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融合:中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競爭力研究
- 楊仁發
- 3203字
- 2020-09-25 10:54:11
第三節
中國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趨勢
一、中國制造業發展趨勢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推動了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了綜合國力,支撐了中國世界大國地位。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因此堅持制造業創新驅動,質量為先,改變制造業發展方式,逐步實現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改變,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是我國制造業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趨勢。
(一)堅持創新驅動,實現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發展
堅持創新發展對于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創新是制造業不斷發展的重要源泉,也是促使我國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關鍵。實現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是我國制造業在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嚴重等現象逐漸顯現的情況下必須選擇的新型驅動力量。未來我國制造業將朝著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網絡和信息技術、物聯網、超常態制造、云制造等高端制造業的發展迫切需要創新發展,實現技術突破。因此,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必須將增強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現技術創新市場化導向,加強產學研合作研發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逐步走上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道路。
(二)堅持質量為先,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生命線
質量為先,是我國制造業未來一段時間必須要堅持的路線,也是我國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因為產品的高質發展不僅關乎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是我國制造業競爭力提升的重要體現,更是國家整體實力與產業核心競爭力、科技創新、管理能力、勞動者素質等因素的綜合反映。近幾年,我國制造業整體質量水平不斷提升,促進了消費領域的革新性發展。在生活品消費領域,表現為消費層次不斷提升,消費傾向開始由數量消費向質量消費轉變;消費類型由單一化向多樣化轉變。在生產性消費品領域,則更加注重基礎設備、零件以及大型設備的穩定性、安全性以及一致性等。制造業產品質量不高,會壓制或轉移消費需求,縮小制造業產品的市場份額,影響我國制造業在國際上的聲譽。制造業產品質量提升,有助于放大市場需求、擴大市場占有率。堅持質量為先,把質量作為制造業發展的生命線,實現制造業產品的高質量發展,有助于制造業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制造強國。
(三)實現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
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所引起的高能耗、高污染嚴重破壞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如何在減少資源消耗、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綠色制造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綠色制造主要指通過運用技術創新及系統優化等手段,實現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環境影響小、資源能源利用率最高、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協調優化的良好局面。我國未來制造業的發展過程中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實現制造業綠色轉型發展,對于克服傳統工業發展的弊端,加快形成綠色化的生產方式,打造制造業國際競爭新優勢具有重要意義。實現從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發展向高效率、低污染的綠色制造轉變,把綠色發展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著力點,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是實現制造強國的重要途徑。
(四)逐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在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大而不強的形勢下,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是未來制造業發展的趨勢。在朝制造強國發展的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國防安全建設、工農業生產、國家科技水平提升都需要完善、多層次的制造業體系。在產業結構優化方面,我國一方面在注重發展高端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提高制造業高端化水平的同時,也注重提高傳統制造業從業者的生產技能,進而提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質量與效率。另一方面逐步推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良性發展,通過生產性服務業作為制造業的中間投入逐步優化制造業產業結構。在產業組織結構方面,以培育一批世界級的制造業跨國大企業為基礎,進而在跨國企業的引領下,在國內建立大批專業性、創新性強的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優化產業結構。在產業集聚方面,以提高產業集聚的層次和質量為目標,建立具有特色的國際化制造集群;調整優化制造業產業空間布局,加快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梯度轉移,實現東中西部地區制造業協調發展。
二、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趨勢分析
生產性服務業涉及農業、工業等產業的多個環節,具有專業性強、創新活躍、產業融合度高、帶動作用顯著等特點,是全球產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向結構調整要動力、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重大措施。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這將進一步突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在經濟發展中的位置,為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程度不斷加深
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同發展主要體現在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拉力”,以及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的“推力”上。但就現階段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現狀而言,這兩股力量并沒有達到理想水平。由于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調發展能力不強,未來我國制造業服務化趨勢將會更加明顯。制造業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巨大的規模總量和市場份額,雖然我國制造業發展迅速,產業基礎也越來越雄厚,但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還處在中低端水平;生產技術還比較落后,高技能性工人短缺。另外,自主生產研制的產品有限,多為外來加工和貼牌生產,對外依賴性強,缺乏核心競爭力。生產性服務業來自制造業,服務于制造業,制造業的服務化是一種趨勢。所以,生產性服務業將會融合制造業的核心價值創造圈,為制造業創造更多價值。同時,隨著制造業向高端水平過渡,必須依靠生產性服務業進行核心引領。目前,越來越多的工業制造業依靠提供優質服務獲取競爭優勢,服務收入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以及市場競爭國際化趨勢的不斷增強,創造優勢服務意識將逐漸被企業所接受。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消費者對產品的個性化需求將會越來越大,提升制造業服務化程度,實現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互動協調發展將會是我國未來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趨勢。
(二)生產性服務業品牌建設逐步提升
隨著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將上升到新臺階,各地正逐步加大對生產性服務業名優企業和名牌產品的扶持和保護力度以及對重點企業的支持,大力實施商標、品牌與質量提升戰略。一方面,生產性服務業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和模式創新的企業,將會逐步創建知名品牌,發揮品牌引領和帶動作用,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價值評價機制。另一方面,生產性服務業企業也將逐步開展自主品牌建設,選擇一批核心競爭力強、效益高的企業,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服務品牌企業、品牌集聚區域,增強品牌引領功能,提高生產性服務業核心競爭力和區域影響力。
(三)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程度將逐漸加深
伴隨著我國經濟逐步進入新常態,制造環節的盈利提升空間將逐漸減小,而生產性服務由于自身高附加值、高技術密集的特點能夠為企業帶來更高的價值增值,生產性服務業已經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但要想實現進一步發展與提升,需要實現產業結構內部的產業創新以及結構優化升級,而這只有通過一定區域內各生產性服務業企業之間的緊密協作才能實現。另外,實現創新性的管理技術研發以及金融創新需要物流管理、信息技術研發等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在一定區域內實現集聚,從而互相學習和合作,實現知識和技術的溢出。由于我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水平不高,且區域之間發展不均衡,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將更加傾向于形成產業集群的良好態勢,逐步實現生產性服務業自身的發展和產業的融合,促進生產性服務業企業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實現生產性服務業不斷發展,使生產性服務業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