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脊柱內固定技術在脊柱外科的發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是每位脊柱外科醫師必備的技能,但脊柱內固定技術的掌握離不開對解剖知識的熟知。
遙想恩師池永龍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通過中、上胸椎的解剖研究,首次將中、上胸椎椎弓根技術應用于脊柱畸形矯形,突破了當時被認為是椎弓根內固定禁區的中、上胸椎區域。30余年過去了,事實證明了該技術是可行的,且已被廣泛應用并顯著提高了脊柱畸形的矯形率?;叵胱约旱男嗅t生涯,感觸頗多,在診治患者過程中不敢有一絲大意。要知道一個小小的疏忽就能釀成大禍,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痛苦。因此每次術前總是不斷復習手術相關的解剖結構知識,做好手術規劃。
鑒于此,我們結合影像、解剖和臨床經驗,總結和歸納了目前脊柱內固定相關的實用解剖知識,匯集成書。全書共五章。前面四章按部位分為頸枕部,下頸椎,胸、腰段,骶段固定術,這四章均先總體介紹了脊柱部位的解剖特征,然后介紹該脊柱部位常見的不同固定方式的具體內容,包括技術簡介、解剖學測量及數據、臨床意義、影像學標準四個部分。每一種不同的脊柱內固定技術都以表格形式總結歸納了國內外不同人群的內固定解剖學參數測量特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根據解剖測量數據,本書概括了理想進釘點、進釘角度、進釘深度和螺釘直徑這四個重要參數,這些參數可為手術醫師提供準確、實用的參考。
最后一章介紹了脊柱內固定人體標本和影像解剖研究方法,同時結合目前新興的3D數字重建和3D打印技術,向讀者介紹了脊柱內固定解剖學的研究和方法。這些研究和方法的介紹,深化了本書的意義。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掌握這些方法,讀者可以更好地利用數據虛擬技術為不同的個體制定最佳的置釘軌跡,也可以開發研究新的固定技術。
值得一提的是,全書示意圖片均為原創且采用彩圖印刷,每一幅彩圖都十分精美,這有賴于編者團隊細致入微、一絲不茍的辛勤付出。望著眼前的書稿,我突然想到了“情懷”這個詞。是的,我們需要情懷,需要為我們所付出的事業傾注赤誠。做一個有情懷的醫者,在浮躁的世界里,顯得彌足珍貴。編者們無論生活和工作如何緊張忙碌,都能為了共同的理想,參與、共享、寫出文字,供其他醫者,特別是初、中級脊柱外科醫師參考。
有道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此書內容精練、實用,是能真正指導臨床實踐的良師益友。借此機會,謹向付出了艱辛勞動的全體編寫人員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由于水平所限,錯誤和不妥之處敬請各位讀者斧正,甚幸拜謝!
王向陽
2019年夏日于挹秀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