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制新聞實證研究:對媒體法制新聞報道的監測與分析
- 姚廣宜
- 6316字
- 2020-09-22 14:14:01
第一節
法制新聞研究文獻綜述
——以四大電子數據庫及實證調查數據為依據
法制新聞是新聞學的一個新的分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中國法制建設的進程,法制新聞報道應普法宣傳之需而發軔并逐漸興盛。一些學者開始專注對法制新聞的研究。本節以近三十年來眾多學者對法制新聞及其相關問題研究的論文、論著為統計和研究對象,以四大電子數據庫及實證調查數據為依據,從法制新聞研究的文獻數量、發展階段、研究角度以及內容特點等方面進行歸納,以期為法制新聞的深入研究提供文獻參考和依據。
一、法制新聞研究論文
本研究選取自1979年至2011年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這四大電子數據庫所刊載的法制新聞研究論文,共計836篇。為了便于分析和比較,我們將收集到的研究論文按不同的發展階段進行數據統計,共分為三個階段(見圖1-1):

圖1-1 1979—2011年從四大論文數據庫檢索的法制新聞相關文獻數據統計(篇)
由圖1-1可見,法制新聞研究文獻數量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總體呈現直線式增長趨勢,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研究文獻數量倍增。其中每個發展階段又有著各自不同的發展特點:
1. 第一階段:1979—1989年,是中國法制新聞研究的積累期。
圖1-1顯示,這一階段法制新聞的研究文獻數量很少,不過27篇。因為這一階段處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法制建設的起步階段,法制新聞主要致力于推進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
這一時期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如何加強法制新聞的宣傳力度,提升法制新聞的地位、服務功能和影響力等方面。例如,王奇的《法制新聞應有自己的地位》一文,提出法制新聞作為新聞事業中一個獨立的門類應引起新聞理論界的重視,要上升為理論,不僅為了豐富我國社會主義新聞學,而且為了使今后的法制宣傳獲得理論的指導。[1]胡冬舫的《法制新聞宣傳價值淺談》一文,提出對法制新聞選材的新聞價值和宣傳價值兩把尺子的價值選擇標準。[2]張奇峰的《努力增強法制新聞的社會服務功能》一文,闡釋了法制新聞如何發揮服務功能,增強群眾法律意識。[3]有耳、任則在《改革法制新聞的有益探索》中,對如何發揮新聞媒介作用,加強法制和社會事件的報道,增加政法領域的透明度,并起到正確的輿論監督作用等問題,進行了認真地討論。[4]
但是,由于法制新聞研究剛剛起步,加之資料有限,研究內容比較淺顯和籠統,缺乏深入的理論探討和有針對性的實務研究成果。正如學者王奇所言,“法制新聞作為新聞事業中一個獨立的門類,至今尚未引起新聞理論界的重視。這不能不說是新聞理論研究中的一個缺陷。我以為,對已經積累起來法制宣傳報道的經驗,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和概括,使之上升為理論,不僅為豐富我國社會主義新聞學,而且為使今后的法制宣傳獲得理論的知道,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法制宣傳報道的質量?!?a href="#new-notef5" id="new-note5">[5]
2. 第二階段:1990—2000年,是中國法制新聞研究的發展期。
這一階段適逢“二五”“三五”普法工作轟轟烈烈地展開,既為法制新聞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為法制新聞的理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平臺。法制新聞研究的論文數量倍增,但是總數也不超過200篇。
這一時期對法制新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論方面,涉及法制新聞概念、特點、報道范圍及價值取向,以及如何提高法制新聞報道的品味和質量等問題。如魏國的《鄧小平法制新聞理論的基本特點》,提出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實事求是是鄧小平法制新聞理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加強監督、隊伍建設和依法行事是鄧小平法制新聞理論的著眼點、基本思想和落腳點;[6]陳應革的《法制新聞的特點與功能》,指出法制新聞必須姓“法”,是對法制事件、法制問題、法制動態的報道,具有普法宣傳等重要功能,是不可或缺的新聞門類;[7]楊朝高在《拓寬法制新聞的報道范圍》一文中認為,法制新聞既要有重要的、具教育意義的刑事案例,也要有典型的民事案例,既要有觸及一般行政法規的案例,也要有反映衛生、工商這些專門法規的案件;[8]楊永敏的《論法制新聞》,從法制新聞的題材、價值取向、時效性和規范化等方面闡釋了法制新聞理論和要求;[9]董石竹《法制新聞的價值取向》一文認為,法制新聞的價值取向應受到媒體的性質和法制原則所制約;[10]楊永敏在《提高法制新聞的品位》中提到,要在法制新聞報道方面有新的突破,提高法制新聞的品位,首先要拓寬法制新聞的報道領域;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的方針;必須遵循嚴格的價值取向。[11]
