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造血干細胞移植(第2版)
- 黃曉軍
- 1616字
- 2020-09-24 15:53:21
第三節 外周血干細胞的凍存和回輸
一、外周血干細胞的凍存
所采集的造血干細胞(骨髓或PBSC)需根據不同移植需求,在不同時間回輸。如異基因移植時,在回輸前再進行采集即可,直接回輸新鮮采集的產物,無須保存;而自體移植患者,從采集到回輸可能經歷數日至數月,需選擇恰當的體外保存方式,才能保持其活性(表2-3-6)。
表2-3-6 造血干細胞保存方法及原則

(一)非冷凍保存
非冷凍保存,是一種比較便捷、經濟的保存方式,不需要特殊設備,適合短期儲存干細胞,一般可采用室溫或4℃冰箱保存。采用這種方式,干細胞活性可保存數小時至數天。如采集非血緣供者骨髓或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需要經過長距離運輸,往往24~48小時后才能給患者輸注,多采用這種保存方式。部分患者自體干細胞采集后,隨即進行預處理,如果預處理方案短且藥物半衰期短,也可選擇這種方法保存干細胞。文獻報道4℃保存造血干細胞24小時和72小時后,cFU-GM的回收率分別為81%和57%,BFU-E為45%和28%,隨時間延長下降。Pettengell等也報道,在4℃時保存24、48和72小時后,外周血和骨髓干細胞的CFU-GM回收率相當,分別平均為90%、72%和68%,提示4℃短期保存干細胞可有效用于移植。但是也有其他作者報道保存96小時后,骨髓CFU-GM僅下降3%,但是PBSC則降低高達95%,具有明顯差異。一般公認4℃條件下保存,在48小時內HSC活力無明顯下降,但不能采用這種方法長期保存。
(二)外周血干細胞的低溫保存技術
為了采集到滿足臨床所需數量的PBSC,患者往往需要經過3~5次的分離,甚至再次動員采集,這樣每次采集到的細胞必須先經低溫保存備用。在低溫保存過程中,為了防止細胞內冰晶形成、滲透壓改變、細胞結構紊亂等導致細胞損傷,冷凍保護劑的使用是必要的。二甲基亞砜(DMSO)具有滲透性,進入細胞后使細胞內水分溢出,減少細胞內冰晶形成從而減少細胞損傷。DMSO是最常用的細胞冷凍保護劑。通常在每次分離后將血細胞懸液濃縮至50ml左右,在4℃冰箱內預冷后,緩慢加入含DMSO的RPMI 1640營養液,使DMSO的終濃度為10%,然后分裝于血液凍存袋內(100ml/袋),經程控冷凍系統降溫至-80℃,再投入液氮中(-196℃)貯存。程控降溫、液氮保存已被證明是保存HSC的有效方法。Humpe報道PBSC經-196℃液氮保存后,CD34 +細胞無明顯減少。Farle等也報道,PBSC經一次冷凍-解凍過程,CD34 +細胞活力和cFU-GM的回收率分別為71%和51.5%,經第二次冷凍-解凍過程,細胞活力和CFU-GM回收率保持與第一次近似。單用DMSO有較好的保存效果,但DMSO常溫下對細胞有毒性作用,大量輸入體內可引起的嚴重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過敏反應、劇烈頭痛、血壓急劇升高、心率緩慢、呼吸困難等,應盡可能減少其用量。羥乙基淀粉(HES)、右旋糖酐(Dextran)等也能夠減少結晶物產生,作為凍存保護劑。Hernandez等報道用6%HES和5%DMSO作為PBSC的冷凍防護劑,不經程控降溫直接在-80℃冰箱中保存。結果顯示CFU-GM和BFU-E回收率分別為86.6%±12.3%和71.8%±14.7%,臺盼藍拒染率>80%,用該法凍存的PBSC進行移植,全部顯示早期植活。Takaue等比較了兩組進行PBSCT的患者,分別采用上述凍存方法或程控降溫方法保存,移植后兩組患者粒細胞和血小板的恢復時間無差異,提示合用兩類保護劑是有效可行的。Katayama等也報道-80℃也可長期保存PBSC,5年后測定cFU-GM和bFU-E回收率都在70%以上。目前該方法廣泛應用于PBSC的保存。
二、外周血干細胞的回輸
PBSC回輸前需解凍復溫,這一過程同樣也可影響到細胞活性。大量研究證明合理的解凍方法是快速復溫,可避免重結晶現象的發生,減少細胞破壞,即在40℃水浴中經快速解凍,解凍后的PBSC一般不需洗滌和稀釋可直接回輸,以減少細胞損失。為盡可能保持細胞活力、減少回輸及大量輸入DMSO引起的不良反應,以不超過復蘇后5~10分鐘回輸最佳。PBSC輸注可采用中心靜脈快速滴注或靜脈推注。曾有學者認為靜脈輸注后大部分HSC滯留于肺部,僅有少量細胞到達骨髓,完成重建造血功能,建議采用髓腔注射。雖然有動物實驗及臨床試驗支持采用髓腔內注射可以縮短植入時間,但是,HSC的歸巢由特異的黏附分子介導,恐非簡單局部注射可以解決的,但是否可以減少所需細胞數還需進一步研究證實。目前還是以中心靜脈快速輸注最為常用。
(王峰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