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文字、腦文本與物質文本
文學倫理學批評作為一種文學批評的方法,它對文學的認識和理解是獨特的,甚至是對傳統文學理論的一種反叛。這種反叛就是從起源上顛覆我國傳統文學理論中有關文學的定義,即什么是文學的問題。什么是文學的問題是有關文學本質的問題。文學倫理學批評認為,現有的文學理論討論的實際上不是真正的文學,而只是文學的觀念。文學倫理學批評堅持把有關文學觀念的討論轉移到對文學本體的討論,從關于抽象的文學的討論轉移到文學作品的討論。因此,文學倫理學批評首先需要討論文學存在的兩個基本前提:文字與文本。
文學一詞來源于拉丁詞littera(文字),意為由文字寫成的文本。從起源上看,文學有兩個基本前提:文字和文本。文字是意義的載體,文本是文學的形態;文字構成文本,文本構成文學。文字只是一系列表意符號,本身并不是文學。一個一個的文字雖然能夠表達意義,但是按照索緒爾的理論,這些意義只是文字所能夠表達的意義,但不是文學要表達的意義。文字的意義是可能指涉的意義,不同于文本的意義。文字在組合成文本之前,意義是獨立的、單一的、簡單的、相互割裂的。但是,由于文字有能指的意義,因此不同的文字可以組合成意義豐富的不同文本。文字一旦組成文本,即成為文字文本,表達的就不是單個文字的意義,而是由文字組成的文本意義。
在文字產生之前,雖然人們可以憑借記憶保存語言,但是這種記憶是有限的。隨著記憶者的消失或死亡,語言的記憶也就隨之消失,因此記憶不能永久保存語言。就語言本身而言,它只是表達意義的一種方法,即通過語音的形式表達意義。那么,語言表達的意義來自哪里?它來自腦文本。
腦文本是存儲在人的大腦中的記憶,而記憶是人通過感官獲得的對世界的感知。腦文本借助回憶提取,借助發音器官和聽覺器官復現,并可借助陶片、紙草、龜甲、青銅、紙張等轉化為以物質材料為載體的物質文本。就介質而言,腦文本是一種特殊的生物形態。腦文本也是文本的第一種形態。在物質文本和電子文本出現之前,非物質形態的意識只能以記憶的形式儲存在腦文本里。腦文本是一種生物形態的文本,它只能通過口耳相傳而不能遺傳。除了通過口耳相傳進行復制外,腦文本不能永久保存。因此,除了少量的腦文本后來借助物質文本被保存下來之外,大量的具有文學性質的腦文本都隨其所有者的死亡而永遠消失湮滅了。直到今天,無論是物質文本還是電子文本,從根源上說都是對腦文本的復寫、加工、存儲和再現。可以說,沒有腦文本,就沒有物質文本和電子文本。沒有腦文本,就沒有文學創作,就不可能產生任何形式的文學。
就文本的發展而言,直到文字出現以后,以語言的聲音形式復現的腦文本才能夠轉變為可視可讀的物質文本形式,人們的語言和思想才能夠真正被記錄和保存下來。因此從根源上說,只是在文字出現以后,無形的語言才能轉變成以文字符號表意的文本形式,腦文本才能夠被記錄和保存。
語言是大腦思維的工具,也是大腦思維的表達形式。語言是意識的形式,其媒介是聲音,因此需要借助發音器官才能傳播,借助聽覺器官才能接受。文字的媒介是表意符號,它需要借助書寫工具和書寫介質才能表現出來。語言借助人的發音器官而存在,它是人類表達思想和進行交流的聲音形式,但是語言只能通過記憶才能保存。人可以通過頭腦對保存的語言的記憶進行回憶,并借助發音器官使保存的語言再現。在現代科學出現之前,語言只能借助人的發音器官表達,借助人的聽覺器官理解其意義,而不能借助視覺器官辨認和閱讀。文字出現以后,語言才可以被文字記錄并被保存下來。一旦語言被文字記錄下來,它就脫離原來的載體大腦和表達工具發音器官,從而轉換成新的形式,即文字符號。
語言是一種非物質形態,文字是一種物質形態。當語言被文字記錄下來以后,無形的語言(語言的形式也可稱之為聲音形態)就變成了有形的文字。不同的文字組合在一起,就變成了意義復雜的文本,即文字文本。自從有了文字以后,抽象的思想也可以不借助語言而借助文字直接轉換成物質文本,即文字文本。文字文本不同于口頭語言。文字文本是書寫或印刷在物質材料如石板、銅器、龜甲、竹簡、木牘、絲綢、紙張等材料上的文字。文字文本是被保存的語言和思想的物質形態,它可以借助視覺器官辨識和閱讀。
口頭語言是思想的聲音形式,借助發音器官表達,借助聽覺器官理解。文字文本可以借助發音器官轉換成聲音形式,口頭語言也可以借助書寫工具和材料轉換成文字文本。但是,口頭語言在被轉換成文字形式之前,除了可以被記憶外,是不能保存和不能再現的。因此,文本指的是借助文字通過一定介質保存的語言或思想,文本的文字可以借助一定工具辨識、閱讀和理解。在現代科技時代,不僅語言和思想可以轉換成電子文本,而且文字也可以轉換成電子文本。電子文本同樣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辨識、閱讀和理解,而語言雖然可以被記憶,但是不能永久保存,隨著記憶者的死亡,記憶也就永遠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