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科臨證心悟:徐小云中醫外科臨證驗案精華
- 徐小云
- 5字
- 2020-09-24 15:52:34
中篇 醫案篇
第一章 外科疾病
第一節 瘡瘍
一、淋巴結炎
案1:?周某,男,5歲。
初診:2017年2月2日。
主訴:頸部腫塊伴疼痛3日。
現病史:患者于1周前受寒出現發熱伴咽喉疼痛,經西醫治療后發熱退,咽喉疼痛減退。在前日夜里突然發現頸部腫塊,活動時疼痛,口服抗生素(具體藥名不詳)治療2日,結塊反而增大。伴發熱口渴,無胸悶頭疼,無嘔吐等癥狀。
既往史:否認有其他疾病史。
過敏史:否認有藥物或食物過敏史。
刻下:頸部右側腫塊,逐漸增大伴疼痛,活動時疼痛加重,轉側不利。納寐俱可,二便如常。
查體:T 38℃,右頸部捫及結塊2.6cm×2.8cm,膚色偏紅,邊界清楚,推之活動可,質中硬,壓痛明顯,局部無波動感。
舌脈: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中醫診斷:頸癰,風熱痰結證。
西醫診斷: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治法:疏風清熱,化痰消腫。
內治
方藥:自擬方。
牛蒡子6g 荊芥3g 金銀花5g 川貝母2g 玄參5g
7劑,每日1劑,水煎分服。
另:山慈菇3g
7劑,每日1劑,單獨水煎另分服。
外治:金黃消腫軟膏,外敷患處,每日1次。
二診:2017年2月9日。
藥后熱退,結塊明顯縮小,疼痛減輕。
查體:右頸部捫及結塊1cm×0.8cm,膚色正常,邊界清楚,推之活動可,質中硬,輕壓痛,局部無波動感。
舌脈: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中醫診斷:頸癰,風熱痰結證。
西醫診斷: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治法:疏風清熱,化痰消腫。
內治
方藥:自擬方。
牛蒡子6g 荊芥3g 金銀花5g 川貝母2g 玄參5g
7劑,每日1劑,水煎分服。
另:山慈菇3g
7劑,每日1劑,單獨水煎另分服。
外治:金黃消腫軟膏,外敷患處,每日1次。
按語:頸癰以兒童多見,俗稱“痰毒”,又稱“時毒”,冬春季節易多發,多因風濕、痰熱而生,發病前多有感冒發熱等上呼吸道感染史。內治以疏風清熱,解毒化痰為主。
兒童頸癰,一般發病快,消退快,化膿亦快,失治或治療不當,易出現高熱等全身感染癥狀。結塊初起,當用金黃消腫軟膏外敷,內服方中加用山慈菇有利于化痰消結。發現腫塊四周質硬,表面皮膚色紅,中間軟,按之有波動感,是已成膿,宜早期切開排膿,縮短治愈時間。金黃消腫軟膏,是由金黃散加消炎止痛膏調和而成,用于早期腫瘍患者,以消散為主。其中的金黃散,來源于《外科正宗》如意金黃散。
案2:?彭某,男,68歲。
初診:2017年2月16日。
主訴:左大腿結塊腫脹疼痛4日。
現病史:患者素有腳氣,足趾常有瘙癢感。近1周來左足第1趾間皮膚不慎抓破,出現足趾間皮膚潮紅且痛。于4日前左足第1趾間皮膚破損處癢痛減輕,但左大腿內側近腹股溝出現結塊,日漸增大,疼痛明顯,夜間加劇,痛如雞啄,伴形寒、頭痛不適,無惡心、嘔吐,無腹痛、腹瀉,食欲睡眠欠佳,二便如常。
