⅱ級,核異型性更為明顯,核分裂象多見。Ⅳ級:未分化,細胞形狀極不規則,可見瘤巨細胞或怪狀核細胞,高度異型的癌細胞占多數,胞質少,核染色質濃染,細胞排列疏松,梁索狀結構不明顯。
HCC起病隱匿,早期多無癥狀,中晚期才出現癥狀,常見的癥狀有:①肝區疼痛,最為常見,多在右上腹部,為持續性鈍痛,由迅速生長的腫塊使包膜緊張所致,腫瘤破裂出血時刺激腹膜,可出現劇痛;②消化道癥狀,如胃納減退、惡心、嘔吐、腹脹、腹瀉或便秘,有時可有便血;③消瘦乏力,呈進行性加重;④黃疸,可因腫瘤壓迫膽管、膽管內癌栓引起梗阻性黃疸,也可因腫瘤大量破壞肝細胞致肝細胞性黃疸;⑤發熱,多為不明顯原因的低中度發熱,有時可以出現高熱;⑥右上腹部腫塊。另外還可有腹水、脾大、上消化道出血等癥狀。

【影像檢查技術優選】

超聲為HCC篩查首選影像方法,但難以做出定性診斷。增強超聲造影(CEUS)可以對病灶血流動力學實時評估,文獻報道其總體診斷效能與動態增強CT相仿。
動態增強CT(平掃、動脈期、門脈期和延遲期)是最常用的診斷方法。CT血管造影(CTA)能直觀顯示腫瘤供血動脈及血管侵犯。CT灌注成像能夠反映腫瘤血管生成情況,評估療效,但輻射劑量較大。能量CT(以雙源CT和能譜CT為代表)可通過物質分離技術精確定量腫瘤強化及各種物質成分,為腫瘤綜合評估提供重要信息。
MRI具有多模態成像優勢,解剖影像(T 1WI、T 2WI等)分辨率更高,對小病灶檢出更為敏感,動態增強可以獲得血流動力學信息,對病灶做出定性診斷。MRI功能影像技術,包括彌散加權成像(DWI)、灌注加權成像(PWI)、波譜成像(MRS),可以反映組織水分子擴散運動狀態、微循環灌注及代謝信息,是解剖影像學的重要補充,在小病灶檢出、良惡性鑒別、分化程度及療效評估等方面具有很大價值。MRI血管造影(MRA)總體效能與CTA相仿。肝膽特異性造影劑(Gd-EOB-DTPA和Gd-BOPTA)在微小病灶檢出、HCC與癌前結節鑒別、FNH與肝腺瘤鑒別診斷方面具有很大優勢。

【影像學檢查】 1.常規超聲聲像圖表現 (1)形態學特征:

