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癭

甲狀腺結節
姚某,女,65歲。
初診:2018年6月14日。
主訴:頸部不適、神疲乏力多年,加劇1個月。
現病史:患者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病史,長期服藥治療,定期檢查甲狀腺功能示各項指標尚可,查頸部B超提示:甲狀腺結節。近1個月來出現神疲乏力,胃納尚可,大便正常,但食后時有腹脹氣,日漸加劇,曾做腸鏡檢查提示:腸息肉,未曾治療。
既往史:有腸息肉,未曾治療;有蛋白尿史,腎功能正常,未曾服藥治療,定期復查觀察;否認有其他疾病史。
過敏史:否認有藥物或者食物過敏史。
刻下:患者頸部不適,伴神疲乏力,時有腹脹氣,胃納尚可,夜寐安好,大小便正常。
查體:精神狀態欠佳,面色無華,雙側甲狀腺捫及腫塊,質中,邊界清楚,活動可,無壓痛,甲狀腺無漫腫。
舌脈:舌紅,苔薄,脈浮細。
中醫診斷:肉癭,氣郁痰凝證。
西醫診斷:甲狀腺結節。
治法:疏肝理氣,健脾化痰證。
內治
方藥:二陳湯合四君子湯加味。
制半夏6g 陳皮6g 夏枯草15g 橘核10g 茯苓10g 黨參10g 炒白芍10g 炒白術10g 炙甘草3g 制黃精10g 丹參15g 川芎5g 六神曲15g 仙鶴草15g 玉米須15g
7劑,每日1劑,水煎分服。
二診:2018年6月21日。
藥后神疲乏力好轉明顯,食后腹脹仍有,癥狀較前有減輕。
查體:精神狀態較前好轉,面有神采。
舌脈:舌紅,苔薄,脈浮細。
中醫診斷:肉癭,氣郁痰凝證。
西醫診斷:甲狀腺結節。
治法:疏肝理氣,健脾化痰。
方藥:二陳湯合四君子湯加味。
制半夏6g 茯苓10g 炒白芍10g 炙甘草3g 制黃精10g 丹參15g 川芎5g 六神曲15g 仙鶴草15g 玉米須15g 山藥15g 炙黃芪10g
7劑,每日1劑,水煎分服。
按語:肉癭指癭腫塊較局限而柔韌者,見于《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以頸前結喉側或雙側結塊柔韌而圓,如肉之團,按之能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發展緩慢為其特征,多由于憂思郁怒,濕痰凝結而成。
本案患者原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病史,說明其素有肝氣郁結,肝為剛臟,主宰謀慮,性喜條達,因情志抑郁,肝失條達,遂使肝旺氣滯內結,肝旺侮土;又因患者長期服用西藥損傷脾胃,致脾胃虛弱,水濕失于運化,痰濕內生。患者又有蛋白尿史,系腎陽虧虛所致;頸前乃屬任脈所主,亦屬督脈之分支,任、督二脈皆系于肝腎,因氣郁濕痰內生,隨經絡而行,留注于結喉,氣血為之壅滯,聚而成形,而成肉癭。脾胃虛弱,故食后時有腹脹氣,因患有腸道息肉,更影響水谷精微的吸收,氣血虧虛,無以補養人體每日所需,故見其神疲乏力,精神疲軟。故治以疏肝理氣、健脾化痰,方取二陳湯合四君子湯加味。方中制半夏、陳皮、夏枯草健脾祛濕,化痰散結;茯苓、黨參、炒白術、六神曲、玉米須、炙甘草補益脾胃,健脾利濕;炒白芍、橘核養肝柔肝,行氣散結;制黃精、仙鶴草補益肝腎;丹參、川芎活血化瘀。全方配伍,以二陳湯之化痰散結功效治其標,肝脾腎同治治其本,又用活血化瘀藥疏通瘀積之氣血,使本病氣血同治,標本兼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霄县| 定陶县| 英德市| 禄丰县| 扶沟县| 家居| 岳阳县| 齐河县| 西和县| 泽州县| 衡山县| 永新县| 田东县| 博兴县| 贵南县| 双鸭山市| 开平市| 永兴县| 西和县| 廊坊市| 名山县| 城口县| 临沧市| 元氏县| 景德镇市| 云龙县| 宁阳县| 宁阳县| 陕西省| 桐庐县| 体育| 筠连县| 荆州市| 乌拉特中旗| 巨野县| 尼木县| 乐山市| 枝江市| 疏附县| 广东省| 长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