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邏輯·語法·修辭(第2版)
- 李衍華
- 5字
- 2020-09-24 13:38:51
第三章
判 斷
第一節(jié)
判斷的概述
一、什么是判斷
判斷是對思維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例如,“中國是發(fā)展中國家”、“阿Q不是巴金小說中的人物”、“5大于3”、“只有出示門票,才能進入國家大劇院”等。“思維對象”可以是客觀事物,也可以是創(chuàng)造的形象、符號等。所謂“有所斷定”是指對思維對象的性質、關系、狀態(tài)等的肯定或否定。
判斷是一種基本思維形式,它由概念構成,又是構成推理的組成部分。人憑借判斷揭示出各種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從而不斷擴大和加深人對世界的認識。
二、判斷的特征
判斷的基本特征:一是必有斷定。沒有斷定的語句不構成判斷,如:“你貴姓?”“請進來。”等都不是判斷。二是必有真假。如果斷定的情況與實際相符,則為真判斷;如果斷定的情況與實際不符,則為假判斷。邏輯學不研究判斷事實上的真假,而研究判斷之間的真假關系,但結合日常語言表達的需要,也要考慮判斷本身的真假問題。這不僅對表達判斷是必要的,而且對進行正確推理,也是必要的前提。
三、判斷、命題與語句
判斷也稱為命題,但二者有所區(qū)別。命題是未被主觀斷定的陳述,而判斷是已被主觀斷定的陳述。例如,某人說:“張三是兇手。”對某人來說,他作了主觀斷定,這是一個判斷;而對法院來說,在查證核實之前,只是一個未被斷定的命題。對一個陳述,是判斷還是命題,只在于有沒有主觀上的斷定。因而,在非嚴格意義上,判斷和命題也可以同義使用。
判斷的語言形式是語句。判斷與語句之間的關系是:
1.判斷要通過語句表達,但并不是所有語句都表達判斷。句中有無斷定是確定是否表達判斷的依據。一般陳述句都表達判斷;感嘆句中有斷定的表達,如:“這花真美!”沒有斷定的不表達判斷,如:“呵,黃河!”祈使句中有斷定的表達,如:“同志,請不要隨地吐痰。”沒有斷定的不表達判斷,如:“請把門關上。”一般疑問句不表達判斷,如“什么是網絡?”反問句則表達判斷,如:“難道我說的不對嗎?”(強調“我說的對”)
2.同一判斷可以表達為不同的語句。例如,“事物都是運動的”可表達為“事物不是不運動的”、“不運動的事物是沒有的”、“難道有不運動的事物嗎”等不同的語句形式。
3.同一語句也可以表達不同的判斷。例如,“新學生宿舍落成”,既可以理解為“新學生”,也可理解為“新宿舍”,在語言表達中屬于“歧義判斷”的錯誤。如果在條文法規(guī)中出現歧義判斷,將會造成執(zhí)行上的困難。如果在對話、談判或論辯中發(fā)生,就會產生誤解,導致談判或論辯的失敗。算卦先生卻常用歧義判斷糊弄人,如“父在母先亡”,可作出兩種相反的解釋。
造成歧義判斷的原因很多:(1)因概念歧義造成。如“趙師傅一個班修好了兩輛車”(“一個班”可以理解為“一個班的時間”,也可理解為“一個班的人”)。(2)因限制不明確造成。如“計劃處的三個科干部參加了考試”(既可以理解為“三個科”,也可以理解為“三個……干部”)。(3)因缺少主語造成。如“我們把這些信轉給了陶斯亮同志,因來信很多,不能一一復信,因此寫了這篇文章”(誰“寫了這篇文章”,由于缺失主語,可作兩種理解,或是“我們”,或是“陶斯亮”)。
四、判斷的種類
判斷有多種分類方法。傳統(tǒng)的分類方法見下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