肝臟腫瘤常為圓或橢圓形占位性病灶,可具細薄包膜(厚度<1mm),可呈現為低回聲、等回聲、高回聲或混合回聲等,與腫瘤大小、病理學分化程度、病程發展等都有一定相關性。據統計:在直徑<3cm肝癌中,以低回聲結節多見,高回聲少見,結節外周可有暗環圍繞,暗環寬度在1~2mm左右,為肝癌結節特征表現之一(圖1-7-1-1);高回聲型可出現于大、小肝癌結節中(圖1-7-1-1)。等回聲型屬不穩定表現期(圖1-7-1-1),連續隨訪數次(每3~4周1次)??砂l現結節內部回聲的明顯變化。腫塊多呈類圓形,也可呈不規則形(圖1-7-1-1),較大肝癌結節的中心部位可出現壞死區,壞死區形態常不規則,其邊緣不平滑,內部呈無回聲或低弱回聲區(圖1-7-1-1)。于肝癌結節周圍暗環內,可見彩色血流顯示。其成因多認為是來自肝癌結節外方的纖維包膜,該包膜內存在血管成分,這在超聲造影及病理研究中得到證實。癌結節內部也常可探及條形或點片狀血流信號(圖1-7-1-1),對結節中血流進行血流動力學參數測量發現流速曲線峰值流速PSV多呈高速,常超過60cm/s,甚至超過1m/s;阻力指數RI多在0.60以上(圖1-7-1-1)。
彌漫型肝癌多見于肝硬化患者,結節或腫塊呈彌漫性分布,常無邊界或包膜,僅示回聲增多與增粗,與肝硬化表現互相掩蓋。通過局部肝臟明顯腫大、肝包膜鼓突或肝內管道受壓行徑彎曲等征象,可協助推測癌腫之所在。如在門靜脈中發現癌栓或肝門、腹膜后淋巴結腫大者,也有助于提示彌漫型肝癌的存在。
圖1-7-1-1 肝細胞肝癌常規聲像圖表現
A.二維灰階超聲顯示肝細胞肝癌為低回聲,呈圓形,內部回聲尚均勻,邊界清,外周可見纖細暗環圍繞;B.二維灰階超聲顯示肝細胞肝癌為高回聲,呈圓形,內部回聲均勻,邊界清;C.二維灰階超聲顯示肝細胞肝癌為不均質中等回聲,呈類圓形,內部回聲不均勻,邊界尚清;D.二維灰階超聲顯示肝細胞肝癌為不均質偏高回聲,形態欠規則,內部回聲不均勻,邊界尚清;E.二維灰階超聲顯示肝細胞肝癌為不均質中等偏低回聲,呈圓形,邊界清,內部回聲不均勻,可見片狀低弱回聲壞死區;F.CDFI顯示癌結節內部常可探及條形動脈樣血流信號;G.用頻譜多普勒PW對結節中血流進行頻譜測量,流速曲線峰值流速PSV>100cm/s;阻力指數RI=0.72);H.二維灰階超聲顯示門靜脈主干正常管腔消失,其內有實性成分充填;I.二維灰階超聲肝細胞肝癌患者術后2年發生右腎上腺轉移,轉移灶低回聲區,邊界清,內部回聲尚均勻;J.二維灰階超聲肝細胞肝癌患者發現肝門部淋巴結多發轉移灶,轉移灶為低回聲、類圓形、互相融合

(2)門靜脈系統癌栓及鄰近組織轉移:

門靜脈主干或分支中有實性成分充填(圖1-7-1-1)。彩色多普勒顯示癌栓管道中彩色血流中斷;或者管道大部受阻而僅在某一管壁附近留存細窄扭曲的彩色血流。肝癌可發展蔓延,向腫瘤周圍播散,形成衛星灶,或侵入鄰近臟器,如膽囊、右腎上腺、肝門部淋巴結、腎臟、后腹膜區等形成轉移灶(圖1-7-1-1)。

2.超聲造影

超聲造影在肝癌的表現中常呈典型的“快進快出”征象。具體表現為動脈相肝癌病灶快速整體高增強,峰值時常呈均勻或不均勻改變,并隨著時間的延長病灶增強強度逐漸降低,至靜脈相和延遲相常呈低增強狀態(圖1-7-1-2)。但也有近10%~30%的肝癌可表現為“快進慢出”,主要與肝細胞肝癌的分化程度有關,分化程度越好,其造影表現的情況越傾向于“快進慢出”(圖1-7-1-2)。
圖1-7-1-2 肝細胞肝癌超聲造影表現
A.超聲造影肝細胞肝癌顯示動脈相(注射造影劑后16s)肝癌病灶快速整體高增強,內部灌注不均勻;B.超聲造影肝細胞肝癌顯示至靜脈相(注射造影劑后136s)腫塊內造影劑消退,呈低增強狀態;C.超聲造影肝細胞肝癌顯示至延遲相呈低增強;D.超聲造影顯示高分化肝細胞肝癌顯示動脈相早期(注射造影劑后7s)肝癌病灶開始增強;E.超聲造影顯示高分化肝細胞肝癌顯示動脈相早期(注射造影劑后9s)快速達到整體高增強;F.超聲造影顯示高分化肝細胞肝癌腫塊延遲相(注射造影劑后276s)未見明顯內部造影劑消退
癌栓與其來源的惡性腫瘤表現為相同增強模式,應注意癌栓內的血流灌注應與肝動脈的微泡灌注相一致,如動脈相快速高增強,門脈相廓清較快或延遲相廓清緩慢。

