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總論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文化的沉淀,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寶庫。研究外來的文學,既是語言的闡釋,也是文化的交流和思想的對話。在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化、中外文明相互交融這一世界發展總格局的進程中,外國文學研究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外國文學研究是我國學術和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中國在深層次上了解世界,吸納世界文明的精華。新中國成立后,受到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走過了一條曲折坎坷的道路,但同時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新中國60年外國文學研究既豐富多彩又錯綜復雜,伴隨著對研究目的、地位、作用、性質、方法等諸多方面的探索與論爭,在中國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積累了很多經驗,也留下不少教訓。系統梳理與考察新中國60年來外國文學研究的發展歷程,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中肯而深入的分析,一方面可對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界60年所做的工作做一個整體觀照,進行經驗總結;另一方面可通過反思,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為外國文學研究的發展指出方向,進而為我國的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提供重要參考。基于以上思考,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中國60年外國文學研究”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采用辯證方法,自2010年1月立項至2013年底的四年中實事求是地展開全面工作。[1]本項目設以下八個子課題:(1)外國文學作品研究之考察與分析(下分“詩歌與戲劇研究”和“小說研究”);(2)外國文學流派研究之考察與分析;(3)外國文學史研究之考察與分析;(4)外國文論研究之考察與分析;(5)外國文學翻譯之考察與分析;(6)外國文學研究分類考察口述史;(7)外國文學研究數據庫;(8)外國文學研究戰略發展報告。本書共六卷七冊,加上數據庫與戰略發展報告,構成了本項目的最終研究成果。

本項目首次將外國文學研究分成不同種類,每一種類又分專題或范疇,以新的方式探討新中國成立后60年外國文學研究的思路、特征、方法、趨勢和進程,對重要問題做出深度分析,從新的角度揭示外國文學研究的得失和演化規律,對未來的外國文學研究進行前瞻性思考,以求推進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學術史建構。

國內現有的相關研究成果大致分成以下三類。其一為發展報告類,如《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 1978—2008文學卷》《新中國社會科學五十年》等。這些成果提供了不少重要信息和資料,但關于外國文學研究的部分篇幅有限,留下了進一步研究的空間。四川外國語大學組織編寫出版了2006—2009年度的《外國語言文學及相關學科發展報告》(王魯南主編),其主要目的是收集信息、提供資料。其二為年鑒類和學術影響力報告類,如《北京社會科學年鑒》(2000— )、《中國學術年鑒》(人文社科版,2005—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2000—2004》等。其重點在于介紹影響力較大的代表性成果或獲獎成果,其中有關外國文學的部分篇幅不多,僅涵蓋少量突出成果,且一般是從新世紀開始編寫出版的。其三為學術史類,如龔翰熊的20世紀中國人文學科學術研究史叢書文學專輯《西方文學研究》(2005)、王向遠的《東方各國文學在中國——譯介與研究史述論》(2001)、陳眾議主編的《當代中國外國文學研究(1949-2009)》(2011)等,這些史論性著作資料豐富,有很好的歷史維度,但均按傳統的國別和語種對外國文學研究進行考察,沒有對其進行區分種類的專題探討。近年來還出版了一些頗有價值的外國作家或作品的批評史研究專著,不過考察的主要是國外的研究成果。

新中國60年的外國文學研究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界可大致分成前30年和后30年兩個大的時間段。前30年又可分為前17年[2]和“文化大革命”兩個時期;后30年也可進一步細分為改革開放初期,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以及新世紀以來等三個時期[3]。這些不同時期外國文學研究的指導思想、范圍、模式、角度、焦點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與社會變遷也產生了不同形式和特點的互動。

本套書前五卷的撰寫者以分類研究為經,歷史分期研究為緯,在經緯交織中對五個不同種類的外國文學研究展開系統深入的專題考察,探討特定社會語境下相關論題的內容、方法、特征、熱點和爭議。縱向研究提供了每一類別(以及各類別中每一專題的研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表現和發展脈絡;橫向研究則展示了同一時期各個類別(以及其中不同專題的研究)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第六卷為外國文學研究口述史,受訪學者是上述五個分類范圍某一領域或多個領域的代表性資深專家。這一卷實錄的生動的歷史信息可與前面五卷的各類專項探討互為補充、交叉印證。如果讀者在前面五卷專著中讀到了對某位學者某方面研究的探討,想進一步了解該學者和其研究,就可以閱讀第六卷中對該學者的訪談。

