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科臨證心悟:徐小云中醫外科臨證驗案精華
- 徐小云
- 1217字
- 2020-09-24 15:52:31
自序
中醫學作為一門科學,是中國歷代醫家通過不斷的臨床實踐,建立理論基礎而形成的智慧結晶。中醫外科學自有人類歷史開始發展至今,有著其獨特的理論基礎和臨床治療特色。
我自1957年參加上海市衛生局舉辦的第二屆“中醫師帶徒”班學習,開始接觸中醫外科學,至今已有60余年。從學徒到學科帶頭人,從醫生到管理者,長期從事臨床,立足于基層,服務百姓。
半個多世紀的基層行醫生涯,讓我深刻體會到中醫藥的前途在于療效,“療效”是檢驗的標準,中醫學是以整體觀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主要診療手段,以“治病救人”為目的的應用科學,所以臨床療效應始終放在第一位,這也是所有醫學臨床或研究的最終目的。而中醫外科學外用藥的調配和臨床運用,是中醫學中一朵閃耀的奇葩。
中醫治病有它的規律性和特殊性,中醫外科學涵蓋病種繁多,有瘡瘍病、乳房疾病、周圍血管病、皮膚病,等等。在臨床診治時,我認為:①治外科病亦應首重調和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傷脾胃者,百病由此生。②治療瘡瘍病應辨明瘡瘍所處各期,靈活使用消、托、補。通過對瘡瘍的局部辨證,分清陰證、陽證,腫、痛、癢、膿、麻木,潰瘍形色,經絡部位等。除依據臨床表現,進行辨證施治外,還要結合初起、成膿、潰后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立出消、托、補三個總的治療原則。③治皮膚病辨證應注重風邪致病,多用解表藥。《素問·玉機真臟論》云:“風者百病之長也。”《素問·風論》又云:“風氣藏于皮膚之間……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④傳承中醫外用藥,創新使用古醫方。清代外治大師吳安業的《理瀹駢文》云:“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外治法的作用機制是體表皮毛、腠理、穴位通過經絡氣血與內臟相聯系;體表的病變采用外治,比內治療效更顯著。因局部用藥,更近病所,內外合治,增強療效。書中制劑篇中,一一羅列了我臨床常用外用藥的處方、處方來源與依據、制備工藝、作用與用途、用法,供大家參考。
我在學醫之初,熟讀《內經知要》《本草便讀》《醫學心悟》,其中《醫學心悟·百誤歌》最為觸動我,促使我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時刻做到腳踏實地、嚴謹地對待每一次診療。2012年“復方長皮膏制作技藝”入選金山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我獲得傳承人殊榮。2015年及2016年我的工作室能入選上海市基層名老中醫專家傳承研究工作室及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個人于2018年入選上海市金山區首屆金山名醫,既是組織的信任,也是社會的認可,更是自己的責任。我愿把我的從醫臨床經驗和個人體會傳承下去,更好地服務于基層百姓的健康事業。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受到醫院領導和同事們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真誠的感謝!本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尤其本書科研篇選取了筆者團隊多年來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此向有關人員一并表示感謝!
本書出版發行后,如能對中醫同仁和喜歡中醫外科的讀者在臨床工作中有所幫助,對解除患者痛苦有所裨益,我將萬分欣慰。
本書如有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讀者不吝賜教。
徐小云
2018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