3.CT檢查

CT平掃價值有限,發現直徑<1cm病灶的概率很低。大多數病灶在平掃圖上為低密度,少數為高密度,與出血或分化程度有關(圖1-7-1-3、圖1-7-1-4)。另外,伴有脂肪肝時,病灶也可表現為高密度。小的病灶密度較均勻,大的病灶中心常發生壞死、出血或脂肪變性而密度不均勻。彌漫型則為大小均等的細小結節遍布整個肝臟,在平掃圖上有時僅表現為整個肝臟密度下降而不均勻,結節不清晰。病灶形態多為圓形或卵圓形,邊界清楚或不清楚,少數浸潤生長者可為不規則形。
圖1-7-1-3 HCC
A.CT平掃示S6段低密度占位灶;B.增強掃描動脈期病灶明顯強化;C.增強掃描門脈期病灶為低密度
CT增強動脈期大多數病灶明顯強化,是由于HCC內孤行小動脈形成及肝竇毛細血管化致動脈血供增加;門脈期或延遲期表現為大多數病灶為低密度,與結節門脈血供減少、早期靜脈引流、細胞外間隙減少及背景肝臟強化有關,這種“快進快出”強化模式是HCC的特異性表現。在伴有門脈癌栓的病例,因門脈血流量減少,致該區域的強化程度降低,表現為低密度,隱藏在其中的肝癌不能被發現,而動脈期掃描時,該病灶仍接受肝動脈供血,有強化表現,呈高密度而易于識別。增強掃描還可以顯示細小、扭曲、雜亂的腫瘤血管,還可顯示肝動脈-門靜脈分流,后者表現為病灶附近門脈血管早期濃密顯影,其顯影時間和密度幾乎和腹主動脈一致。包膜的顯示高度提示HCC。在CT平掃上呈低密度,但顯示率極低。增強后呈延遲強化(圖1-7-1-5)。
門靜脈系統受侵和癌栓形成是肝癌肝內擴散的最主要形式,發生的概率和病灶大小有關,也與病理類型和腫瘤生長方式密切相關,彌漫型最多見,其次為巨塊型,結節型最少見。腫塊越大,門脈受侵和癌栓形成的概率越高。門靜脈受侵犯,主要見于分支血管。癌栓形成見于左右分支或主干,少數可擴展到肝外門靜脈,有的可延伸至腸系膜上靜脈和脾靜脈內。門脈期對肝內外血管結構的顯示最佳,易于判斷血管有無受侵和癌栓形成。門脈癌栓的主要CT表現為:①門脈血管內充盈缺損,可以為局部結節狀、條狀、分支狀、分叉及半月形充盈缺損影(圖1-7-1-6);②主干及分支血管旁形成側支血管,稱為門靜脈海綿樣變(圖1-7-1-7);③膽囊周圍側支血管建立,常呈網格狀(圖1-7-1-8);④受累靜脈因滋養血管代償擴張可見管壁強化;⑤受累門脈血管擴張,造成主干和分支粗細不成比例。
圖1-7-1-4 HCC
A.CT平掃示S5段高密度占位灶,周邊見環形低密度包膜;B.增強掃描動脈期病灶明顯強化;C.門脈期病灶為略低密度,中心見點狀的低密度壞死區
圖1-7-1-5 HCC伴包膜
A.CT平掃示肝臟S4/S8段巨大占位,密度不均勻,周邊見環形包膜,呈更低密度;B.增強動脈期示病灶明顯強化,包膜無強化;C.增強延遲期病灶呈低密度,包膜延遲強化呈高密度
圖1-7-1-6 HCC伴門脈癌栓
A.CT平掃示肝右葉巨大占位;B.增強動脈期掃描病灶不均勻強化,中心見扭曲腫瘤血管;C.門脈期病灶為不均勻低密度,門脈右支受壓前移,內見橢圓形充盈缺損;D.MPR重建清晰顯示門脈右支癌栓
圖1-7-1-7 HCC
A.CT平掃示肝臟S6段低密度灶;B.增強動脈期病灶不均勻強化;C.門脈期病灶為低密度;門脈主干增粗,腔內見充盈缺損,周圍見迂曲側支血管
圖1-7-1-8 HCC伴門脈癌栓
A.平掃示肝右葉病灶為低密度;B~D.門脈期掃描連續層面,顯示病灶為不均勻低密度,邊界不清,門脈主干和右支內見充盈缺損(箭),且延伸到肝外門靜脈內(箭),門脈主干周圍和膽囊周圍見大量側支血管