既往史:否認有其他疾病史。
過敏史:否認有藥物或食物過敏史。
刻下:左足第1趾間皮膚潮紅且痛,左大腿內側近腹股溝結塊疼痛,夜間加劇,痛如雞啄,伴形寒,頭痛不適。
查體:左足第1趾間皮膚潮紅,四周腫,有壓痛,左大腿內側捫及5cm×6cm腫塊,皮膚表面焮紅,邊界清楚,質中硬,無波動感,壓痛明顯。
舌脈:舌質紅,苔薄黃,脈數。
中醫診斷:腿癰,濕熱證。
西醫診斷: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散結。
內治
方藥:二妙散加五味消毒飲加減。
黃柏6g 蒼術6g 金銀花15g 連翹10g 紫花地丁15g 當歸10g 赤芍10g 川芎6g 茯苓10g 陳皮6g 皂角刺10g
5劑,每日1劑,水煎分服。
外治:金箍消腫軟膏,外敷患處,每日1次。
二診:2017年2月21日。
患者自覺左大腿腫塊疼痛未見明顯減輕,腫塊處夜間雞啄感加劇,形寒緩解,二便通暢。
查體:左足第1趾間皮膚潮紅減退,四周無紅腫及壓痛,左大腿內側捫及5cm×6cm腫塊,高出皮膚,表面焮紅,邊界清楚,質中軟,有波動感,壓痛明顯。
舌脈:舌質紅,苔薄黃,脈數。
中醫診斷:腿癰,濕熱證。
西醫診斷: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散結。
內治
方藥:二妙散加五味消毒飲加減。
黃柏6g 蒼術6g 金銀花15g 連翹10g 紫花地丁15g 當歸10g 赤芍10g 川芎6g 茯苓10g 陳皮6g
5劑,每日1劑,水煎分服。
外治:局部麻醉下切開排膿后,桃花散紗條引流,外敷黛軍軟膏,每日1次。
三診:2017年2月26日。
藥后患者自覺左大腿腫痛明顯減輕,切口處膿液已少,腫塊減小,紅腫減退。
查體:左足趾皮膚正常,左大腿內側腫塊2cm×1.8cm,邊界清楚,切口處空腔內新鮮肉芽生長,滲液清稀,淡黃色,壓痛不明顯。
舌脈:舌質紅,苔薄黃,脈數。
中醫診斷:腿癰,濕熱證。
西醫診斷: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散結。
內治
方藥:二妙散加五味消毒飲加減。
黃柏6g 蒼術6g 金銀花15g 連翹10g 紫花地丁15g 當歸10g 赤芍10g 川芎6g 茯苓10g 陳皮6g
7劑,每日1劑,水煎分服。
外治:二味散+紅玉散(1∶1比例混勻),藥線引流3日,待滲液清稀無色后停用,外敷黛軍軟膏,每日1次,至瘡口結痂痊愈。
按語:本案系皮膚受外來傷害感染毒邪,致使邪毒留滯肌膚,郁結不散,使營衛不和,氣血凝滯,經絡壅遏,化火成毒而成癰腫。癰具有發病迅速,易腫、易膿、易潰、易斂的特點,早治易消散,反之易化熱、化腐成膿。該患者來就診時,腫塊即將成膿,遂予其內服清熱解毒、和營消腫之五味消毒飲、二妙散治療,并外用具有消散軟堅活血作用的金箍消腫軟膏,起到箍毒的作用,防止毒邪向四周發展。
但復診時膿已成,宜早期切開排毒,外用桃花散紗條引流,并外敷黛軍軟膏,清熱解毒消腫,促膿液盡快排出,使瘡面愈合快。膿腫切開時充分開放膿腔,保證排膿通暢,防止形成袋膿,影響愈合;在瘡口膿液減少時,要繼續換藥,保持瘡口濕潤使新肉生平再收口,不可讓瘡口結干痂,因結干痂會使瘡口內余毒無法排出而引起復發。處方中黃柏、蒼術(二妙散)清熱利濕;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五味消毒飲)清熱解毒;赤芍、當歸、川芎涼血活血,消腫止痛;茯苓、陳皮健脾和胃。
