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最早接觸本書初稿是吳愛憫醫師到我校訪學期間,手術間歇時,他向我介紹了本書編寫的基本結構和一些精致的內固定示意圖,遂對本書有了初步認識并心生興趣。今受主編及編委會團隊邀請為本書做序,故欣然答應。
脊柱是人體特殊支撐結構,從頸椎到骶尾椎,形態結構變化多樣。100年前,就有醫師采用銀絲、鋼絲等方法進行脊柱固定,行脊柱融合術。Raymond Roy-Camille根據解剖學研究,設計了椎弓根螺釘并報道了椎弓根螺釘置釘技術,該技術對現代脊柱內固定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之后,可謂“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各種內固定技術被不斷研究和開展,包括頸椎側塊螺釘內固定、椎板螺釘內固定、前路齒狀突螺釘內固定、腰椎關節突螺釘內固定、髂骨翼螺釘內固定,和最近報道的皮質骨通道螺釘內固定、第2骶椎骶髂(S2AI)螺釘內固定等。
對于每一位骨科、脊柱外科醫師,熟悉和掌握這些脊柱內固定技術是必備的技能。熟知這些內固定技術的解剖學特點是正確、安全地行此類脊柱內固定術的先決條件。
關于每一種內固定技術,都有非常多的文獻描述,面對浩瀚的文獻材料,獲取關鍵信息的效率可能是非常低下的。本書特點之一便是編寫非常簡明、扼要。
對每一種技術,編者們都提取了該技術關鍵的解剖學測量數據,在總結這些關鍵數據后,對理想進釘點、進釘角度、進釘深度和螺釘直徑選擇等臨床直觀而重要的問題進行了解答。這種“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的編寫方式,為讀者提供了準確、實用的信息。
“Experience is the mother of wisdom.”本書對這些脊柱內固定技術的闡述不僅限于理論信息,編者們在每個章節后面都加入了不同內固定技術臨床實踐過程中理想內固定位置的參考,從正、側位X片或者透視圖上,解釋術中理想的螺釘位置應該位于哪些具體的解剖位置,以及超出某一解剖標志會導致的后果,因此本書也是實踐經驗的總結。
“Seeing is believing.”希望讀者開卷有益,讓本書真正成為您學習的好伴侶。
張文智
瑪麗醫院香港大學醫學中心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主任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骨科“三名工程”團隊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