續表

肝靜脈和下腔靜脈也常受到侵犯和癌栓形成。在增強CT圖上表現為受侵犯的血管狹窄不規則,或見局部受壓或被腫瘤包繞;腔內不規則的充盈缺損影,有時可延伸至右心房內(圖1-7-1-9);局部血管腔擴大,奇靜脈(半奇靜脈)擴張。CT血管造影可直觀、全面地顯示肝內靜脈系統的解剖、受侵及癌栓的范圍及側支開放的情況,更有利于術前治療方案的選擇。判斷下腔靜脈是否有癌栓形成要慎重,因為在增強早期,下腔靜脈尚未顯影或僅部分顯影,其內密度不均勻為正常表現,需做延遲掃描予以鑒別。另外,下腔靜脈受腫瘤壓迫時也可不顯影。
膽管癌栓形成時,可造成肝門區和肝內膽管的擴張,多為輕中度。平掃圖上,可見到和門脈血管相伴行的低密度條狀影,在增強掃描圖上顯示更加清晰。肝門淋巴結腫大壓迫膽管也可造成肝門區及肝內膽管的擴張,應注意與膽管癌栓鑒別。
彌漫型肝癌是HCC的少見類型(圖1-7-1-10),表現為肝內廣泛分布的結節影,大小和分布多較為均勻,也可融合。由于癌結節較小,平掃很難顯示,增強掃描可顯示肝內彌漫分布結節影,表現為快進快出強化或邊緣強化。有時HCC彌漫分布于全肝,殘留肝組織和病灶之間的密度差異不大,若不仔細觀察和分析,易漏診。彌漫型肝癌幾乎都伴有門靜脈癌栓,這是重要診斷依據。
伴有脂肪肝時,因肝臟背景密度的改變造成HCC的表現有所不同。CT平掃上,病灶往往呈高密度,動脈期病灶有強化表現仍為高密度,門脈期和/或延遲期,病灶為等密度或高密度,容易和血管瘤或肝島混淆(圖1-7-1-11)。測量病灶的CT值、繪制時間-密度曲線有助于鑒別診斷。雖然背景密度改變,但HCC強化曲線仍為“速升速降”型;血管瘤強化隨時間延遲強化更加明顯,其強化曲線為“速升緩降”型或“緩升緩降”型;肝島多位于肝臟邊緣,呈不規則形或片狀,無占位效應,強化曲線和正常肝實質一致。
CT還可顯示肝外轉移征象,如腹膜后及心膈角淋巴結轉移、腹壁受侵、腎上腺轉移、肺轉移等。肺轉移非常常見,在CT閱片時橫膈層面注意用肺窗觀察,以免遺漏轉移灶。
小肝癌(small HCC,sHCC)在動脈期掃描中多數表現為均勻強化的高密度灶,不均勻強化與壞死和脂肪變性有關(圖1-7-1-12)。少數病灶動脈期無明顯強化,極易漏診。小肝癌在門脈期有多種表現,大多數病灶呈低密度,也可呈等密度甚至高密度,可能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①病灶有門脈參與供血;②大多數伴有肝硬化,肝臟的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經門脈回流的血液部分可進入到側支血管,使肝實質的血供減少,肝實質的強化程度受到影響,病灶和肝實質之間的密度差異減小而成為等密度或高密度;③伴有脂肪肝者,肝實質和病灶之間的密度差異也減小;④掃描時間個體差異的影響。
圖1-7-1-9 HCC伴下腔靜脈癌栓
A.平掃示肝臟密度不均勻,下腔靜脈增粗;B.動脈期見右葉巨大不均勻強化灶,下腔靜脈內癌栓也有明顯不均勻強化;C.門脈期,病灶為不均勻低密度,下腔靜脈內癌栓的密度也不均勻;D.門脈期掃描向上的層面顯示右心房內癌栓為低密度(箭)
圖1-7-1-10 彌漫型HCC
A.平掃示肝臟明顯增大,肝內可見彌漫分布的低密度灶,邊界不清;B.動脈期見病灶輕度不均勻強化,門脈內癌栓也見強化;C.門脈期掃描示病灶為低密度,邊界不清,門靜脈左右支內均見充盈缺損
圖1-7-1-11 脂肪肝伴HCC
A.CT平掃示肝右前葉略高密度灶,邊界不清;B.增強動脈期病灶強化呈高密度;C.門脈期病灶仍為略高密度,周邊環形強化的包膜顯示清楚,有助于診斷
圖1-7-1-12 sHCC
A.CT平掃示肝臟S6段低密度灶;B.增強動脈期病灶明顯強化;C.門脈期為低密度

