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20世紀90年代至今司法與經濟發展的四種理論

不同于20世紀50年代的“法律與經濟發展”運動,90年代的“法律與經濟發展”運動產生于經濟轉型國家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拉美經濟改革、前蘇聯東歐經濟體制轉型、東亞經濟發展奇跡以及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顯著成就為該運動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素材,而隨著國際貿易的增加,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法治全球化問題又再次激發了學界對法律與經濟發展問題的關注。[1]但是與第一次“法律與經濟發展”運動不同的是,此次運動融合了更多的跨學科研究的視角與方法,并且由于70年代以來一批不同于西方正統法律與經濟制度的東亞國家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 “世界經濟一體化”格局的逐步形成,使得對該命題的研究有了新的范本和角度。而在這豐富多元的經濟社會背景下,有關法律與經濟發展的理論也逐步走向多元化,因而我們將此階段概括為法律與經濟發展理論的反思與重構階段。

在此階段,一方面,西方正統的法律與經濟發展理論依然盛行。強調“制度是重要的”的新制度經濟學派的學者們仍然不遺余力的證明擁有良好法律制度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優越性,其典型即為研究法律與金融發展的LLSV(R.La Porta,,F.Lopez-de-Silanes,A.Shleifer,R.Vishny),他們將法律制度量化,用以衡量49個國家中股東保護和債權人保護的質量,通過比較不同法律淵源國家的經濟績效,證明了普通法系國家比大陸法系國家對投資者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護,從而獲得了更好的經濟績效。羅伯特·巴羅(1997)、納克和基弗(1995)等人通過各自的實證研究分別論證了強有力的法院系統和保護產權的法律制度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2]而聯合國計劃發展署在設計一些東亞國家的市場導向的經濟改革的援助計劃時也堅持這樣的理論,即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完備的產權界定和合同的有效執行,這些觀點已經成為新法律和發展研究的正統學說。[3]

另一方面,基于70年代第一次法律與經濟發展運動的失敗,有學者認識到:“在這種“法律和發展”的規劃中,很少考慮到經濟政策發揮作用的現實環境以及各種限制。對政府運作之強制力的理解很模糊,對政府有其自身的利益、社會力量如何盜用法律的理解更為模糊。”[4]由此他們開始轉而關注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包括其政治、歷史、文化背景,在此基礎上探討法律在這些國家的具體實施過程,從而使法律與經濟發展這一主題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探索,此外,“東亞奇跡”的發生也促使一批西方學者開始關注法律之外的因素對于法律的實施以及經濟發展的影響,他們指出,“許多新理論指出應當重新考慮國家與法律的作用和性質。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政府是發展的,法律也沒有承諾充當現代化的工具。”“有必要將法律的作用去中心化和去焦點化。”“盡管法律制度和財產權被制度經濟學認為是重要的,但是對這些制度的實際需求可能被夸大了。”[5]由此,各種有關法律與經濟發展的替代理論,“政府論”“非正式制度論”以及“文化論”等理論也開始萌芽并發展。

在此背景下,有關司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探討,也有了其相對集中的研究,通過筆者梳理,主要有以下幾種理論與觀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昔阳县| 武穴市| 永嘉县| 龙州县| 甘德县| 涞水县| 天津市| 湟中县| 兴业县| 新密市| 灌云县| 阿鲁科尔沁旗| 黄山市| 武邑县| 玉田县| 桓仁| 嘉义县| 乌鲁木齐县| 白银市| 达州市| 九江市| 赤城县| 罗平县| 双鸭山市| 孟连| 阿克| 龙山县| 三明市| 乌鲁木齐市| 南召县| 丘北县| 平山县| 南昌市| 新丰县| 南阳市| 乡城县| 芮城县| 孟州市| 民权县| 桐柏县| 祥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