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就是一起成長:麻省理工金融小子養育手記
- 陳采霞
- 2226字
- 2020-09-25 10:42:41
讓自己快樂,助兒子成長
陳采霞
當今中國,孩子教育問題已經成為廣泛而必須關注的話題。社會的變化、經濟的發展、國際化的深入、留學浪潮的洶涌而來,無一不對孩子和家長提出新的挑戰。作為這個特殊時代的家長,我有幸陪伴和參與了一個孩子自然與培育成長的全過程。對于只有一次育兒經驗的我來說,其中的苦與樂自然是刻骨銘心、一言難盡。當一切歸于平靜,用寫故事的方式懷念、珍藏、致敬曾經的光輝歲月是我這輩子作為母親最感欣慰的一件事情。
之所以想到寫這些故事,最開始是因為它是一種寄托感情的方式。兒子在十八歲那年遠赴美國求學,一直陪伴他長大的我一下難以適應兒子不在身邊的生活,思念和擔心讓我備受煎熬,常常會不由自主地魂不守舍淚流滿面,萬般痛苦中我發現兒子小時候留給我的記憶是一個巨大的寶藏,每每想起那些快樂時光我就會找到一點慰藉,心情很快會舒暢起來。為了不讓這些美好記憶隨著時光流逝逐漸變得模糊,我產生了記錄一些精彩片段的強烈沖動。
慢慢地,我發現我寫故事對兒子的影響也很大。有這些故事作橋梁,兒子覺得媽媽的愛沒有因為千山萬水的阻隔而變得遙遠和陌生,他與媽媽的感情沒有因為時間的變化而開始疏遠和淡化,相反我們的心越來越靠近,我們的配合也越來越默契,直到有一天兒子對我說:“媽媽你這招太厲害了,你把我小時候寫得那么乖,我現在都不好意思調皮了,你再把這些故事出版了,全世界都知道我了,我好意思不好好表現嗎?”
兒子的悟性很高,不僅讀懂了媽媽的思念之情,還讀懂了媽媽的良苦用心,這更堅定了我寫故事的信心。讓自己快樂,助兒子成長,何樂而不為呢?果然,我重新找到了愛兒子的方式,兒子也一天比一天成熟懂事。我們似乎在進行一場比賽:我要把故事寫得越來越精彩,兒子要證明自己越來越優秀。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初的留學生已經成長為職場精英。從德勤到谷歌,從咨詢師到戰略運營管理,孩子在美國的求職經歷跌宕起伏、精彩紛呈,工作經歷也可謂不同凡響、耐人尋味。分別近十年,孩子早已習慣了自己打理一切,我們父母也回歸了自己的生活,除了平日的簡單問候和節假日的匆匆團聚,我們很難有機會進行深度交流。好在我一直保持著寫孩子成長故事的習慣,孩子也很認可這種交流形式,在我表示想寫一寫他的工作經歷時,孩子在百忙之中幫我回憶、整理了許多有價值的素材,讓我有機會完成了這本書第三版的創作。
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無疑是每個父母努力的方向,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可能因為方方面面的原因遇到種種問題,比如錯過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錯誤使用教育方法、遇到困難不得不放棄、甚至有可能陷入困境和絕望。我在養育兒子的過程中同樣也是酸甜苦辣都有體驗,但一路走來,我還是覺得快樂和幸福更多。讀大學時,我曾廣泛閱讀各種圖書,其中有兩本書對我培養孩子影響很大,一本是《居里夫人》,另一本是《傅雷家書》。雖然我很崇拜諾貝爾獎獲得者居里夫人和大翻譯家傅雷,但從這兩本書里了解到的作為母親的居里夫人和作為父親的傅雷更令我敬佩。居里夫人的實驗室工作既艱苦又耗時,但她沒有因此而忽略她的孩子,相反她是一個非常細心而且有責任心的母親,對兩個女兒的培養和教育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大女兒在她的關心和幫助下也成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尚且如此重視孩子的教育,平凡如我這樣的母親怎么能在孩子面前不思進取、玩忽職守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親,每個父親都愛自己的孩子,可是像傅雷先生那樣嚴格、那樣細致、那樣富有原則性、傾注那么多心血教育孩子的父親在世界上并不多見。雖然我無法像傅雷先生那樣博學和睿智,培養出傅聰那樣世界聞名的鋼琴家,但我至少可以在用心和付出上盡我的全力,所以自從有了兒子我就絲毫不敢怠慢和逃避,孩子的事對我來說是高于一切的,哪怕是犧牲自己的事業和青春我也無怨無悔。如果說我在孩子培養上小有成就,那么我的成就是因為我借鑒了成功者的經驗,所以我也希望把我的一點經驗傳播給大家。
看完我和兒子的故事,大家可能會有一個疑問:爸爸去哪兒了?在這里我要特別告訴大家,我先生是個事業心極強的人,為了事業——同時也是為了給我和兒子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他也是嘔心瀝血百折不撓,雖然直接給兒子的關心和幫助不是太多,但作為男孩子的父親,他也是一個成功典范——他在事業上的孜孜以求、堅忍不拔并且碩果累累為兒子樹立了好的榜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是功不可沒。我們夫妻倆曾開玩笑說:事業(他創辦的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是他的兒子,孩子是我的兒子,我們倆一人負責一個。如今我的兒子已經長大,新航道也在茁壯成長!依我們家的經驗,夫妻倆分工合作,的確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因為這樣不僅能夠避免意見分歧,相互之間還能培養出更多的信任和獨立性,孩子也能看到不同的角色模型。如果父母都以事業為重,孩子勢必受到冷落;如果父母都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可能會倍感壓力。
我很感謝我的先生給我機會讓我充分扮演母親的角色,也很感謝兒子給我機會讓我成為學習型和成長型的母親。此外,我還要還要特別感謝曾為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的彭明榜先生以及北京大學出版社、為此次出版付出巨大努力的編輯們——唐知涵女士和冉孟靈女士,還要感謝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家庭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趙學敏老師及她的同事們,沒有他們的幫助和支持,不可能有這本書的存在,更不可能有這本書今天的模樣。希望這本凝聚眾人心血的書能夠拋磚引玉、傳播愛與智慧,為中國家庭教育事業的發展盡一點微薄之力。
愿所有孩子健康成長,愿天下父母收獲幸福!
(2018年1月3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