4.MRI

HCC在T 1WI通常呈低信號,少數呈高信號,這與腫瘤高分化、脂肪、銅、糖原沉積及繼發出血有關(圖1-7-1-13)。另外,介入栓塞治療常用的碘油因含有脂肪酸成分而致治療后HCC在T 1WI呈高信號。在T 2WI,HCC多呈輕中度高信號,少數可呈等信號,極少呈低信號,較大的病灶內部信號常不均勻,其內部高信號區代表液化壞死、出血或擴張血竇,低信號區則代表凝固性壞死、纖維化或鈣化(圖1-7-1-14A、B)。DN癌變時呈“結中結”改變,非癌變區DN組織呈低信號,而癌變區呈高信號(圖1-7-1-14C)。 “鑲嵌征”(mosaic pattern)是一種特殊的信號不均勻征象,指瘤內大小、形態、信號、強化程度不一、相互融合的小結節并間以纖維分隔(圖1-7-1-14D),是HCC的特征性表現。T 2WI或者T 2 ?WI有助于檢出組織內鐵沉積,發生于鐵沉積背景肝臟或者鐵沉積結節內的HCC通常因缺少組織鐵而呈高信號(圖1-7-1-14E)。
圖1-7-1-13 HCC T 1WI表現
A.Ⅳa段中等分化HCC,呈均勻低信號;B.Ⅵ段高分化HCC,呈均勻高信號;C.低分化HCC,內見斑片狀出血呈不均勻高信號
在DWI上,HCC通常因水分子彌散受限而呈高信號、ADC值減低,而良性病變如囊腫、血管瘤等其ADC值一般較高,并且囊腫在高b值的DWI上為低信號,易于和HCC病灶鑒別。DWI與常規序列結合可以提高小病灶檢出率。另外,DWI也有助于癌前結節與灌注異常所致假病灶相鑒別,后兩者通常無水分子擴散受限加重而呈等信號(圖1-7-1-15)。
采用Gd-DTPA的MRI動態增強掃描是HCC診斷的重要方法,這是基于肝癌的肝動脈供血理論,即HCC以肝動脈供血為主,而正常肝臟以門靜脈供血為主。典型HCC表現為動脈期顯著強化(wash-in),呈高信號;伴門脈期和/或延遲期造影劑廓清(washout),呈低信號(圖1-7-1-16A、B),這種“快進快出”強化形式對HCC的診斷具有高度特異性,在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等高危人群中幾乎等同于病理診斷。T 1WI高信號病灶需應用減影法明確其強化情況(圖1-7-1-16C、D)。Wash-in是由于HCC內孤行小動脈形成及肝竇毛細血管化致動脈血供增加,wash-out則與結節門脈血供減少、早期靜脈引流、細胞外間隙減少及背景肝臟強化有關。
圖1-7-1-14 HCC T 2WI表現
A.Ⅳa段中等分化HCC,呈中等程度高信號;B.Ⅵ段HCC,呈不均勻高信號;C.Ⅶ段DN癌變結節,呈“結中結”改變,DN呈等信號,癌變部分呈結節樣高信號;D.“鑲嵌征”,腫瘤內見多發小結節及纖維分隔;E.肝實質鐵沉積而呈彌漫性低信號,Ⅵ段HCC因缺少鐵沉積而呈高信號
圖1-7-1-15 HCC DWI表現
