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經濟總量的國際比較及展望

一、三年平均匯率法與購買力平價方法

目前,對世界各國經濟總量的比較,較常用的有兩種方法,即三年平均匯率法(Atlas Method)和購買力平價法(Purchasing Power Parity Method)。三年平均匯率法是按照匯率把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量(主要是GDP)換算成按美元計算,同時,考慮到各個時點的匯率可能因為各種市場因素發生較大的波動,因此采取的是三年的平均匯率;購買力平價法則要復雜得多,它的思想是將各國產出的各種最終商品和服務再加上凈出口,都用美國的市場價格計價,最后算出各國用國際元(與美元等值)的經濟總量。但在現實中這很難做到,世界銀行國際比較項目(ICP)采用的方法是抽取一部分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按照一定的權數加權,計算出換算系數,以此推算出各個國家按照購買力平價估價的經濟總量。從目前的情況看,三年平均匯率法在國際比較中的認同度較高,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是從數值的權威性看,三年平均匯率法的數據是根據各國官方統計公布的數據換算的,官方統計有權威性,而匯率則是在市場上客觀存在的,得出的數據是唯一的;而購買力平價方法是學術研究的結果,不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在進行研究,各國官方和民間的很多機構和個人也在研究,對代表性商品和服務的選取以及價格和權數的確定,都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所以對于中國的經濟總量在2009年超過了日本這個結論,經濟學界不存在什么爭議,但對于2014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從某種程度上說已經超過了美國,人們的認可度并不高。二是從匯率和購買力平價的關系看,匯率是在國際經濟關系(商品、服務與其他往來)中形成的,雖然也存在著政府干預等非市場因素的影響,但主要還是取決于市場因素,尤其是國際市場的各種因素,實際上是承認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加入全球化程度上的差別而存在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差異;而購買力平價方法則是要試圖消除這種差異。一般而言,一個國家商品價格的總體水平,是和它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關的。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工業化程度越高,它的制造業產品的相對價格就可能越低,勞動密集產品和服務的相對價格則可能較高,而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的情況可能是恰恰相反。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它的整體價格水平也就越高,反之越低。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之間,其實也存在著這種現象。[1]具體地看,按照世界銀行國際比較項目的研究結果,一個國家的人均GNI或GDP的水平高出美國越多,它的購買力平價折算系數(即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的GDP除以三年匯率法計算的GDP所得到的數值)就越高,反之則低,而數值高低的程度與這個國家的人均GDP(用任何一種方法計算)成正比。從這個意義上看,三年平均匯率法和購買力平價方法所計算的結果上反映的差異,實際上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特征。購買力平價方法所得到的結果高出三年平均匯率法所得到結果的程度越大,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及融入全球化的程度也就越低。因此,用三年平均匯率法進行經濟總量的國際比較時,不僅是對相關國家的經濟總規模的比較,而且包含了對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上的考慮,人們的認可度較高。而購買力平價方法也有它的優點,這就是在計算人均GDP或者是人均GNI的時候,能夠更好地反映人民生活的真實水平。因此,進行國家間經濟總量的比較時,通常采用的是三年平均匯率法。

二、近年來中國經濟總量的國際地位的變化

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開當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由上一年的9.5%下降到7.9%。在20世紀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每當經濟增長率出現這樣的回落,中央政府都是通過需求刺激政策,讓經濟增長率回到8%以上。但是這一次,中央政府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要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上的決定性作用,后來又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沒有再出臺大規模的需求刺激政策來提升經濟增長率,而是允許經濟增長率調整到8%以下。在保持一定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更加重視經濟增長的質量,從此,中國由高速經濟增長時代轉入中高速經濟增長時代。2012—2016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7.9%、7.8%、7.3%、6.9%和6.7%,2017年的經濟增長率略有回升,但和上一年比沒有顯著變化。這就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常態。雖然從動態上看,中國在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率與之前的30年(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10%左右)相比,下降了大約3個百分點,但是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仍然屬于最好的經濟增長。而且由于總量在不斷提升,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所帶來的數額也在不斷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在不斷提高。