3. 第三階段:2001—2011年,是中國法制新聞研究的快速發展期。
黨的十五大和第九屆全國人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偉大方略,隨著中國法制建設的推進,法制新聞也進入了發展、興盛、改革與創新的階段。這一時期的研究論文達到614篇,幾乎是前一階段的三倍。
對法制新聞研究角度的逐步細化和研究方法的多樣化是這一階段的最大特點。一些學者采用案例分析和對比的研究方法。如,陳力丹、馬曉澄的《規范地報道法制新聞——從熊振林殺人案報道說起》[12],李潔的《法制新聞的特別之處——以〈南方周末〉邱興華案報道為例》[13],陳堅的《如何確保法制新聞的真實性——以〈江蘇法制報〉案例報道為例》[14];吳星的《法制新聞題材的典型性——以〈法制日報〉為例》[15],盧毅剛的《“論法的精神”請從媒介輿論始——以〈南方周末〉法治報道為例》[16],這些研究成果或以案例來研究法制新聞的特點或以某一媒體為研究對象,探討法制新聞的價值特點。而對比性的研究論文,還有張豐蘩、郭小燕的《法制新聞報道在定位不同的媒體上的媒介表現的差異》[17],劉大鵬、上官圣的《社會新聞與法制新聞》[18]等。
大量專題性研究成果的逐步增多,也是這一時期的法制新聞研究的特點。如研究法制新聞與司法獨立的關系的有:羅坤瑾的《媒體監督與司法獨立——淺析當前我國法制新聞報道中的問題》[19],喬大鵬的《略論法制新聞報道與司法獨立》[20],慕明春的《司法獨立語境中的法制新聞》[21];將法制新聞置于現代經濟社會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研究的有:葉茜的《論市場經濟條件下法制新聞報道的策劃》[22],黃璜的《消費主義對中國法制新聞的影響》[23];還有一些文章的研究視角已經拓展到法制新聞傳播中的法律等相關的問題,如王平的《論法制新聞傳播中的法律關系》[24],李相民的《法制新聞自身的法律思考》[25]等。
表1-1是對這一階段該數據庫中所刊載于不同期刊的法制新聞研究文獻的統計數據:
表1-1 1979—2011年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法制新聞研究文獻數量統計

通過對表1-1的對比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 法制新聞的研究論文的總體質量較高。核心期刊是我國學術評價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發表在核心期刊的法制新聞研究文獻是學術水平較高的文獻。調查顯示,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文獻占總文獻數近30%。說明我國法制新聞研究論文具有較高水平。
2. 各大高校的??I新聞雜志及傳媒院校校報也積極為法制新聞的研究提供便利。在高校學報中最早刊載法制新聞研究論文的始見于楊永敏1993年在《杭州商學院學報》發表的《論法制新聞》[26]?!吨貞c廣播電視大學學報》作為最早刊登法制新聞研究論文的新聞傳播類專業學報,在2000年第2期發表了周益華的《法制新聞中文學手法的運用》一文,[27]而《西南政法大學學報》刊載的羅小萍撰寫的《法制新聞報道的發展與存在的問題》是政法類院校學報上較早刊登的法制新聞研究論文。[28]還有一些師范教育類高校學報也開始為法制新聞研究論文提供便利,表明法制專業類院校對法制新聞學教育的重視。
二、法制新聞研究著作
法制新聞研究著作經歷了一個從少到多,數量持續增長的過程(見圖1-2)。這些著作大都是對法制新聞的綜合性研究成果,其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法制新聞學的基本理論、法制新聞發展史學、法制新聞實務學三大部分。

圖1-2 1979—2011年法制新聞研究著作數量統計
對法制新聞基本理論的研究是法制新聞學研究的基礎。1992年方可等編寫的《法制新聞概述》是較早的一部法制新聞學專著,研究范圍涉及法制新聞的黨性原則與輿論導向、法制新聞的案例報道、法制新聞的編輯等問題。[29]1995年劉佑生編寫的《法制新聞探索》,為法制新聞理論探索和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與研究思路。[30]進入21世紀,法制新聞理論研究有了新的突破與進展:趙中頡在《法制新聞新論:法制新聞研究》中,對法制新聞工作進行探討,內容分為四部分,包括法制新聞專論、新聞自由論、輿論監督、新聞侵權研究、新聞論壇。[31]肖義舜、何勤華在《法制新聞學》一書中對法制新聞的性質、特點、作用和隊伍建設等諸方面進行了理論闡述[32];劉斌、李矗所著的《法制新聞的理論與實踐》,將法制新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全面考察和總結了我國法制新聞報道的實踐經驗,對法制新聞報道的特征、功能、作用,對法制新聞的采訪、寫作、編輯等實務,以及法制新聞與司法公正的關系、法制新聞侵權訴訟及其對策等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33]
