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村信用社研究(1951-2010)
- 陳儉
- 5字
- 2020-09-27 15:54:02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選題的背景、目的及意義
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中國農村經濟獲得飛速發展。然而,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在當前中國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中,有被國家承認并得到國家支持的正式金融機構,如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和分布在廣大農村地區的郵政儲蓄機構;還有廣泛存在的、沒有獲得國家承認和支持的非正式金融組織,如各種合會、當鋪和民間借貸機構等。在正式金融制度安排中,農業銀行是商業性金融機構,農業發展銀行是政策性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是合作性金融機構,它們各自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為了規避金融風險,中國農業銀行等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撤銷了大量分布在縣以下農村地區的分支機構,使正式金融機構網點在農村地區大量減少;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僅囿于農產品收購和加工,不對農戶貸款,資金封閉運行;而在農村地區的郵政儲蓄機構只辦理存款,不向農戶辦理貸款業務(自2008年年初起郵政儲蓄機構開始在全國推廣小額貸款)。這樣,農村信用社開始成為支持農村金融的“主力軍”。據統計,我國農村信用社提供了全國近80%的農戶貸款,承擔了近80%的金融機構空白鄉鎮的覆蓋重任,[1]農村信用社在支持“三農”發展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新中國農村信用社建立以來,經歷了一個艱難曲折的發展道路。在農村信用社成立初期,按照合作金融組織原則建立,為農民生產和生活提供大量貸款,解決農民的生產、生活困難,結束了高利貸統治農村的歷史,被農民親切地稱為自己的“小銀行”。但是,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變化,農村信用社的管理體制罹受數次“折騰”,逐步喪失了合作制性質,演變成為國家銀行在農村的基層機構,其本來的優勢和活力受到削弱。改革開放以來,農戶成為市場的主體,生產積極性很高,因此農戶對資金的需求很普遍、很強烈。但是,由于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相去甚遠,正規金融資金供給嚴重不足,農村信用社資金實力有限及其商業性傾向,致使農村資金匱乏,“三農”問題更加突出,并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廣大農民的貸款需求在不能從國家正式金融機構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只有求助于民間借貸甚至高利貸。
為解決農村資金供給不足,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中國政府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在對農村信用社進行改革。特別是1996年以來,按照合作制來規范農村信用社,試圖讓農村信用社承擔農村金融的“主力軍”的重任,發揮解決農村資金匱乏的主渠道作用,以支持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由于改革沒能解決農村信用社的產權問題,其法人治理機構還很不完善,資產質量較差,農村信用社經營困難,又片面追求盈利目標,以維持其正常的運轉,這勢必要忽視廣大農民的利益。農村信用社未能實現農民互助融資的目標,致使農村信用社恢復合作制的改革在實踐中一直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改革形式主義嚴重,絕大部分農戶沒有機會獲得貸款。2003年,農村信用社開始了多元模式的改革。各地根據經濟發展情況和農村信用社自身的狀況選擇不同的模式,但是,由于沒有建立完善的產權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農村信用社改革流于形式。2011年8月,銀監會要求必須按照股份制原則重建農村信用社的產權制度,即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由多元模式向一元模式——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轉變,這意味著農村信用社合作制的徹底終結。
這些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原因是什么?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將何去何從?對這些問題的研究,不得不考察農村信用社發展演變的歷史。今天是昨天的繼續和發展,任何現實問題我們都理應從其歷史發展脈絡中尋求合理的解釋。因此對農村信用社發展演變的歷史進行研究和分析,揭示其歷史演變的動因,總結其成敗的經驗和教訓,對農村信用社的改革與發展以及推動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同時,研究農村信用社發展演變史還有一定的理論意義。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屬于農村金融史的范疇,而相對于整個金融史來說,對中國農村金融史的研究特別是對當代農村金融史的研究還是相當薄弱的;而在農村金融史領域中,相對于農業銀行來說,對農村信用社歷史的研究是最為薄弱的。因此,通過對農村信用社發展演變的歷史進行考察并進行專題研究,有極強的學術理論價值。
[1] 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2011年11月22日在“紀念新中國農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