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影像醫學·心血管系統卷(第2版)
- 金征宇 呂濱主編
- 3039字
- 2020-09-24 15:56:31
第六節 心血管造影
一、冠狀動脈造影
冠狀動脈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是診斷冠心病的一種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是一種較為安全可靠的有創診斷技術,現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被認為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
冠狀動脈造影就是利用血管造影機,通過特制定型的心導管,經皮穿刺入下肢股動脈或橈動脈,然后探尋左或右冠狀動脈口并插入,注入造影劑,使冠狀動脈顯影。這樣就可清楚地將整個左或右冠狀動脈的主干及其分支的血管腔顯示出來。
冠狀動脈造影的主要作用是可以評價冠狀動脈血管的走行、數量和畸形;評價冠狀動脈病變的有無、狹窄嚴重程度和病變范圍;評價冠狀動脈功能性的改變,包括冠狀動脈的痙攣和側支循環的有無;同時可以兼顧左心功能評價。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和范圍進行介入治療;評價冠狀動脈搭橋術和介入治療后的效果;并可以進行長期隨訪和預后評價。
冠狀動脈造影術前需要完成以下準備工作:①導管室應具備一定條件的設備、藥品及工作人員;②患者及家屬簽署同意手術的知情同意書;③術前完善超聲心動圖、X線胸片、血生化、三大常規、凝血指標等檢查;④備皮;⑤留置針穿刺等。
經橈動脈冠狀動脈造影操作步驟:①選擇穿刺點,因心血管造影機按照醫生站在患者右側操作設計,故多選擇患者右橈動脈,左側也可進行操作。消毒鋪洞巾后取橈骨莖突近心端1~2cm橈動脈搏動最強,走行最直處為穿刺點。②應用1%~2%利多卡因1ml在穿刺點上方局麻,針尖與皮膚基本平行,以避開淺表靜脈并勿觸及動脈。穿刺時右手持動脈穿刺針以30°~60°斜行刺向橈動脈搏動最強點。③可在橈動脈壁的上方直接穿刺,穿透后壁,再緩慢退針至尾部有動脈血噴出時停止退針,左手固定穿刺針,右手將短導絲插入針內并輕輕向前推送,退針將導絲留于動脈內。④刀刃朝上切開皮膚,送入5~6F鞘管。透視在泥鰍導絲引導下將導管經橈動脈-肱動脈-腋動脈-鎖骨下動脈,逆行將導管送至升主動脈后退出導絲,其余過程同經股動脈途徑冠狀動脈造影。也可使用多功能造影導管同時行左、右冠狀動脈造影而不必更換導管。
冠狀動脈造影術后的常規處理包括以下幾點:①監測患者有無不適,注意心電圖及生命體征等。②補足液體,防止迷走反射,心功能差者除外。③橈動脈穿刺徑路在拔除鞘管后對穿刺點局部壓迫4~6h后可以拆除加壓繃帶。股動脈入路進行冠狀動脈造影后,可即刻拔管,常規壓迫穿刺點20min后,若穿刺點無活動性出血,可進行制動并加壓包扎,18~24h后可以拆除繃帶開始輕度活動。如果使用封堵器,患者可以在平臥制動后6h開始床上活動。④注意穿刺點有無滲血、紅腫及雜音,穿刺的肢體動脈搏動情況、皮膚顏色、張力、溫度及活動有無異常。⑤術后或次日查血、尿常規,電解質,肝腎功能,心肌酶及心梗三項等。⑥股動脈穿刺的患者第3天出院。
二、心導管檢查
心導管檢查從周圍血管插入導管、送至心腔及大血管各處的技術,用以獲取信息,達到檢查、診斷目的,還可進行某些治療措施。導管可送入心臟右側各部及肺動脈,亦可送入心臟左側各部及主動脈,又可經導管注入造影劑或進行臨床電生理檢查。右心導管檢查將導管從周圍靜脈插入,送至上、下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動脈等處,在插管過程中,可以觀察導管的走行路徑,以闡明各心腔及大血管間是否有畸形通道,分別記錄各部位的壓力曲線,采取各部位的血標本,測其血氧含量,計算心排血量及血流動力學指標。左心導管檢查將導管送至肺靜脈、左心房、左心室及主動脈各部,觀察導管走行途徑,記錄各部位的壓力曲線,采取各部位的血標本,測其血氧含量,計算心排血量及血流動力學指標。
(一)心導管檢查所需設備條件及技術要求 1.導管