A、B.小肝癌動脈期顯著強化,在DWI圖像上存在彌散受限而呈高信號;C、D.動脈期多發結節狀強化灶,DWI圖像上僅HCC因彌散受限而呈高信號,余為灌注異常所致假病灶;E、F.HCC與HGDN在T 1WI均呈高信號結節,HCC在DWI呈高信號,HGDN無彌散受限呈等信號
圖1-7-1-16 HCC動態增強表現
A、B示Ⅳa段sHCC,A.動脈期明顯強化;B.門脈期可見造影劑廓清,并見環形強化包膜影。C、D示Ⅰ段sHCC,C.平掃T 1WI呈高信號;D.增強T 1WI減影圖像示病灶顯著強化
MRI對包膜的顯示優于CT。包膜在 T 1WI及T 2WI呈完整或不完整、厚度不一的低信號,主要為纖維組織,在厚包膜(>4mm)中有時還可見到T 2WI高信號的外環,主要為受壓的血管、膽管和肝組織。增強掃描可提高包膜顯示率,表現為進行性延遲強化、邊緣光整的環形高信號,這是由于包膜中血管內慢血流及纖維組織致造影劑滯留(圖1-7-1-17)。約1/4影像顯示的包膜樣強化并非真正的腫瘤包膜,病理上對于混雜的纖維組織、擴張的肝血竇及受壓肝組織,稱為“假包膜”。影像學不能區分真、假包膜。
血管侵犯表現為血管包繞、管腔不規則或充盈缺損(圖1-7-1-18A)。腫塊越大,門脈受侵和癌栓形成的概率越高,特別是彌漫型肝癌。門脈受侵主要見于分支血管,病灶位于肝門附近時也可侵犯門脈主干,少數可延伸至肝外常伴有門靜脈海綿樣變,表現為肝門區或膽囊周圍可見到許多強化的、扭曲的細小側支血管影。另外,大的病灶也可以見到肝靜脈和下腔靜脈受侵或癌栓形成(圖1-7-1-18B)。門靜脈系統MRA可全面直觀地反映腫塊和血管的關系、血管受侵的范圍和程度及側支開放情況。血管癌栓應與血栓相鑒別,癌栓可由腫瘤直接延伸到血管,栓子在T 2WI呈中等高信號,動脈期在栓子內部可以看到細小的新生腫瘤血管,管腔擴張明顯(>23mm);血栓在T 2WI多為低信號,無強化,管徑多正常。
需要強調的是,單一的“快進”或“快出”強化并無特異性,動脈期強化可見于灌注異常、海綿狀血管瘤、局灶性結節增生、高級別DN、富血供轉移等,門脈期低信號可以見于高級別DN及纖維化所致結構扭曲。另外,從理論上來講,只有HCC形成足夠的新生血管才能顯示出動脈期強化,而大部分早期肝癌、某些低分化肝癌及浸潤性肝癌缺少動脈期強化;一些早期病灶盡管出動脈期強化,但在門脈期或延遲期無造影劑廓清,使得定性診斷困難;另外,因技術原因無法捕捉到精確的動脈期也會造成診斷困難。
圖1-7-1-17 HCC包膜
A.T 1WI包膜呈低信號;B.T 2WI呈稍高信號;C.動脈期無強化;D.門脈期呈延遲強化
圖1-7-1-18 HCC癌栓
A.門靜脈癌栓;B.肝靜脈癌栓
