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建筑節能發展概述

節約能源是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領域的節能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范圍內共同關注的問題之一。目前全球建筑能源消耗已超過工業和交通,占到總能源消耗的41%。在建筑領域的能源消耗,不同類型國家所占的比例不同,工業化國家占52%,發展中國家占23%;但發展中國家建筑能耗增長最快,達到6.1%每年,而工業化國家僅為0.6%每年。建筑用能排放的CO2占到全球排放總量的1/3,溫室氣體減排已成為建筑節能的基本動力,建筑的運行能耗大約為全社會商品用能的1/3[1~2]

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建筑功能、舒適等要求逐漸增加,未來人均建筑能耗將有上升趨勢。而中國是自然資源水平比較匱乏的國家,盡管自然資源總量多,但人均資源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3年人均煤炭資源占有量為世界水平的76.07%;人均石油占有量為世界水平的12.64%,具體見表1-1。

表1-1 2013年中國與世界主要資源水平對比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建筑行業總產值為18萬億元,占GDP比例為26.6%,建筑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社會節能減排治理的首要對象。我國建筑能耗的總量逐年上升,在能源總消費量中所占比約34%。人均建筑能耗水平為423kgce(千克標準煤),人均能耗較低。中國建筑規模世界最大,建筑節能已成為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邁向低碳排放的一個關鍵領域,在發展建筑節能產業的道路上需要面對在有限資源、能源條件下如何穩步改善人民居住生活環境,促進建筑節能事業健康跨越式發展的難題。

1.國內外建筑節能發展史

1)國際發展史

國外開展建筑節能研究與實踐相對國內較早,發達國家近40年社會發展穩定,居住條件和生活方式與水平沒有顯著變化,其建筑節能市場框架體系比較完善,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建筑節能工程技術實踐體系,各國針對自身的氣候資源條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居住文化傳統形成各自的建筑節能發展特色,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1)德國[3~6]

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政府為了推行建筑節能,十分鼓勵建筑節能相關法規、標準體系的制定和更新,平均每三年更新一次。自1952年起,德國的建筑標準開始提出了最低保溫要求,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后,節能目標首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1977年德國首部《保溫條例》正式頒布實施,其中對新建建筑的外露建筑部件的熱工質量提出了具體要求。2002年,《節能條例》取代了《保溫條例》,首次將包含技術設備在內的建筑物作為一個系統,并且用一次性能源需求取代熱需求作為最重要的節能考核參數,實現了從保溫證書過渡到能源證書管理,將低能耗房屋變成了普遍適用的標準。在2004年、2007年和2009年版《節能條例》中相關要求進一步提高,而根據能源、氣候一體化計劃(IEKP),自2012年起,建筑能效要求還將進一步提高,最大幅度可達30%,從低能耗房屋、被動式房屋到零能耗房屋(主要指采暖能耗)標準中,德國依據建筑物所處的氣候區域、地理位置以及具體房屋用途和目的,從建筑設計、圍護結構、技術設備等方面因地制宜采取最佳節能措施。2014年的《建筑節能法規》要求從2016年1月1日起,新建建筑達到一次能源消耗減少到總消耗的25%的目標。德國建筑節能法規和標準的發展歷史,反映了德國建筑節能政策從關注做法到關注終端能耗的思想轉變。德國建筑節能技術政策演變史詳見附錄表A-1。

(2)日本[7~9]

日本建筑節能理念由工業延伸而來,基本出發點是提高效率,在提高建筑物性能的同時推進建筑節能技術。日本在經歷了1973年和1979年的兩次石油危機后,節能技術開發和相關的節能法規建設都得到了很大發展,其建筑能耗占據全社會能耗約27%。隸屬于《節省能源法》的《住宅節省能源基準》就經歷了1980年、1992年和1999年的3次修訂,逐漸強化了日照和熱損失基準值,設置了采暖空調標準,擴大完善了氣密性保溫隔熱設計的適用范圍,并且根據不同區域、地域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包括建筑換氣、空調采暖、空氣污染在內的一系列規定條款。日本建立了健全的住宅節能體系,推動了節能環保的產業化發展,重視提高整個社會節能環保意識。比如,在依據2000年開始實施的《品確法(住宅品質確保促進法)》而產生的《住宅性能表示制度》中,對住宅的熱工環境、節能等項目設定了評價基準。日本作為高效的建筑運行管理典范,2003年開始實施的《修正節能法》,將建筑運行過程的節能納入日常管理中,確保建筑節能的各項措施效益最大化。