總之,癰病的治療,內治法依據瘡瘍的初起、成膿、潰后3個階段的發展過程,遵循消、托、補的治療總則。《外科啟玄·明內消法論》說:“消者滅也……使絕其源而清其內,不令外發,故云內消。”故用五味消毒飲、二妙散等清熱解毒消腫的中藥以消散皮膚腫瘍。
外治法,根據外瘍初起腫瘍、中期成膿破潰、后期生肌收口的變化特點,結合邪正消長的變化,建立相應的消、潰、斂三大治則。故在癰病已成膿時,及時切開排膿,再用桃花散、黛軍軟膏拔出余毒,在膿凈后改用二味散和黛軍軟膏生肌斂瘡。
案3:?莊某,女,70歲。
初診:2018年3月12日。
主訴:左頸部腫塊1年。
現病史:患者近1年來左側頸部出現腫塊,增大不明顯,但近3個月腫塊明顯變大,伴脹痛不適,無發熱頭痛,無嘔吐消瘦。
既往史:否認有其他疾病史。
過敏史:否認有藥物或者食物過敏史。
刻下:患者左頸部腫塊,伴脹痛不適,納食正常,二便通暢。
查體:左側頸前部捫及條索狀腫塊,質中,按之有囊性感,皮色正常。
舌脈:舌紅,苔薄,脈浮。
中醫診斷:頸癰,痰毒阻絡證。
西醫診斷:頸部淋巴結炎。
治法:健脾化痰解毒,活血散結。
內治
方藥:二陳湯加味。
夏枯草12g 陳皮6g 制半夏6g 忍冬藤15g 炒白芍10g 川芎5g 丹參10g 當歸6g 絡石藤15g 槲寄生15g 續斷10g 茯苓10g 六神曲15g 赤芍10g 炙甘草3g
14劑,每日1劑,水煎分服。
按語:本案患者年事已高,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水濕內停,日久釀而成痰,隨氣血運行,瘀阻頸部經絡,聚而成塊。故選用化痰名方二陳湯加味,健脾化痰解毒,活血散結。方中陳皮、半夏、茯苓、炙甘草(二陳湯)健脾化痰散結,加夏枯草化痰散結,六神曲健脾;忍冬藤、絡石藤清熱活血以通絡;當歸、川芎、丹參、赤芍、炒白芍活血化瘀通絡;槲寄生、續斷補益肝腎,溫通經絡。諸藥配伍既可健脾胃運化功能,以化水濕之聚;又可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以通阻滯之經絡;用補益肝腎溫通之藥意在腫塊日久,結聚較深,用微微溫通之法有助于推動瘀滯在經絡的氣血運行,從而加快腫塊的消散,又防止清熱藥之寒涼使腫塊變成僵塊。
此病患者病史較長,需通過現代檢測手段如B超、CT等排除惡變的可能性之后,方可用中藥耐心調理;患者平素還需調暢情志。
案4:?王某,男,48歲。
初診:2016年9月10日。
主訴:右頜下結塊4個月。
現病史:患者近4個月來出現右頜下結塊,時大時小,伴咽喉部干燥,晨起明顯。咽部干燥加重時,右頜下腫塊亦增大,伴疼痛明顯。未曾治療,每次咽喉疼痛加劇,自行服用抗生素(具體不詳)。
既往史:否認有其他疾病史。
過敏史:否認有藥物或者食物過敏史。
刻下:患者右頜下結塊,飲食正常,睡眠正常,二便通暢。
查體:右頜下捫及結塊,呈扁平狀,直徑約2cm,邊界清,活動可,無粘連,按之無壓痛,咽紅充血,表面無膿性分泌物。
舌脈:舌紅,苔薄,脈細數。
中醫診斷:臖核,痰瘀交阻證。
西醫診斷:慢性淋巴結炎。
治法:健脾養陰,化痰散結。
內治
方藥:二陳湯加減。