肝膽特異性造影劑近年來應用日益廣泛,以釓貝葡胺(Gd-BOPTA)和釓塞酸二鈉(Gd-EOB-DTPA)為代表,他們可以被肝細胞選擇性攝取并經膽道排泄,前者攝取率約 5%,后者攝取率約 50%。Gd-BOPTA和Gd-EOB-DTPA是雙功能造影劑,既可以靜脈團注得到類似于Gd-DTPA的動脈期圖像來提供血供信息,還能夠行肝膽期成像(前者延遲60~90min,后者延遲20~30min)。大多數HCC在肝膽特異期呈低信號,而良性肝硬化結節(再生結節、低級別異型增生結節和多數高級別異型增生結節)在肝膽特異期呈等或高信號,這一征象對不典型HCC的診斷具有很高價值(圖1-7-1-19)。但正常肝實質吸收肝膽特異性造影劑存在個體差異,30%~40%正常肝細胞轉運體的基因表現多態性,導致肝實質強化程度減低。高膽紅素血癥或嚴重肝硬化時,肝膽特異期肝實質強化減弱且不均勻,會使得腫瘤與肝實質對比較差,影響病灶檢出。對于非肝細胞來源的病變(囊腫、血管瘤等),在肝膽期也表現為低信號,需要依靠多種MRI序列綜合判斷。
圖1-7-1-19 HCC Gd-EOB-DTPA增強MRI
A.抑脂T 2WI呈高信號;B.抑脂T 1WI呈低信號;C.動脈期明顯強化;D.門脈期呈等信號;E.肝膽特異期呈低信號
2cm以下HCC強化特征多不典型。文獻報道,在1cm、1~2cm、2cm以上病灶中,出現典型“快進快出”強化方式者僅24%、28%和47%。MRI具有多模態成像優勢,可以從細胞分子水平早期識別肝硬化背景下的癌變結節,利用非血供特征協助診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脂肪變性:HCC生成早期階段新生動脈血管不足,組織處于缺血缺氧狀態,易于產生脂肪變,可以通過 T 1WI化學位移成像進行顯示;②“日冕征”:表現為富血供病灶周邊的一過性環形強化帶,多見于動脈晚期或門脈早期,在延遲期呈等信號,為腫瘤引流靜脈與鄰近肝血竇相互交通所致,多見于無包膜的進展期HCC;③結中結:肝硬化結節發生局灶性癌變時,癌變區在T 2WI呈高信號,伴動脈期強化,而非癌變區在T 2WI呈等或低信號,缺少動脈期強化;④鐵廓清:約40%的肝硬化結節伴有鐵沉積,這些鐵沉積結節幾乎都是良性的,但具有更高的癌變風險。鐵是細胞增殖代謝中的必須物質,參與新陳代謝的眾多環節(如DNA合成的核糖核苷酸還原酶需要鐵作為輔助因子,能量通路中電子鏈的傳遞也需要鐵才能發揮作用),結節癌變時因鐵消耗增加而表現為鐵廓清,可以通過T 2 ?WI或者磁敏感加權成像(SWI)檢測;⑤水分子彌散受限:HCC細胞密度高,細胞外間隙小,水分子運動受限,在彌散加權成像(DWI)上表現為高信號。良性肝硬化結節多無水分子彌散受限,呈等或低信號;肝囊腫、血管瘤在低b值DWI上信號更高,其ADC值較高,主要是因為水分子T 2透過效應;⑥肝膽特異性造影劑無攝取。約90%的HCC細胞膜上有機陰離子轉運多肽(OATP)表達減低,在Gd-EOB-DTPA增強MRI肝膽特異期呈低信號,良性肝硬化結節可正常或高表達OATP,在肝膽特異期呈等或高信號。