(3)美國[10~12]

美國人均住房面積近60m2,近2/3的家庭擁有自己的房屋,其中大部分住宅都是3層以下的獨立房屋,熱水、暖氣、空調設備齊全,而且供暖、空調全部是分戶設置,電力、煤氣、燃油等能源是家庭日常開銷的一個主要部分。建筑節能關系到每個家庭的支出,每個家庭根據能源價格、自身收入和生活水平等因素來選擇建筑能源消費方式和水平。美國政府提倡自愿的節能標識,能源效率在同類建筑中領先25%的范圍內,室內環境質量達標的建筑授予能源之星建筑標識。美國作為建筑節能市場化典范,依靠市場機制,制定建筑行業和節能產品標準、開發和推薦能源新技術等,同時推行強制節能標準。美國以行業協會牽頭、政府機構示范推進公共建筑節能。“美國綠色建筑協會”積極推行以節能為主旨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對住宅節能技術進行了重點研究,和一些州政府合作建設“節能樣板房”,為大型公共建筑節能起到表率作用。

(4)波蘭[13]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波蘭建了不少以煤炭為能源的大板房,房屋能耗非常高。波蘭2004年加入歐盟,在住宅節能上需嚴格按照歐盟標準執行,即房屋的耗能量不超過30kW/(m2·a);不管是在房屋租賃還是買賣時,出租方或賣方必須給出該房屋的能耗曲線,使租房者或買房者知道該房屋的能耗量是多少。政府通過推行一個“取暖現代化計劃”,將向全國居民提供約2.4億歐元的“取暖現代化貸款”,以支持那些身居舊房的居民通過節能改造來實現舊房翻新和居住條件的現代化。節能改造后的住宅,耗能量由以前的130kW/(m2·a)普遍降到了30kW/(m2·a)以內,有的甚至可控制在9kW/(m2·a)之內,波蘭實現了舊房“取暖現代化”。

從發達國家建筑發展過程看,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經過了15~20年的時間,單位建筑面積能耗增加了1~1.5倍。在近二三十年間能耗強度大致穩定,與經濟發展同步的全社會總建筑擁有量呈現緩慢增長,由此使建筑能耗總量持續增長,并逐漸成為制造、交通、建筑三大能源消費領域中的比例最大者[14]。發達國家的建筑節能已從20世紀70年代初為應付能源危機而被迫實行節約和縮減,逐步演變成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益、減少環境污染、改善居住生活質量和改進公共關系為目標的綠色建筑發展階段。

2)國內發展史[15~20]

建筑節能是以建筑業發展過程為物質基礎的。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城市住宅數量缺乏,衛生條件極差,當時針對全國50個城市人均居住面積只有3.6m2的現狀,制定每人居住面積4m2的設計標準,實行了30年。到1978年10月,國務院批轉原國家建委《關于加快城市住宅建設的報告》,要求迅速解決職工住房緊張問題,到1985年,城市平均每人居住面積才達到5m2。1984年11月原國家科委提出到2000年爭取實現城鎮居民每戶有一套經濟實惠的住宅,全國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8m2的目標。1994年國務院提出了實施國家“安居工程”計劃,平均每套建筑面積60m2左右,1995-1997年三年共有近245個城市被批準實施,建筑面積近5000萬平方米。1994-2000年,全國各地有七批共70多個小康住宅示范小區設計通過審查進入實施,2000年后示范小區并入康居工程。2004年11月22日,原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頒布了我國居民住房的小康標準。截至2006年年底,城鎮居民住房自有率達到83%。按戶籍人口計算,2008年,城鎮人均住宅建筑面積達到了28m2左右,全國城鎮住宅投資總額已達到6.7萬億元,年均竣工住宅超過6億平方米。截至2016年,中國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積為32.91m2,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為37.09m2。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未來改善性居住的需求還很大,城鎮住宅建設面積從數量上已與發達國家居住水平接近,居住環境得到改善,但住宅建設過程中土地、能源、材料浪費和環境污染嚴重,城鎮居住建筑能耗總量逐年增長,住宅建筑節能問題日益突出。