現有為診斷用的一次性導管,在尺寸、形狀、長度上,以及伴有端孔或/和側孔等方面,均有很大范圍的選擇。理想的非預先成形的導管具有能按需要彎曲的柔軟性,可“記憶”以保持自身形狀,并且有足夠的強度使其在被推進時頂端曲度保持完整。在管壁結構中,編織有一微細的金屬絲網帶,使其旋轉操作的可控性得以改善。
2.導管室的X線設備
由X線發生器和球管、影像生成系統、機械裝置(檢查床和C型壁等)、控制系統及計算機后處理系統幾部分組成。特別是心血管造影檢查用的X線機,需要在短時間內輸出大量X線,從而縮短曝光時間,便于快速連續攝影和提高影像清晰度,因此需要50mA以上大容量,X線球管功率在500kW以上。如雙向同時攝影,則要求1 000kW以上的X線機或兩臺500kW以上的X線機配套,同步攝影。
3.壓力記錄系統
外置壓力換能器可以用于各心腔及大血管壓力的測量。測壓時必須保證導管、三通管、壓力延長管、換能器的鏈接嚴密和通暢。測壓取血時需要保持準確、良好的導管頭端位置。每次測壓前必須重新校零,以避免零點漂移帶來的誤差。
4.血氣分析儀器
使用血氣分析儀器對不同部分的血液標本進行快速血氣分析,可以了解是否存在分流性心臟病。
(二)心導管檢查觀察指標 1.壓力曲線
包括右心房、左心房、右心室、左心室、肺動脈、主動脈、肺小動脈嵌頓壓(與左心房及肺靜脈壓力曲線一致,還可反映左心室的舒張末壓)、上下腔靜脈的壓力曲線(與右心房相似)。
2.血氧含量及心排血量
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由于血液混合情況不同,血氧含量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差異,若超出正常生理差異范圍,則說明有動脈血分流到右心系統。這種情況見于各種先天性心臟病。
3.阻力
測知壓力和流量以后,根據流體力學的原理計算阻力。
通過心導管將造影劑快速注射于待觀察心腔的局部,將造影劑隨心臟收縮、血液播散的影像記錄下來,可以分析心臟血管系統某個部位的解剖和功能狀況;觀察各心腔及大血管的形態、位置和相互連接關系;觀察心內與心外缺損、畸形的形態;觀察心瓣膜的位置、解剖、活動情況;粗略估計瓣膜狹窄和/或關閉不全的程度;觀察心室(特別是左心室)的舒張和收縮運動功能,計算其收縮末期、舒張末期容積,每搏排血量和射血分數。
三、腔內成像技術
腔內成像技術主要包括血管內超聲(IVUS)及光學相干斷層顯像技術(OCT)。IVUS通過導管技術將微型超聲探頭送入血管腔內,顯示血管橫截面圖像,從而提供在體血管腔內超聲影像。IVUS能夠精確測定管腔、血管直徑以及判斷病變嚴重程度及性質,在提高對冠狀動脈病變的認識和指導介入治療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可用的IVUS探頭頻率為25~60MHz,既往IVUS導管的分辨率為100~200μm,新型的IVUS導管分辨率有進一步的提高。
IVUS術前應常規肝素化。如無禁忌證,在圖像獲取前需在冠狀動脈內注射硝酸甘油100~200μg,避免導管誘發的冠狀動脈痙攣,并真實反映冠狀動脈直徑。在可能的情況下,送入導管至病變遠端參考血管10mm以外后開始回撤。盡量采取自動回撤,以獲得病變長度和斑塊體積等更多的信息。常用的自動回撤速度為0.5~1.0mm/s。部分特殊病變可手動回撤,以仔細觀察病變。
OCT是一種實時、在體、高分辨率、無損成像方法。OCT基于低相干光干涉測量法,從組織樣品中散射的光波的時延對應于組織不同深度,因此,通過測量光在靶組織中后向散射光的時延實現分層成像,這類似于超聲成像的原理,區別只是用遠紅外光波代替了聲波來測量反射光波的強度,由于光波的傳播速度是聲波傳播速率的10倍,無法直接用電學方法測量光波的時延,因此采用Michelson干涉儀測量時間延遲。OCT技術結合了半導體激光技術、光學技術、超靈敏探測技術、信號處理、圖像處理等技術,在生物醫學及材料科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高分辨率是其最大優勢:OCT分辨率可達50μm以下,分辨效果接近組織病理切片水平,并對組織無任何損害,因此它在一些場合有望替代傳統的組織病理學檢查;OCT與光鏡和電鏡下的組織學結構有良好的相關性。
(王怡寧 王 浩 方 緯 侯志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