【診斷要點】

目前,全球不同地區均制定了適合自身國情的HCC臨床實踐指南,主要包括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美國肝病學會(AASLD)、歐洲肝臟學會-歐洲癌癥治療研究組織(EASL-EORTC)、亞太肝臟學會(APASL)、日本肝病學會(JSH)和韓國肝癌研究組-國立癌癥中心(KLCSG-NCC)指南等。2011年,原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頒布了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并于2017年修訂更新。這些指南及規范均明確推薦影像學作為HCC無創性診斷的主要方法,無需活檢病理證實。
2017年版規范中明確我國肝癌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HBV和/或HCV感染、長期酗酒、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被黃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US聯合AFP(至少6個月間隔)是HCC篩查監測的主要手段。對US檢查陰性但AFP持續升高者需進一步行動態增強影像檢查;仍為陰性者,在排除妊娠、活動性肝病、生殖胚胎源性腫瘤以及消化道癌的前提下,應該密切隨訪AFP水平以及影像學檢查(2~3個月/次)。
對于超聲篩查檢出的結節,2017年版規范推薦了4種診斷工具,包括超聲增強造影(CEUS)、動態增強 CT、Gd-DTPA 增強MRI(動態MRI)和Gd-EOBDTPA 增強MRI(EOB-MRI),對CEUS造影劑的類型未做明確規定。PET-CT和SPECT-CT主要用于明確肝外轉移情況進行分期,DSA的診斷價值基本被取代。AFP在診斷流程中被刪除。主要依賴影像學方法用于HCC診斷,這與國際理念更為統一。在動態增強影像上,HCC的典型表現為動脈期顯著強化伴門脈期和/或延遲期造影劑廓清(“快進快出”)。在高危人群中,對于>2cm的結節,4項檢查中≥1項顯示有HCC典型特征,可做出HCC臨床診斷;對于≤2cm結節,4項檢查中≥2項顯示有HCC典型特征,可做出臨床診斷。對穿刺活檢的實施有了更為嚴格、精確的規定,明確了在高危人群中,對于>2cm的結節,上述四種影像學檢查均無典型的HCC特征,則需進行肝穿刺活檢;≤2cm結節,若上述四種影像學檢查中≤1項有典型的HCC特征,可進行肝穿刺活檢或每2~3個月間隔影像學隨訪。

【鑒別診斷】 1.肝硬化結節

包括RN和DN。肝硬化結節在T 1WI圖像多呈高信號,在 T 2WI常呈等或低信號;以門靜脈供血為主,缺少動脈期強化;可以攝取SPIO、Gd-BOPTA和 Gd-EOB-DTPA等特異性造影劑。但某些高級別DN與高分化HCC影像表現多有重疊,鑒別困難,需要穿刺活檢。

2.局灶性結節增生(FNH)

為肝臟少見的良性腫瘤,血供極為豐富,CT及MRI動脈期掃描時除中心瘢痕外均明顯強化,有時可見到腫塊中心或周邊粗大、扭曲的供血動脈。中心瘢痕是其特異征象,中心瘢痕無強化表現,增強后延遲強化,但并非每例都能顯示。增強早期病灶均勻強化,中心瘢痕區的顯示,尤其是瘢痕區的延遲強化為FNH的特征性表現,結合病史如AFP陰性,無肝炎、肝硬化病史,一般可以作出診斷。

3.肝腺瘤

也為富血供腫瘤,有包膜,與HCC易于混淆。但腺瘤好發于年輕女性,與口服避孕藥有關,無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病史,AFP無升高,平掃信號更不均勻,常伴出血及脂肪成分。CT與MRI動脈期掃描可明顯強化,和正常肝組織之間界限清楚。如病灶中心有出血,則無強化,和FNH的中心瘢痕不易鑒別。其CT表現和FNH相似,MRI肝膽細胞特異性造影劑有助于兩者的鑒別。

4.血管瘤

在T 2WI呈顯著高信號,呈“慢進慢出”強化,程度比HCC要高,在延遲期仍為高信號;HCC在T 2WI呈輕中度高信號,呈“快進快出”強化,典型病例容易鑒別。一些血管瘤因含有較多纖維成分可能充填較慢,增加延遲時間會利于診斷。對于不典型病例,需結合病史及血清學腫瘤指標綜合考慮。

5.膽管細胞癌

多有膽管結石及膽管炎病史,好發于肝左葉,邊界不清,因富含纖維成分在T 2WI可以看到低信號區,動脈期輕中度強化,門脈期和延遲期掃描持續強化,多伴遠端膽管擴張,可見肝包膜皺縮,淋巴結腫大更為多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西区| 武威市| 广东省| 南京市| 武隆县| 北碚区| 正安县| 甘洛县| 栾川县| 霸州市| 汉中市| 丽水市| 吉木萨尔县| 辽中县| 雷波县| 方山县| 崇义县| 湛江市| 新绛县| 遂宁市| 邵阳市| 和田县| 米易县| 尖扎县| 天峻县| 蒲江县| 老河口市| 虞城县| 墨江| 贵州省| 绵竹市| 白城市| 金昌市| 鹿邑县| 邯郸市| 蒙城县| 朔州市| 洪雅县| 修文县| 焦作市| 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