陳皮6g 夏枯草15g 橘核10g 桔梗6g 炙甘草3g 海浮石10g (先煎) 南沙參15g 玄參10g 六神曲15g 炒白芍10g 炒白術10g 山藥15g 忍冬藤30g
14劑,每日1劑,水煎分服。
二診:2016年9月24日。
患者自訴頜下結塊減小,咽部無明顯疼痛,干燥感仍有。
查體:雙側頸部均捫及腫塊,如蠶豆大小,質中,無壓痛,活動好。
舌脈:舌紅,苔薄膩,脈細數。
中醫診斷:臖核,痰瘀交阻證。
西醫診斷:慢性淋巴結炎。
治法:健脾養陰,化痰散結。
內治
方藥:二陳湯加減。
陳皮6g 制半夏6g 夏枯草15g 橘核10g 生甘草3g 玄參10g 木蝴蝶5g 忍冬藤30g 連翹10g 佩蘭10g 茯苓10g 枳殼6g
14劑,每日1劑,水煎分服。
三診:2016年10月15日。
患者自訴頜下結塊明顯減小,咽部無疼痛,干燥感好轉,伴乏力腳酸,上腹部時有不適。
查體:雙側頸部均捫及腫塊,如毛豆大小,質中,無壓痛,活動好,腹部柔軟,無壓痛及反跳痛。
舌脈:舌紅,苔薄膩,脈細數。
中醫診斷:臖核,痰瘀交阻證。
西醫診斷:慢性淋巴結炎。
治法:健脾養陰,化痰散結。
內治
方藥:二陳湯加減。
陳皮6g 夏枯草15g 黨參10g 炒白芍10g 炒白術10g 忍冬藤30g 六神曲15g 炒麥芽15g 枳殼6g 炒木香6g 狗脊10g 續斷10g 生甘草3g
14劑,每日1劑,水煎分服。
按語:中醫學將發于頸部的淋巴結炎稱“頸癰”“臖核”,西醫學稱為“淋巴結炎”。當人體某一部位出現病變,相應部位的淋巴結會出現腫大,甚至發生疼痛。例如,當咽喉部發生癰瘍如喉痹、喉癰、喉疳、喉疔等,或肢體皮膚破損并發感染時,頜下、腋窩或腹股溝等部位出現的大小不同的硬結,按之作痛,即是腫大的淋巴結。多因外感風溫、風熱之邪夾痰蘊結少陽、陽明之絡,或肝胃火毒上蘊所致,也有因口瘡或頭面瘡等感染毒邪誘發。病情遷延日久,結塊不消者,則屬“痰瘀交阻”為患。
本案患者患病日久,咽喉部反復感染毒邪,日久致脾氣虧虛,痰濕阻滯,久病必有瘀,循經繼發于頸部成結塊,難以消散。故取方二陳湯加減,意在健脾化痰。本病多因脾失健運,濕無以化,濕聚成痰,郁積而成。治療以半夏辛溫性燥,既能燥濕化痰,又能和胃降逆。陳皮既可理氣行滯,又能燥濕化痰。兩者相配,寓意有二:一為等量合用,不僅相輔相成,增強燥濕化痰之力,而且體現治痰先理氣,氣順則痰消之意;二為半夏、陳皮皆以陳久者良,而無過燥之弊,故方名“二陳”。此為本方燥濕化痰的基本藥物。佐以茯苓健脾滲濕,滲濕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絕生痰之源。鑒于橘紅、茯苓是針對痰因氣滯和生痰之源而設,故此兩藥為祛痰劑中理氣化痰,健脾滲濕的常用組合。以甘草為佐使,健脾和中,調和諸藥。加夏枯草、橘核、海浮石、忍冬藤清熱化痰散結;六神曲、黨參、炒白芍、炒白術、山藥健脾益氣,輔助“二陳”燥濕化痰。因患者有慢性咽炎史,久病傷陰,故加南沙參、玄參益氣養陰,防止該病的復發。
三診中加狗脊、續斷為對癥用藥,意在強筋補腎。縱觀整個治療過程,既用二陳湯燥濕化痰,又用四君子湯健脾補氣,加強化痰之效;此外,針對慢性咽炎這一誘因,用南沙參、玄參益氣養陰;如此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