這樣的分類探討不僅有助于揭示每一個類別外國文學研究的范圍、熱點、特點、方法和得失,而且可以從新的角度達到對60年發展脈絡和演化規律的整體把握和深刻認識,推進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學術史建構。本套書在撰寫過程中,有七十余篇階段性成果公開發表,其中五十余篇發表在《外國文學評論》《國外文學》《外國文學》《外國文學研究》《當代外國文學》《中國比較文學》《中國翻譯》等CSSCI檢索的核心期刊以及國際權威期刊Milton Quarterly上,也有論文被《新華文摘》和《人大復印資料》轉載;《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和《浙江大學學報》(哲社版,先后推出三期)等開辟專欄,集中刊登本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這從一個側面體現出本套書分類考察的研究價值、研究意義和研究深度。

新中國60年外國文學研究涉及面很廣,盡管采取了分類探討的方法來限定各卷考察的范圍,但考察對象依然非常繁雜,如何加以合理選擇是保證研究成功的一個重要前提。第一卷作品研究子課題組在廣泛收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重點考慮國內的關注度、影響力、代表性、研究嬗變等多種因素,在征求專家意見的前提下最終選擇了27位外國詩人和戲劇家的作品和42位外國小說家的作品分別作為第一卷上冊和下冊的專題考察對象。[4]第二卷是我國第一部專門探討外國文學流派研究的專著。為了突出重點,該卷以世紀為中軸組篇,每部分均以“總況”開始,概述相關范疇流派研究的全貌,然后對重要流派進行較為細致深入的專題考察,著重剖析涉及熱門話題的代表性論文和著作。鑒于文學流派與特定時代的哲學、政治、文化、社會思想等有著密切關聯,因而該卷的探討在某種程度上也具有思想史研究的意義,可以幫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新中國外國文學流派乃至整個外國文學研究的思想語境。第三卷是我國第一部專門探討外國文學史研究的專著,有利于更好地看到文學史研究的特點和發展規律。該卷在對外國文學史著作全面梳理研討的基礎上,對外國文學史的重要學者和優秀成果進行專題探討,深入分析各個時期的寫作特點和一些重要問題。第四卷“外國文論研究”在總結歷史經驗、提供翔實材料的基礎上,側重新中國各歷史時期文論研究重點關注的問題,對一些重要的理論、理論家和理論流派的研究加以專題考察和深度剖析,并以此來把握外國文論研究在我國的整體狀況。這種以問題統帥全局的篇章結構,試圖為新中國60年的研究成果整理出一個整體思想框架,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各種理論流派和理論家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發展傳承。第五卷“外國文學譯介研究”借鑒譯介學的視角,著力考察新中國政治、文化、學術語境中外國文學的翻譯選擇、翻譯策略、翻譯特點和讀者接受,揭示外國文學翻譯的發展脈絡和發展規律。該卷將宏觀把握與微觀剖析相結合,在考察十余個語種翻譯狀況的基礎上,在我國率先對外國文學史、外國文論、外國通俗文學的譯介和文學翻譯期刊的獨特作用等進行專題探討,并對經典作品的復譯、通俗文學的翻譯等熱點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本套書開拓性地將文獻考察與實地調研相結合。第六卷是我國第一部外國文學研究口述史,觀念上和方法上具有創新性。該卷旨在通過直接訪談的形式來搶救和保留記憶,透過個體經驗和視角探尋新中國學者走過的道路,進而多層面反映外國文學學科的發展歷程及其與社會變遷互動的狀況。這一卷實錄的個體治學經驗、對過往研究的反思和未來發展的建議是對前面五卷學術研究專著生動而有益的補充。為了更全面地反映新中國外國文學研究的面貌,還采訪了主要從事教學、出版和比較文學研究的學者。

