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空白
- 陳曉萍
- 1243字
- 2020-09-27 15:57:23
人生沒有空白(代序)
人生短暫,沒有時間可以用來浪費在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上。
在人的一生中,我們做過的每一件事,遇到的每一個人,去過的每一個地方,讀過的每一本書,看過的每一部電影,聽過的每一首歌,見過的每一處風景,寫過的每一行文字,都會在我們的身心留下痕跡,成為塑造我們精神氣質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經歷過的每一分鐘都不是虛無的,人生沒有空白之處。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似乎是毫無選擇地被拋進某段歷史、某個事件之中。首先,我們的出生總是極為偶然的,既不能選擇時間、地點,也無法選擇父親、母親。其次,在幼年時期,我們很難選擇生活的環境,抑或接受教育的場所和程度。再長大一些,我們發現要完全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工作甚至配偶好像也不大容易。我們好像始終是被某些神秘的因素裹挾著向前行走;到最后,連自己會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離開人世也常常無法確定。
那么,我究竟是誰呢?我來到這個世界又有什么意義?
關于這兩個問題,我大概從十歲起就開始思考了(難怪我的中學老師一直說我少年老成)。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有一陣迷上紙牌算命,不僅給其他小朋友算,也給自己算,不亦樂乎。結果發現接連有兩次算出來,我的命里都寫著“未來會成為一個高尚的人”。而其他小朋友的命運都與壽命長短、富有程度關聯更大。這個抽象的“高尚的人”的描述讓我困惑了相當一段時間,之后就忘卻了。
多年后我開始學習心理學專業,大量閱讀弗洛伊德和榮格的心理分析著作,并開始對自己的思想、情緒、行為和夢境加以深入的剖析,用第三只眼睛觀察自己的一言一行,寫下累累日記。慢慢地看清楚自己,知道自己大概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喜歡什么,憎惡什么;擅長什么,畏懼什么;相信什么,不信什么。與此同時,突然發現自己對他人的理解也變得十分容易,而且很快可以感覺到自己與某個人的氣味(氣場)是否相投。這種神奇的知覺在我開始冥想之后愈發明顯,而且透過別人反觀自己也使自己對自身的了解更為透徹:我距離一個高尚的人還相當遙遠。
可是關于人生的意義這個問題長期以來都只有含糊的答案。如果說生命偶然,那么死亡卻是必然。既然如此,意義本身也許就是一個偽命題。意義存在于每個人的生命之中,也存在于每個人的生命之外。
從可以把握的生命部分來說,其實就是外在環境再強大,個體也總有做選擇的空間。如果我們選擇去做自己喜歡并且擅長的事情,那么這個過程和結果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及愉悅就會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同樣,如果我們選擇與我們喜歡的、氣味相投的人溝通和交往,那么我們很快就會找到深刻的友誼和愛情,體驗到人生的樂趣和幸福。遵從了這兩個“如果”,我們做的每一件事(工作、讀書、旅行),認識的每一個人(新知、故交),就都會給我們的生命帶來巨大的能量。人生因此沒有空白。
而個人生命之外的意義,既然要發生在我們離開人世之后,就留給后人去判斷吧!
以“沒有空白”命名本書,除了其直接的含義之外,還可以考慮這四個字的其他組合,在某種意義上,它們都點到了本書收集的文章所蘊含的多層意義。
是為序。
陳曉萍
2017年3月于美國西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