同樣,公共建筑建設規模和能耗總量也逐年上升。城鎮公共建筑總面積,2005年達到57億平方米,其中,大型公共建筑6.6億平方米,一般公共建筑50億平方米。公共建筑能耗占建筑總能耗的比例已近20%。其中,一般公共建筑總耗電量從1995年的全國平均24kW·h/(m2·a)升高到2005年的28kW·h/(m2·a),大型公共建筑則從平均148提高到168kW·h/(m2·a),單位面積年耗電量大型公共建筑是一般公共建筑的6倍左右。隨著建筑服務水平要求的提高,建筑能耗也逐年增長,2007年和2008年建筑能耗約占當年社會總能耗的23%,建筑電力消耗為社會總電耗的22%[21~22]。2015年,中國已有建筑面積約為580億平方米,施工面積124.3億平方米,竣工面積42.08億平方米。預計2020年,竣工面積將達到58億平方米。

根據《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2015年)》,從2001-2013年,我國城鎮化高速發展,城鎮化率從37.7%增長到53.7%,城鄉建筑面積大幅增加。從面積看,2013年農村住宅建筑面積為238億平方米,占全國建筑總面積的44%;城鎮建筑中,住宅面積為208億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積為99億平方米。從用能總量來看,公共建筑、北方采暖、城鎮住宅和農村住宅這四類用能各占建筑能耗的1/4左右。2013年,北方城鎮供暖能耗為1.81億tce,占建筑能耗的24.0%;城鎮住宅(不含北方供暖)為1.85億tce,占建筑總商品能耗的24.5%,其中電力消耗5302億kW·h;公共建筑(不含北方供暖))為2.04億tce,占建筑能耗的26.9%,其中電力消耗5427億kW·h;農村住宅的商品能耗為1.79億tce,占建筑總能耗的23.6%,其中電力消耗1614億kW·h,此外,農村生物質能的消耗約折合1.06億tce。

中國建筑節能技術政策演變史詳見附錄表A-2。從國家對建筑節能管理的角度分析,中國建筑節能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23]

(1)1986年之前為理論探索階段,主要是在理論方面進行了一些研究,了解、借鑒國際上建筑節能的情況和經驗,對我國建筑節能做初步探索,1986年出臺了《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提出建筑節能率目標是30%。

(2)1986-2000年為第二階段,試點示范與推廣階段。建設部加強了對建筑節能的領導,并從1994年開始有組織地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技術標準與規范,制定了建筑節能政策并組織實施。如《建筑節能九五計劃和2010年規劃》,修訂節能50%的新標準等。

(3)2000-2005年是第三個階段,一個承上啟下的轉型階段,形成建筑節能標準體系。這一時期,地方建筑節能工作廣泛開展,建筑節能趨向深化,地方性的節能目標、節能規劃紛紛出臺,28個省市制定了“十一五”建筑節能專項規劃;各地建設項目在設計階段執行設計標準的比例提高到57.7%,部分省市提前實施了65%的設計標準。2005年修訂的《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定》,是在總結以往經驗和教訓,針對建筑節能工作面臨的新情況進行的,對全面指導建筑節能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4)2005-2014年是節能建筑全面開展階段,其重要標志是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成為建筑節能上位法,以及《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公共機構節能條例》的實施,節能設計執行率為99%,施工執行率為95.4%,逐漸向綠色建筑方向深化,大量法規頒布。2014年11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提出了“節約優先、立足國內、綠色低碳、創新驅動”四大戰略,并再次強調了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合理控制能源消費,以較少的能源消費支撐經濟社會較快發展。

(5)2015年以來,進入建筑能效全面提升階段,建筑節能向綠色建筑發展階段,即龍惟定教授提出的建筑節能2.0時代。節能政策由措施控制轉為總量控制,制定并頒布《民用建筑能耗標準》(GB/T 51161-2016),除對建筑的用能進行限額管理外,還對城市規模總量進行管理。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可根據社會能耗總量控制目標和建筑的規模總量進行管理,進行建筑用能頂層設計,制定相應的專項規劃。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全面推廣建筑節能技術、實施城市節能工程,推進節能城市建設。2030年的目標是新建建筑在滿足國家健康衛生和環境標準的前提下供暖空調能耗強度低于15kW·h/(m2·a)[按未來的熱電轉換效率計算,折合標準煤約為4.5kg/(m2·a)]。

