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皮膚性病學護理工作手冊作者名: 李莉 吳鷗本章字數: 879字更新時間: 2020-09-24 15:47:54
第二節 皮膚性病學發展簡史
一、世界皮膚性病學發展歷程
1. 18世紀中葉以前,皮膚病診治工作一般由外科醫師承擔,有關皮膚病學的知識也被包含在外科學教科書中。
2. 18世紀末,許多內科醫師開始注意觀察和記錄發生于皮膚的疾病,這種趨勢一直延續到19世紀,使皮膚性病學逐漸成為內科學的一個分支。
3. 19世紀末,對梅毒螺旋體和結核分枝桿菌的研究成為內科學中一個相對獨立的范疇。
4. 20世紀初,一些內科醫師開始專門致力于皮膚病學研究,使皮膚學成為一門獨立于內科學之外的臨床學科。
由于多數性傳播疾病的治療也有皮膚科醫師承擔,因此性病學逐漸被納入皮膚病學的范疇,包括我國在內的多數國家將其合作,并命名為皮膚性病學。皮膚性病學在20世紀上半葉發展極為緩慢,主要成就是對各種皮膚病和性病進行了疾病的命名和分類以及臨床表現的描述,對各種疾病也總結出不少經驗性治療方法。
5. 20世紀下半葉,各基礎學科得到長足發展,后者客觀上豐富了皮膚性病學的研究手段,使人們對皮膚病和性病的病因、發病機制、治療方法等研究逐漸深化。
6.近年來,以分子生物學技術革新為先導,生命科學各領域均取得迅猛發展,它們與皮膚性病學不斷發生交叉融合,使皮膚性病學逐漸成為一門內容涵蓋豐富、研究領域寬廣、技術手段先進、發展潛力巨大的臨床二級專業學科。
二、我國皮膚性病學發展歷程
1.與現代醫學發源地的西方國家相比,皮膚性病學在我國具有更為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14世紀,甲骨文中就有“疥”和“疪”字出現,并有癬、疣等病名,說明當時就已經對皮膚病學的研究范疇進行了初步界定;初秋戰國時期,人們對皮膚病的認識逐漸增多,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唐代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小兒皮膚病學的先驅;明代陳實功所著《外科正宗》中,有關皮膚性病學的記載達到集歷代成就之大成;約1505年梅毒傳入我國,稱廣瘡或楊梅瘡;明代韓懋所著《楊梅瘡論治法》是我國最早的梅毒領域專著。
2. 20世紀50年代開始,特別是80年代以后,我國皮膚性病學在皮膚組織病理學、皮膚免疫學、職業性皮膚病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出現了一批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這些發展和成果夯實了我國現代皮膚性病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