一個國家以三年平均匯率法按現行價格計算的GDP及其變動,主要受三個因素的影響,一是經濟總量及其變動,二是國內通貨膨脹,三是匯率及其變動。其中,經濟總量及其增長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在表2.1中可以看到,美國在此期間GDP的名義增長率是3.54,比20個主要經濟體的年均名義增長率高3%,比世界年均名義增長率高3.3%,GDP占世界的比重由21.6%增加到24.6%,增加了3個百分點,這說明美國的經濟仍然保持著活力。具體地看,這一期間美國的年均實際經濟增長率為2.17%,價格總水平(反映為GDP價格折算系數)的年均上漲幅度為1.42%[2]。和表中其他發達經濟體相比較,這已經是很好的經濟增長。而日本在表2.1中的名義年均增長率為-5.54%,占世界經濟的比重約下降了2個百分點;而實際上,日本這一期間的年均實際增長率為1.13%,國內價格總水平的年均上漲幅度為0.08%,雖然表現不理想,但仍然是正增長。由于增長乏力,通貨緊縮,人們對日元的預期降低,從而導致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出現大幅下跌,使按照三年平均匯率法計算的GDP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出現大幅下降。而巴西則屬于另外一類情況,在這一期間巴西的實際年均增長率是-1%(其中后兩年的實際增長率都在-3%以下),但年均價格總水平上漲的幅度則是7.89%(高通貨膨脹),這樣用本國貨幣計價的名義GDP是大幅提高了,但由于經濟惡化,貨幣貶值,本國貨幣兌美元的匯率大幅度降低,導致其按三年平均匯率法計算GDP及其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額大幅降低。美國、日本和巴西是國際比較中三個比較典型的例證,分別說明了經濟增長保持穩定、經濟增長預期變差和經濟增長惡化對一個國家按三年平均匯率法計算的GDP的影響,也說明用匯率法計算的GDP確實能夠較好地反映一個國家國際經濟地位的變化。

表2.1 2012—2016年世界主要國家經濟總量比較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數據庫。

表2.1中按三年平均匯率法現價GDP列出了世界20個最大經濟體的經濟總量及變化情況,這20個國家的GDP總和占世界GDP的80%以上,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國家來觀察世界經濟增長的變化。在這些國家中,名義增長率為正數的國家只有5個,分別為中國(6.95%)、印度(5.49%)、韓國(3.65%)、美國(3.54%)和印度尼西亞(0.39%);其他15個國家都是負增長,其中衰退程度最大的5個國家分別是俄羅斯聯邦(-12.31%)、巴西(-7.61%)、澳大利亞(-5.93%)、日本(-5.54%)和加拿大(-4.31%)。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好的國家。而從占世界經濟份額的變化上看,中國也是增加最多國家,增加了3.4%,高于美國的3%。而印度和韓國增加的份額分別是0.6%和0.3%,印度尼西亞的份額沒有增加。美國經濟總量的基數大,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帶來的總量增加超過中國,但是中國的增長率高,增加的總量超過了美國;印度的經濟增長率要高一些,但仍然要低于中國,經濟總量的基數也顯著低于中國,雖然增長勢頭不錯,但份額的變化只有中國的1/6。由于增長率和經濟體量的共同作用,中國目前是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這一紀錄已經保持多年。由于強勁的經濟增長,中國和美國在經濟總量上的差距也在縮小,從表2.1中可以看到,2012年,三年平均匯率法計算出的中國的GDP為美國的53%,2016年提升到60%,4年提高了7個百分點。