中國建筑發展歷程及能耗現狀研究表明,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對居住環境質量水平要求的提升,建筑能耗規模還將持續增加,必將給能源供應安全帶來極大壓力。建筑耗能占總耗能比例大、高耗能建筑比例高、節能狀況落后,這些都表明推動建筑節能事業健康的緊迫性[24]

3)國內外建筑節能發展比較

對比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建筑能耗水平,我國城市的單位面積建筑能耗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與美國20世紀50年代及日本20世紀60年代末的水平非常接近,與現在的美國、日本相比則只是40%~60%[25]。根據發達國家走過的歷程,我國建筑節能如果不能解決人口快速增長帶來的資源、能源消費急速增加的問題,15~20年后很可能就會達到他們的能耗水平。但是,中國人口總量太大,國土面積和資源量有限,并且不可能像美國、日本那樣大規模借助于國外的自然資源,無論從能源供應,能源的運輸還是能源轉換后的碳排放,都不可能承擔這樣大的能源消耗量。從人均資源、能源和綜合資源稟賦來看,中國的建筑氣候條件、能源資源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不同,決定了中國不能照搬發達國家建筑節能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需要研究、開發適合中國國情的建筑節能技術體系和管理制度,使建筑能耗規模和能源服務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保持建筑能耗總量的適度增長。面對建筑節能領域這一系列問題,中國學術界、工程界需要開展深入分析、研究與實踐,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建筑節能發展之路[26]

2.國內外建筑節能理念的形成與內涵

理念是一個哲學性的概念,是人類主體對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或主觀意識。正確的理念是形成科學觀的基礎,科學觀是對理念的提煉和歸納,通過認識論主要解決“是什么”的問題,通過方法論主要解決“怎么辦”的問題。

1)建筑節能理念的內涵

建筑節能理念泛指人們對建筑節能的看法、觀念、思想,是一種抽象的觀念形態,是人們在建筑節能實踐中長期理性思考及實踐積淀所形成的比較成熟的觀點和信念,是通過交流、傳播成為一定社會群體普遍認同的觀念、思想。建筑節能理念來源于社會實踐活動,是建筑社會節能思想的組成部分,通過系統歸納、總結和提煉形成建筑節能理論,并通過建筑節能工程技術方案的實施表現出來。將人類社會已有的科學理念和建筑節能領域的社會實踐相結合形成建筑節能的科學理念,提煉出建筑節能的科學觀和工程理念。如何理解建筑節能理念的內涵,將不僅影響人們對于建筑節能的態度,更直接關系到在推動建筑節能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將建立什么樣的建筑節能科學觀和如何應用于建筑節能實踐,并最終影響建筑節能產業的發展進程。

2)建筑節能理念的演變[27~32]

古代西方建筑思想主要體現在古羅馬的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主張一切建筑物都應考慮“實用、堅固、美觀”,包含了有利于綠色建筑發展的思想,如其所提出的“自然的適合”,即建筑適應地域自然環境的思想。

從城市環境和綠色建筑觀念演變過程來看,1933年《雅典憲章》提出“人-建筑-城市-社會”關系,強調的是人本主義,到《馬丘比丘憲章》從“人-建筑-城市-自然”關系開始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通過《斯德哥爾摩宣言》,提出了人與人工環境、自然環境保持協調的原則;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公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向全世界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接受和認可。該報告對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它包括兩個重要的理念:尤其是世界上貧困人民的基本需要,應將此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技術狀況和社會組織對環境滿足眼前和將來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提出了《21世紀議程》,國際社會廣泛接受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并明確提出“綠色建筑”的概念;1999年《北京憲章》提出“人-建筑-環境”關系,強調的是人與社會和自然和諧發展,體現明確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觀。

