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8:高質量發展中的經濟增長和宏觀調控
- 劉偉
- 2263字
- 2020-10-23 10:59:59
第二節
當前中國營商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挑戰
近年來,中國營商環境明顯改善,在全球排名快速提升,但總體仍處于中游水平,與中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不相匹配。根據《2018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國位列第78位,這一排名遠低于新加坡、韓國等鄰近的亞洲經濟體,甚至低于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等發展中經濟體。中國營商環境問題突出表現在施工許可辦理難度大、納稅問題突出、開辦企業過程煩瑣、中小投資者保護不足、電力獲得存在困難、開展跨境貿易仍存難度等方面(見表6.1)。
表6.1 營商環境及其十項分類指標排名對比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2018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
該報告為了解各國的營商環境提供了可度量的基準指標和可比較的客觀數據,但由于營商環境問題本身的復雜性,該報告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測量指標覆蓋面不足、方法有待完善、過分依賴專家意見等。
綜合來看,當前中國營商環境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中國傳統競爭優勢減弱,各國引資競爭更加激烈。近年來,中國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斷上升,傳統要素低成本優勢不斷衰減,傳統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在減弱。2008年金融危機后各國尤其是發達經濟體開始重視制造業,并采取措施推進制造業特別是先進制造業發展和回流,美國等積極推動減稅計劃。發展中經濟體的成本、基礎設施、環境等優勢不斷突顯,在吸引外資、傳統產品出口方面與中國進行有力競爭。同時,中國過去為招商引資采取的再投資退稅、定期減免稅等優惠政策逐步取消,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正在失效。這些使得以制造業為主的外資企業出現外流趨勢,遷回本土或者遷往一些東南亞國家,甚至一些中國本土的制造業企業也在尋求遷往那些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
二是企業生產成本快速上升,削弱企業競爭力。近幾年中國企業成本快速上升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包括勞動力、稅費、廠房租賃和用地、物流等在內的各類成本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在人口結構變化背景下勞動力工資持續上漲,社保繳費率偏高,大部分省份繳納比例都在工資總額的40%以上(其中70%左右由企業負擔),這要高于大多數國家。稅費方面,政府各類收費、中介費、評估費等非稅負擔仍較重。近十年來,中國房地產價格不斷飆升,企業租房和建房運營成本不斷增加,既抬高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也會倒逼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從過去的20%以上下降到2016年的14.9%,但仍要明顯高于美國、日本(8%左右)等發達國家,也要高于印度(13%左右)、巴西(12%左右)等發展中國家。融資成本方面,近些年在降準、降息、創新型貨幣政策工具作用下,企業融資成本不斷降低,但在資金“脫實向虛”背景下企業特別是三農、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更加突出。
三是金融供給與實體經濟需求不相匹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有待提升。近年來,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企業的有效金融需求減少,特別是產能過剩相關行業和企業往往占據大量金融資源,影響了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動力和能力。在房地產和金融市場等虛擬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資金出現“脫實向虛”的情況。金融業發展也越來越難以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變化的需求。從不同產業看,與傳統制造業不同,現代服務業、新興行業具有輕資產等特點,與傳統金融服務模式不相適應。從城鄉和區域看,金融資源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和東部,而農村和中西部相對稀缺,金融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從企業類型看,信貸資金過度集中于大中型企業及產能過剩行業,小微、三農等普惠金融領域金融供給不足,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然突出。伴隨利率市場化的推進、綜合經營的提速和互聯網金融等金融新業態的出現,金融風險日益復雜化。各類金融市場之間的關聯性日益加強,境內外金融市場的聯動性越來越強,風險傳染性加強。互聯網金融也成為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亂象的高發領域。這些都對監管體制提出更高要求。金融國際化水平與經濟全球化需求不相適應,中國金融機構的境外布局集中在中國港澳地區,歐美市場相對較少,拉美、非洲和亞洲等經濟增長較快地區更顯不足,國際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程度與對外開放新體制構建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國際投資者在中國債券市場中的占比仍不到2%,遠低于發達經濟體超過2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超過10%的平均水平。
四是政策執行不到位,政府職能轉變仍有待推進。地方政府是各項政策調控的落腳點,政策能否落地、能否達到預期效果都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由于政府部門自身存在一定的自利性傾向,一些政策存在執行和落地難問題,部分地區仍存在辦事拖沓、招商承諾難以兌現等情況。政府與市場、不同政府部門之間權力邊界不清,各部之間協調難度較大。
五是政策制定的制度化、法制化程度有待提高。盡管中國各項法律法規不斷完善,政策出臺的程序不斷規范化、制度化,但是仍存在政策制度隨意性較強等問題。一些規范性文件、法律之間存在沖突;一些法律和措施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變化,沒有與時俱進地進行“立改廢”;一些法律法規的實施缺乏相關配套細則,存在監管漏洞;一些政策沒有經過多方討論、嚴格論證就隨意出臺,而在受到公眾質疑和反對后又匆忙取消。這些都會影響政策的權威性、有效性和政府的公信力。
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有待完善。系統性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有待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機制有待創新,公共信用信息難以共享,機構、企業和個人等有關信息存在記載不全、管理不規范、不能共享等問題。社會信用激勵懲戒機制不健全,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不到位,各領域內的守信激勵政策和手段不多,管理操作不規范,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失信成本低。一些地方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履約踐諾意識不強。
- 步入“十三五”的財稅改革
- 國有產權、政府層級與集團內部資本市場運作機制(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成果文庫)
- 中國金融與全球治理
- 中國:推動金磚國家合作第二個黃金十年:國外戰略智庫縱論中國的前進步伐(之五)
- 鄉村振興:中國式現代化·協調發展之路
- 成都參與“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戰略與對策研究
- 開創“強富美高”建設新局面
- 歐洲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研究(英文版)
- 剛性泡沫(增訂版):中國經濟的增長和風險
- “十三五”時期國有企業改革重點思路
- 農民工消費問題研究
- 我國中小型企業的結構性困境及對策研究
- 數字經濟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北京數字經濟發展的綜合考察與評價
- 中國為什么有前途:對外經濟關系的戰略潛能(第2版)
- 十四五與雙循環:17位一線經濟學家深度解讀 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