應邀參與各卷撰寫的都是各相關領域學有所長的專家,不僅有學識淵博的資深學者,也有學術造詣精湛的中青年才俊,均具有相當好的國際視野。全體撰稿者嚴謹踏實的學風、精益求精的精神和通力協作的態度是本套書順利完稿的保證。

總體而言,本套書具有以下特點:

一、重問題意識和分析深度 對外國文學研究進行分類專題考察,主要目的之一是力求擺脫以往的學術史研究偏重資料收集、缺乏分析深度的局限,做到不僅資料豐富,而且有較為深入的分析判斷,以幫助提高學術史研究的水平。本套書注重問題意識,力求在對相關專題進行全面考察的基礎上,以點帶面,提煉重大問題,分析外國文學研究的局部和整體得失,做出中肯的判斷和深入的反思,為今后的研究提供鑒照和參考。

二、重社會歷史語境 密切關注國內及國外社會歷史語境和外國文學研究的互動,挖掘影響不同種類外國文學研究的政治、社會、文化、學術、經濟、國際關系等原因,揭示出影響新中國外國文學研究的深層因素,同時也關注外國文學研究對中國文學、文化和社會等方面所產生的影響。在作品研究卷的上、下兩冊中,每一個專題都按歷史階段分節,以便在共時軸上很好地展示不同作品的研究在同樣社會環境制約下形成的共性,以及在歷時軸上顯示不同作品的研究隨大環境變化而變化的類似特點,從而凸現文學研究與社會變遷的互動。與此同時,由于研究對象、研究者、研究方法、所涉及的社會環境因素等存在著差異,新中國對不同作品的研究也具有不同之處,這也是評析的一個重點。

三、重與國外研究的平行比較 引入國外相關研究作為參照,在更廣闊的學術視野下探討國內學者對相關問題的研究所處的層次,通過比較對照突顯國內研究的特點、長處和不足之處。這樣做不僅有利于提高分析的深度,在與國外研究的比較中,還能凸現新中國的學術研究與社會文化語境的密切關聯。在外國受重視的作者,在我國的社會文化語境中有可能被忽視,反之亦然。文學研究方法也是如此。與國外研究相比較,還有利于揭示新中國的研究與對象國的研究在各自社會文化語境中的不同發展進程。

四、重跨學科研究 具有較強的跨學科性質,注重考察外國文學研究與哲學、語言學、比較文學、歷史學、心理學、社會學、宗教學等學科的關聯。

五、重前瞻與未來發展 在對新中國成立前的研究進行回顧并全面系統探討新中國60年研究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找出和反思目前存在的問題,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提出對策,對未來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提出建議。這對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發展和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均有重要參考價值。

通過對新中國60年的外國文學研究進行分類考察和深度評析,總結經驗與教訓,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前瞻性思考,本套書力求從新的角度解答以下問題:(1)各個種類的外國文學研究在不同時期具有哪些不同特征、哪些得失,呈現出什么樣的發展規律?不同種類的研究之間有什么樣的互動關系?(2)哪些外部和內部因素決定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外國文學學科走過的道路?(3)新中國60年的社會文化發展歷程如何在外國文學學科發展中得到反映?(4)新中國成立以來外國文學研究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之間存在哪些互動關系?(5)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目前存在什么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6)怎樣避免我國外國文學研究對對象國研究話語和方法的盲從?怎樣提高自主意識和創新意識?怎樣更好更快地趕超國際前沿水平?(7)外國文學研究的經驗與教訓如何為未來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依據和參考?外國文學學科如何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的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下面就本套書的編寫做幾點說明:

1. 從國內學科的布局和現狀來講,外國文學研究可以分為東方文學研究和西方文學研究兩大塊。新中國成立后的60年間(其實新中國成立前也是如此),西方強,東方弱,西方文學研究的總量大大超出東方文學研究的總量,因此本套叢書中對西方文學研究的考察所占比例要大得多。