三、中國的經濟總量何時能趕超美國

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首先要在經濟總量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國,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按三年平均匯率法計算的GDP目前已經是名列第三的日本的2倍以上,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的GDP在2014年就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因此,按照三年平均匯率法計算的GDP什么時候能趕超美國,就成為很多人關心的問題。從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在2012—2016年這4年中,中國的三年平均匯率法計算的GDP與美國現價GDP的比例每年提高近2個百分點,按照這一速度,中國要用20年以上的時間才能趕上美國。也就是說,在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在2040年以前中國才能趕超美國。這里所說的其他條件,指的是年均增長率、通貨膨脹程度和匯率變動程度都保持不變,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些情況都可能發生變化。我們分別根據不同的情況,對趕超進程中可能出現的前景加以分析。

表2.2 2012—2016年中美經濟總量及其變化的相關指標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庫有關數據計算。

如表2.2所示,2012—2016年,隨著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中國經濟增長率有所下降,2013—2016年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7.8%、7.3%、6.9%和6.7%,但從總體上看仍然保持了中高速經濟增長,年均增長率為7.16%,大約高于美國5個百分點。從價格總水平的變化上看,由于中國經濟進入了調整階段,而美國仍然在實施量化寬松政策,美國價格總水平的上漲幅度高于中國0.3個百分點。從匯率關系上看,這一階段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的長期趨勢是向下的,五年內的三年平均匯率年均下降1.27%。我們在前面分析購買力平價時已經指出,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的物價總水平通常低于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在物價上漲程度與較高國家相仿甚至較低時,如果經濟增長率更高,從長期看,匯率應該是上升的,至少不會繼續下跌。但從短期看,由于受市場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也可能出現波動。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經濟經過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增長開始趨向于平穩,2017年的經濟增長率已經高于2016年,未來10年的長期經濟率有可能保持在6%以上。如果其他因素(價格總水平、匯率)保持不變,并假定未來10年美國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為2.5%(相當于美國過去20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率),中國為6.5%(存在著這樣的增長潛力),那么中國按三年平均匯率法計算的GDP大約在13年后也就是2030年前后會趕上美國。如果再考慮經濟發展階段對于中國的價格總水平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變化的影響,假設每年價格與匯率的綜合上升幅度比美國價格上漲程度高1%—2%(如價格總水平年均上漲2%—3%,匯率年均上漲0.5%—1%),那么只需要8—10年,也就是在2025年前后中國的經濟總量就會趕上美國。顯然,這并不是一個能夠輕易實現的過程,無論是保持中高速經濟增長,還是保持價格總水平適度上漲,抑或是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和匯率穩定,都需要我們付出巨大的努力。從中國社會經濟和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看,我們又需要適度的經濟增長和價格、匯率的穩定,在實現了這些目標后,中國就有可能用10年左右的時間在經濟總量上趕超美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如果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目標的各項要求均滿足,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后,在此基礎上再用30年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在這一過程中的第一個階段,2020—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從經濟總量的相對國際比較而言,很可能是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躍升期。趕超美國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目標,即使中國的經濟總量達到了那個水平,我們仍然要保持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繼續提高我們的綜合國力與人民生活水平,但是它卻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個重要標志,同時也意味著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3]

[1] 參見江小涓、李輝:“我國地區之間實際收入差距小于名義收入差距——加入地區間價格差異后的一項研究”,《經濟研究》,2005年第9期,第11—18頁。

[2] 數據參見世界銀行數據庫GDP的相關資料,其他國家的數據來源相同,不一一注釋。

[3] 參見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研究中心:《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6》,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一章“緒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尔多斯市| 屏南县| 化州市| 长沙市| 鹿泉市| 勐海县| 哈尔滨市| 堆龙德庆县| 长宁县| 丰县| 盐边县| 洛隆县| 通化市| 汤阴县| 大港区| 卓资县| 绥化市| 故城县| 正镶白旗| 柳河县| 曲松县| 西华县| 舟曲县| 老河口市| 宁波市| 聂荣县| 合川市| 左云县| 翁源县| 望奎县| 中牟县| 合肥市| 肇东市| 宾阳县| 麟游县| 莫力| 宿迁市| 东台市| 和林格尔县| 奈曼旗|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