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外國現代文學史的斷代問題

外國現代主義文學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和特殊社會文化條件下逐步形成的,現代文學經典也是如此。而1900年前后的歷史時期對現代文學的形成顯得尤其重要,這段歷史時期可以被視為外國現代文學生成的標志性時期,也可以被稱為現代文學形成的重要過渡期,因為自1870年起,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英國、德國、法國、俄羅斯、意大利等先后進入了國內經濟迅猛發展、國際侵略擴張的歷史時期。1870年可謂西方國家自由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兩個階段之間的分水嶺。1870年9月3日,法國在色當戰役中慘敗,普法戰爭結束,法蘭西帝國被推翻。1871年,俾斯麥統一德國,建立了德意志帝國,這使歐洲的均勢達到了空前完美的程度。法國和德國的對立已無法調和,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在巴爾干地區形成無法緩和的對立。1894年前后,歐洲大陸基本形成了兩個敵對的陣營,即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與法國、俄羅斯的對立。至此,各種激烈的矛盾反而使歐洲得到了一種暫時的張力均衡,歐洲在近代史獲得了一段較長的相對和平時期。

盡管如此,1900年前后的歐洲歷史仍是一段充滿了發展、矛盾和沖突的歷史,這一狀況也反映在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上,因為“任何文學史階段的出現都會有一個過渡期,都會呈現出這個過渡期的特點,但是有一些文學史階段的特征會很明顯,有些則不那么明顯”[1]。尼克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沿用了克賽雷克(Reinhart Koselleck)針對啟蒙運動和現代主義之間過渡期的比喻,把1900年前后的這一時期稱為文學史上的“鞍型期”(Sattelzeiten),即指兩座山峰之間的低落過渡地段。在這個概念中蘊含了“高度集中的、達爾文演進式的知識突變,在這一所謂的過渡期,人類的所有現象都離不開這種知識發展成果”[2],而正是這種知識突變導致了1900年前后的文學“鞍型期”的出現。按照盧曼的觀點,這種社會突變可以是科學技術領域的,也可以是人類交際方式的改變,也可以是新交通工具、新媒介的出現以及完全不同于先前的人類生活方式的出現。非常典型的例子是歐洲的城市化進程,一些大都市形成,如巴黎、維也納、倫敦、柏林等,這些大都市不僅成為歐洲文學生活的重要發生地,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新出現的大都市均成為科學技術、新聞媒體、社會生活發生突變的溫床。這些大都市在很大程度上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生成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語境。這一鞍型期的文學還擁有另外一個語境,那就是自19世紀中葉以來的自然科學發展,這導致了新的世界觀出現和形成,也促使了作家對“人”和“主體”新觀念的產生,同時也催生了現代美學觀和藝術觀。在盧曼看來,這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人類精神生活的偉大成就,它構成了這一歷史時期的典型特征。

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許多學者都習慣將19世紀視為一個溢出一百年的漫長世紀。他們認為,19世紀的真正結束應該是在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終結點上。這種觀點基于現代國際社會的形成和現代社會價值觀的確立,因為至此,世界才形成了所謂的20世紀“國際新秩序”。而事實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恰恰是災難深重的20世紀的源頭。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的戰敗、俄羅斯1917年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1929年歐美經濟危機、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上臺……這些歷史事件不僅給20世紀的歐美社會,也給這一時期的歐美作家的心靈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跡。他們開始舍棄戰前所關注的唯美問題、社會問題和傳統的文學母題,開始以這些事件以及這些事件引發的社會現象、社會心理為背景,從個人的內心需求和渴望出發,尋找新的文學寫作題材。

對于20世紀的文學來說,1885年到大約1910年這個時間段中出現了一系列的文學階段概念,或者說文學風格概念,如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新浪漫主義、新古典主義、象征主義、意象主義、頹廢主義、世紀末文學、未來主義、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青年風格(Jugendstil)、維也納現代派、柏林現代派、慕尼黑現代派等。然而,僅用上述概念來定義19世紀和20世紀交替時期的文學和文化現象往往不能完整地表達那個時代的特征。這些概念都只是涉及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歷史的某一階段和這一階段中文學和藝術的某些特征。因此會產生一個問題,上述概念是否適用于一個文學時期。回答是否定的,因為它們均無法回答盧曼提出的“鞍型期”人類的精神成就及其生成原因,從這些概念的內部復雜性和外部的一致性來看,亦不能滿足盧曼“鞍型期”理論的要求,它們都不足以描述1900年前后歐美社會轉型的整體性特征。但有一點可以確定,1900年前后的這個歷史時期可以被視為西方現代文學以及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萌發期,它對現代社會形態和價值觀的出現,對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形成與發展,對西方現代文學經典的生成、傳播與接受的研究具有極大的意義。

[1] Vidan Ivo,,,Anf?nge im Fin de Siècle“,in Hans Ulrich Gumbrecht u.Ursula Link-Heer(Hrsg.),Epochenschwellen und Epochenstrukturen im Diskurs der Literatur und Sprachhistorie,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1985,S.178.

[2] Niklas Luhmann,Die Kunst der Gesellschaft,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1985,S.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两当县| 凤冈县| 石阡县| 汉源县| 文昌市| 阿瓦提县| 贞丰县| 色达县| 前郭尔| 萍乡市| 顺义区| 竹山县| 志丹县| 横峰县| 元阳县| 凌云县| 包头市| 上思县| 福州市| 余干县| 武宁县| 嵊州市| 涞水县| 东乌珠穆沁旗| 收藏| 高邑县| 襄樊市| 河曲县| 崇州市| 汕尾市| 益阳市| 吴川市| 招远市| 东丽区| 同德县| 北宁市| 乐亭县| 林芝县| 子长县| 津市市| 中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