2. 本項目的任務是考察新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因此港澳臺同行的研究成果沒有納入考察范圍。

3. 本項目2010年1月正式立項,有的研究完稿于2010年,考察時間截止到2009年。但有的研究2013年才完稿,因此兼顧到外國文學研究近兩年的新發展,對此我們予以保留。

4. 新中國60年以及此前的相關研究著作和論文數量甚多,而叢書篇幅有限(作品研究卷的篇幅尤其緊張),對考察范圍的研究資料需加以取舍。專著的撰稿者聚焦于新中國60年來出版發表的相關研究專著和期刊論文(新中國成立前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考察對象包括報紙文章)。[5]需要說明的是,除了本套六卷七冊書提供的翔實資料和信息外,本項目的第八個子課題“外國文學研究數據庫”也系統全面地提供了豐富的資料。[6]數據庫采取板塊形式,搜集新中國60年外國文學研究的各方面資料,包括研究成果類信息(含專著和論文)、翻譯成果類信息、研究機構類信息、研究人物類信息、研究刊物類信息、研究項目類信息(國家社科基金等基金的立項情況)和獎項類信息。對新中國60年外國文學研究資料信息感興趣者,還可以登錄本項目數據庫網址進行查詢(http://sfl.net.pku.edu.cn:8081/)。

5. 因篇幅所限,書中的文獻信息只能盡量從簡。在中國期刊網、國家圖書館網站和本項目數據庫中,只要給出作者名、篇目名和發表年度,就可以很方便地查到所引專著和論文的所有信息。本套書中有的引用僅給出作者名、篇名和發表年度。

本研究能夠順利完成,得益于各子課題負責人的認真負責和通力協作,也得益于全體參與者的大力支持和無私奉獻,對此我們感懷于心。本課題在立項和研究過程中曾得到眾多專家學者的指導和幫助,在此深表感謝;特別要感謝陳眾議、吳元邁、盛寧、陸建德、戴煒棟、劉象愚、張中載、張建華、劉建軍、羅國祥、吳岳添、嚴紹璗等先生的幫助。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項目的研究,不僅得到國家社科基金的資助,也得到北京大學主管文科的校領導、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和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極力支持和多方幫助,對此我們十分感激。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對本套叢書的出版立項,尤其感謝張冰主任為本套叢書付出諸多辛勞。

由于這套叢書時間跨度大,涉及面廣,難免考慮欠周,比例失當,掛一漏萬。書中的諸多不足和錯謬之處,懇請各位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1] 同時立項的還有陳建華擔任首席專家的同名項目,該項目分國別考察外國文學研究,本項目則對外國文學研究按種類進行專題考察;兩個項目之間有所不同,一定程度上可以互補。

[2] 就前17年而言,1957年“反右”運動前后以及1962年中共中央批轉《關于當前文學藝術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前后也有所不同。

[3] 我們沒有要求一定要這樣來細分后30年,撰寫專家根據考察對象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不同的細分。

[4] 不少作家既創作小說,也創作詩歌和/或戲劇,但往往一個體裁的創作較為突出,也更多地受到新中國學術界的關注,因此被選作第一卷上冊或者下冊的考察對象。但也有作家不止一個體裁的創作成就突出,也同時受到我國學者的較多關注,因此被同時選為第一卷上冊和下冊的考察對象。

[5] 博士論文往往以專著形式出版,重要部分也往往以期刊論文形式發表。

[6] 本項目的戰略發展報告中也有不少資料信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尔古纳市| 来宾市| 龙山县| 凤翔县| 故城县| 邵阳市| 洛宁县| 合肥市| 海淀区| 名山县| 平乡县| 德阳市| 新平| 丹巴县| 滦平县| 阳山县| 盐池县| 德清县| 宁河县| 饶河县| 澎湖县| 尼木县| 永寿县| 博罗县| 青浦区| 图们市| 河东区| 运城市| 凤凰县| 多伦县| 日喀则市| 岚皋县| 宜黄县| 南岸区| 萝北县| 永城市| 迭部县| 东乌珠穆沁旗| 富平县| 紫云| 保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