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論的邂逅: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的路徑
- 周曉虹
- 1669字
- 2020-09-25 15:41:39
社會學經驗研究傳統的形成與確立[1]
現代社會學作為一門同先前的社會哲學迥然有別的學科,其最為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它所具備的經驗研究的品質。這一品質要求社會學家必須利用第一手的經驗資料論證假設、建構理論,而不能單憑抽象的思辨活動對社會作形而上學的推演。
不過,現代社會學的這一品質的形成,或者說理論社會學和經驗研究的結合并不始于這一學科的初創時期。我們知道,盡管孔德和斯賓塞都提出了用實證手段來研究社會的設想,但他們本人并沒有進行過任何現代意義上的經驗研究,理論社會學與經驗研究的正式“聯姻”是在迪爾凱姆手上開始的,而經驗研究的制度化則更是在社會學從歐洲傳統向美國傳統轉變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
我們這樣說,并不意味著在迪爾凱姆之前沒有經驗研究。恰恰相反,經驗社會研究比起純理論社會學來說,歷史恐怕更早。遠在孔德提出“社會學”這一名詞之前,經驗研究(empirical research)就同“政治算術”“社會物理學”一起,出現在英國和法國(Lecuyer & Oberchall,1968:36—52)。不過,在社會學產生以后的相當一段時間里,社會學的“發展確實是蔑視學術之外的探究的。英國早期的社會調查和德國的統計分析尤遭白眼”(Mitchell,1968:132)。并且,這種現象在上個世紀60年代前都沒有發生明顯的改變。但是,實事求是地說,由社會調查和統計分析構成的經驗社會研究在社會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現代經驗社會學就是從那里發展壯大起來的。正因此,美國社會學家G.米切爾提出,以“發現事實”(fact-finding)為主要特征的經驗研究,同以理論探討為主要特征的思辨研究,共同構成了現代社會學的兩大主要傳統(Mitchell,1968:8)。
經驗研究的產生和發展最初是一個與理論社會學相脫節的獨立過程。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盡管促成理論社會學和經驗研究出現的宏觀原因是相似的——它們都與近代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及社會結構的變化有關,但這兩者的產生還有著自身獨特的微觀原因:從理論社會學的角度說,它的發展可以源于純粹的探究知識的目的、可以源于建立觀念體系的目的,同時也可以源于教育普及的目的。而從經驗研究的角度說,它的發展則直接來源于這樣一些需求:(1) 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制定公共政策,政府部門有必要了解基本的人口和資源信息;(2)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由于快速的社會變遷產生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如城市膨脹、人口高速增長、階級差異加大、下層的貧困化,以及犯罪率持續不輟的上升),解決或對應這些問題需要掌握廣泛和細致的資料;(3) 為了檢驗科學理論、了解社會過程的實質,也對獲取經驗數據的社會研究提出了需要(Oberschall,1972:6)。在這些需要的刺激下,政府的行政機構、各類業務公司、社會福利機構、慈善組織,以及對社會問題予以關注的研究部門和個人都對社會調查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興趣。這樣,到了19世紀初,在后來的學院社會學或理論社會學孕育于孔德和斯賓塞等人的頭腦中時,與了解社會問題、社會狀況有關的各種調查報告、個案描述、統計分析也在政府官員、慈善組織、醫生、教師、企業經營者、社會名流以及獨立從事研究的科學家手中熱騰起來;并逐漸出現了專門化的趨勢:單在英國,從事經驗社會研究的專門人員就從1834—1854年間的2%,上升到1855—1874年間的14%,接著,又在1875—1900年間上升到24%(Oberschall,1972:111)。
不過,上述研究無論在研究項目還是在研究者的組成上,都是分散的、不連貫的、各自為政的,自然也是五花八門的,因為這些研究往往是在學院的大墻外進行的短期的應景之作,缺乏長期的計劃以及專門的組織者,不僅項目之間缺乏統一規劃,前后項目之間也沒有連貫性和積累性。另外,由于上述形成理論社會學和經驗社會研究的原因不同,一直到迪爾凱姆為止,經驗社會研究和理論社會學各行其是的狀況才有所改變。當然,應該指出的是,我們這里說的理論社會學和經驗社會研究的結合仍是相對的,因為兩者之間事實上的分離至今仍然存在。1972年,拉扎斯菲爾德還批評道:“最后的也是最麻煩的問題,是理論和經驗研究的關系問題。在19世紀上半葉,這兩者之間缺乏接觸;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兩者的關系成了‘統計學和社會學’的行政問題;而現在,所有這些問題都成了社會理論與經驗社會研究”(Oberschall,1972:xiii)。一句話,至今在許多社會學家那里,社會理論和經驗社會研究還是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