各種建筑理念的關系如圖1.1所示。從建筑本身發展的思想觀念、物質形態和文化制度等不同層面實現傳統建筑向生態化發展的歷程中,關于建筑的不同稱謂,如綠色建筑、生態建筑和可持續建筑都與建筑節能有密切聯系,折射出對建筑節能實踐的差異,但都體現出相似的建筑節能思想。生態型建筑在日本被稱為環境共生建筑,以低環境影響、高自然調和、宜人與健康為三個層次發展目標;可持續建筑,更注重解決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物種多樣性、資源回收利用、再生能源及節能等生態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其外延比綠色建筑更廣泛;綠色建筑則包含建筑節能在內的“四節一環保”,追求能源效率提高與節能、資源與材料的妥善利用、室內環境品質及符合環境承載力等實踐原則。生態建筑是基于生態學原則出發,強調建筑用能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適應關系,也包含了建筑節能。建筑節能理念的形成是從應對能源危機開始,經歷了忽視建筑室內品質換取能源節約的慘痛歷史教訓,到協調建筑節能與建筑室內環境營造的雙重使命,并擔負其應對環境危機實現CO2減排的責任,再到現在各國都積極推行的綠色建筑、生態建筑、可持續建筑等,但建筑節能仍然是其核心和關鍵。

圖1.1 各類建筑理念之間的關系[33]

從宏觀上看,建筑節能理念受社會節能理念的影響,經歷了從國家能源安全理念推動、國家環保理念推動到回歸能源價值理念推動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31]。我國傳統的建筑方針是“適用、經濟、在可能的條件下注意美觀”。張欽楠[32]提出:“建筑設計的任務是全面貫徹適用、安全、經濟、美觀的方針。高質量、高效率地設計出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建筑和建筑環境,不斷提高工程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為人民造福。”其中,四個因素即“適用、安全、經濟、美觀”,三個屬性即“時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三個效益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全面地概括了建筑實踐活動的幾乎所有因素。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布的《綠色建筑技術導則》《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也提出了節約、健康、適用、高效、人與自然和諧等綠色建筑理念。新時期的建筑方針是適用、經濟、綠色、美觀。2015年年底,中國召開了37年以來的第一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對舊的建筑方針進行了修訂,提出了新時期的建筑方針,增加了“綠色”,去掉了“在可能的條件下”。其中,“適用”是前提,“經濟”是必須把握的,“綠色”是時代的特征和未來發展的要求。黨中央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其中,“綠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

從建筑能源消耗來看,建筑節能最初被稱為Energy saving in buildings,指建筑節約用能,通過減少建筑能源的消耗,來應對由石油危機引發的能源危機。隨后,建筑節能改稱為Energy conservation in buildings,就是通過采取提高建筑物密封性能、減少建筑物通風量等手段來降低建筑能耗,減少能量散失。由于病態建筑綜合征或建筑相關疾病的爆發,人們才開始反思建筑節能與建筑室內環境質量的關系,認識到建筑節能不能以犧牲室內空氣品質為代價。后來,建筑節能又普遍稱為Energy efficiency in buildings,旨在從積極意義上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即建筑能效,是指建筑物在實現功能、符合安全和健康標準、適應氣候、滿足需求的前提下減少實際消耗的能源量,包括建筑供暖、供冷、供熱水、通風和照明所消耗的一次能源量。提升建筑能效,就是要強調建筑用能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最終要看節能的績效。這是發達國家在社會發展達到穩定時期、居住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建筑節能主要面對既有建筑的運行用能,通過提高建筑設備用能效率來實現建筑運行節能的階段。

3)我國建筑節能理念發展

建筑節能理念是綠色建筑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建筑節能實踐過程中的一些基本問題,要凝練成為系統的并符合中國國情的建筑節能理論,還需要一個過程。近幾年來,國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針對建筑節能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開展了大量的研究與實踐,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或理論方法集中體現在一些具體成果上。

龍惟定[34]從管理的角度研究建筑節能,倡導“能源管理是一種服務”和“節能的目標不是限制用能,而是提高能源轉換和利用效率”等建筑節能管理的理念。

江億等[35]以住宅節能性不僅影響居住者使用過程中的能源消耗的經濟成本,還影響到居住者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為認識基礎,體現了“住宅節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的理念;并以住宅能耗為住宅節能性能的重要指標,從技術角度出發,總結了國外住宅節能設計理念和技術方法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踐過程中積累的成熟技術與方法,形成了住宅節能技術體系,體現了“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的集成支撐住宅節能設計”的“住宅系統節能”技術理念。2009年《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2009)》從建筑節能評價理論的角度分析比較了四種建筑節能評價方法,試圖回答用什么評價標準來評估一個建筑是否節能這一基本問題,并認為只有從實際能耗數據出發,樹立“建筑節能必須以能耗數據為導向”的工程理念,才能實現中國特色的建筑節能。