法制新聞發展史學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對法制新聞的發軔、發展、興盛這一歷程的縱向考察,以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形態和特征的橫向比較。這些研究大都分散在一些法制新聞研究的綜合性研究著作中。例如2000年張平宇所著的《法制新聞報道與寫作》一書,在總論和第二章中,從“涉法新聞”的角度對早期、近代、現代中外涉法新聞的發展歷史與現狀進行了簡要的介紹[34];姜淮超主編的《法制新聞專題研究》中,針對“法制新聞的歷史與現狀”,詳細研究了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法制新聞發展脈絡以及當代法制新聞的發展現狀。[35]姚廣宜的《法制新聞采訪教程》一書是法制新聞采訪學教材,該書將中國法制新聞采訪活動的歷史沿革劃分為古代、近代、現代、當代四個階段,分析了每一階段法制新聞發展的過程、特點及原因。[36]這些著作在闡述法制新聞研究歷史的同時,也認真探索總結其法制新聞發展過程中的規律、經驗和教訓,為當前法制新聞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借鑒。
法制新聞實務學的研究集中于對法制新聞采訪、寫作、編輯、評論等內容。具有代表性的專著有:張平宇所著的《法制新聞報道與寫作》一書,針對法制消息、法制通訊、法制新聞特寫、法制人物通訊、法制新聞專訪等、法制新聞報道的寫作,對各類法制報道的特點、規律和具體操作進行較全面的闡述[37]王強華主編的《法制報刊采編實務》收錄了近年來法制新聞探索的近百篇理論文章和心得體會[38];劉斌在所著的《法制新聞采訪與寫作》闡述了法制新聞的采訪方法與寫作技巧[39];姚廣宜在《法制新聞采訪教程》中深入研究了法制新聞采訪學的概念、特點及規律,從不同媒介的角度(法制報刊、廣播、電視、網絡)、不同的采訪方式的角度進行了闡述。在評論學研究方面,較為突出的是姜淮超所著的《法制新聞評論學》,它主要對法制新聞評論的發展脈絡,法制新聞評論的基本理論,法制新聞評論的選題,法制新聞評論的語言與文風等進行了梳理。[40]
除此之外,研究的內容還涉及一些與法制新聞相關的專題研究,諸如法制新聞與新聞法制,法制新聞報道與司法公正,新聞侵權訴訟及其對策等:如趙中頡主編的《法制新聞與新聞法制》,書中含有“法制新聞理論探討”“新聞輿論監督探索”“新聞法制評析”“新聞業務實際”以及“新聞實證評析”五個專題的論文,對新聞與法制、法制新聞與新聞法制的理論和實務做了探索[41];姜淮超的《法制新聞專題研究》第十一章“法制新聞報道與司法公正”就詳細論述了傳媒與司法的關系,傳媒介入司法的必然性與合法性,傳媒對司法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案件報道中應當澄清的幾個問題,傳媒在報道與監督司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傳媒應當如何報道司法等六個部分[42];曹瑞林在《新聞法制前沿問題探索》一書中,論述了受理新聞侵權訴訟的兩個界限,新聞侵權訴訟管轄問題以及證據使用等內容。[43]此外,還有涉及法律傳播學的著作:如李振宇的《法律傳播學》一書繼承了傳播學理論的精華,把法律信息置于更加廣闊的傳播背景之中,豐富了法律信息傳播的方式和途徑[44];劉徐州的《法律傳播學》以交叉為視角,以傳播學的思維,運用傳播學的方法和手段解決法律后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廣泛地討論了法學與傳播學的關系。[45]
[1] 王奇:《法制新聞應有自己的地位》,載《當代傳播》1987年第5期。
[2] 張奇峰:《努力增強法制新聞的社會服務功能》,載《傳媒觀察》1979年第10期。
[3] 胡冬舫:《法制新聞宣傳價值淺談》,載《法學雜志》1987年第5期。
[4] 有耳、任則:《改革法制新聞的有益探索》,載《新聞記者》1988年第2期。
[5] 王奇:《法制新聞應有自己的地位》,載《當代傳播》1987年第5期。
[6] 魏國:《鄧小平法制新聞理論的基本特點》,載《棗莊師專學報》1999年第4期。
[7] 陳應革:《法制新聞的特點與功能》,載《中國記者》1999年第8期。
[8] 楊朝高:《拓寬法制新聞的報道范圍》,載《傳媒觀察》1996年第12期。
[9] 楊永敏:《論法制新聞》,載《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4期。