薛志峰[36~37]以公共建筑為對象,立足我國不同類型建筑的用能特點和建筑全生命周期過程,在規劃、設計、運行等各個階段通過技術集成化解決手段來降低建筑能源需求、優化供能系統設計、開發新型能源系統方式和提高運行效率,提出了節能診斷OTI方法,體現了“建筑節能項目全過程管理”理念、新建公共建筑采用“先進的節能技術與配套的管理措施、新經濟手段相融合”的節能建造理念和既有建筑改造中“無成本/低成本節能措施”實現建筑管理節能的理念。

當代建筑節能理論與政策論叢[38~41]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了建筑節能的經濟基礎,將建筑節能放在中國節能大市場環境中進行研究,通過構建適用于建筑節能的“經濟激勵政策體系”,體現了“建筑節能活動是一項經濟活動,應該服從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基礎。

龍恩深[42]將從微觀到宏觀的基因分析方法引入建筑能耗的研究,剖析建筑能耗的成因,提出了具有全局觀的建筑能耗基因概念,構建了建筑能耗基因理論體系。該研究成果體現了“將哲學思想融入并指導建筑節能理論研究與實踐過程”的理念和具體操作方法。

郝斌[43]基于循環經濟原理和清潔生產機制,從建筑節能與清潔發展機制有機結合的角度出發,列舉并分析了部分具有建筑節能減排特征的CDM和類似的PCDM項目,重點對建筑領域開展PCDM項目進行了初步的構想和實踐,指明在建筑領域應用清潔發展機制的有效途徑,體現了“建筑節能產業利用清潔發展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節能理念。

涂逢祥[44]認為中國開展建筑節能的基本目標就是:在有限的資源能源條件下努力改善中國人民的生活環境,增進人民健康,促進社會和諧,引導中國建筑節能事業取得健康的跨越式發展,創新中國建筑節能理論思維,加快構建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建筑體系,創新生活方式,把建筑節能產業建成一個現代化的戰略產業,產生一批杰出的建筑節能學術大師和技術巨匠,開辟中國特色的建筑節能發展道路。這一認識體現了建筑節能“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了建筑節能要符合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國情的地域特征,也反映了建筑節能的發展需要有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完善的建筑體系為保障和依托健康的建筑節能產業發展的理念。

對于正在處于城市化進程中,正在步入現代化,同時又面臨能源與環境的嚴重制約的中國,“應該怎樣建設我們的城市,應該按照哪個途徑營造室內環境?”這也屬于建筑節能理念的問題[45]。為解決建筑密閉帶來的健康問題,在舒適與節能的關系問題上,有兩種不同的思路:一種思路是從機械論“人定勝天”出發,增加連續運行的機械通風系統來保證足夠的室內外換氣量,但運行能耗進一步增加;另一種思路則是全面反思這種營造室內環境的方法,回歸到“天人合一”,通過各種方法加強自然通風,在環境控制的理念上回歸到傳統建筑,以自然調節為主,機械系統為輔。

江億等[46]提出“改善型”室內環境營造理念,即居住者能與自然界有效溝通,并對局部環境具有一定調控能力。他認為舒適、健康的室內環境應該是按氣候適應性原理進行設計,既能營造舒適健康的居住和生活環境,又不增加能源消耗,與建筑節能的目標是一致的。

付祥釗等[46]從社會學角度探索了住宅空調舒適與節能的關系,認為舒適與節能是有矛盾的,但也是可以協調一致的,認為通過發展多種形式的高性能空調技術,尤其是以可再生能源為支撐的綠色空調技術是突破“舒適”與“節能”矛盾的可行之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乐县| 嘉善县| 蒙城县| 镇巴县| 兰考县| 镇沅| 繁峙县| 南和县| 抚松县| 永胜县| 荔波县| 贡觉县| 丹巴县| 沂源县| 西华县| 江西省| 龙口市| 密山市| 原平市| 太康县| 大宁县| 安龙县| 徐水县| 涟源市| 武川县| 辉县市| 镶黄旗| 亳州市| 渝中区| 藁城市| 银川市| 交城县| 南华县| 德令哈市| 延吉市| 吴川市| 施秉县| 长寿区| 化德县| 遵义市| 广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