[10] 董石竹:《法制新聞的價值取向》,載《青年記者》1996年第4期。
[11] 楊永敏:《提高法制新聞的品位》,載《新聞戰線》2000年第7期。
[12] 陳力丹、馬曉澄:《規范地報道法制新聞——從熊振林殺人案報道說起》,載《新聞記者》2009年5月上。
[13] 李潔:《法制新聞的特別之處——以〈南方周末〉邱興華案報道為例》,載《法制與社會》2009年第5期。
[14] 陳堅:《如何確保法制新聞的真實性——以〈江蘇法制報〉案例報道為例》,載《新聞世界》2011年第6期。
[15] 吳星:《法制新聞題材的典型性——以〈法制日報〉為例》,載《新聞愛好者》2010年第11期。
[16] 盧毅剛:《“論法的精神”請從媒介輿論始——以〈南方周末〉法治報道為例》,載《青年記者》2010年第3期。
[17] 張豐蘩、郭小燕:《法制新聞報道在定位不同的媒體上的媒介表現的差異》,載《科技傳播》2011年第6期。
[18] 劉大鵬、上官圣:《社會新聞與法制新聞》,載《商業文化》2007年第9期。
[19] 羅坤瑾:《媒體監督與司法獨立——淺析當前我國法制新聞報道中的問題》,載《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20] 喬大鵬:《略論法制新聞報道與司法獨立》,載《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6年第1期。
[21] 慕明春:《司法獨立語境中的法制新聞》,載《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22] 葉茜:《論市場經濟條件下法制新聞報道的策劃》,載《周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6期。
[23] 黃璜:《消費主義對中國法制新聞的影響》,載《科技創新導報》2007年第36期。
[24] 王平:《論法制新聞傳播中的法律關系》,載《當代傳播》2009年第5期。
[25] 李相民:《法制新聞自身的法律思考》,載《記者搖籃》2009年第9期。
[26] 楊永敏:《論法制新聞》,載《杭州商學院學報》1993年第2期。
[27] 周益華:《法制新聞中文學手法的運用》,載《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28] 羅小萍:《法制新聞報道的發展與存在的問題》,載《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29] 方可等編:《法制新聞概述》,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30] 劉佑生主編:《法制新聞探索》,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年版。
[31] 趙中頡主編:《法制新聞新論:法制新聞研究(第1卷)》,重慶出版社2001年版。
[32] 肖義舜,何勤華主編:《法制新聞學》,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3] 劉斌、李矗:《法制新聞的理論與實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4] 張平宇:《法制新聞報道與寫作》,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5] 姜淮超主編:《法制新聞專題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6] 姚廣宜:《法制新聞采訪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37] 張平宇:《法制新聞報道與寫作》,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8] 王強華:《法制報刊采編實務》,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9] 劉斌:《法制新聞采訪與寫作》,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40] 姜淮超:《法制新聞評論學》,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1] 趙中頡主編:《法制新聞與新聞法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2] 姜淮超主編:《法制新聞專題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3] 曹瑞林:《新聞法制前沿問題探索》,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年版。
[44] 李振宇:《法律傳播學》,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
[45] 劉徐州:《法律傳播學》,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