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外漢語教學的成績測試
- 楊翼
- 2653字
- 2020-09-24 13:31:51
第一節
漢語成績測試的基本概念
一、語言測試
語言測試是用來測量語言能力或潛能的工具,它是由一些特定的、能引起語言能力的任務組成的(AlanDavies等,2002),它實質上是對行為樣本所做的客觀的標準化的測量[1]。
常見的語言測試可以分為三大類:水平測試、學能測試、成績測試。
1.水平測試
水平測試(proficiencytest)通常用來測量學習者語言能力的高低。比如,中國的漢語水平考試(HSK)、美國的托福(TOEFL)、英國的雅思(IELTS)。
水平測試有兩個特點:(1)具有對比性。可以獲得某個考生在考生群體中的相對位置情況。(2)不與具體的語言課程掛鉤,即考試內容與課程教學內容沒有直接的聯系,而是獨立于課程教學內容之外。(3)它用基于語言理論所設計的標準來測試考生的語言能力。
2.學能測試
學能測試(aptitudetest)通常用來測量學習者的語言學習天賦和潛力。
學能測試有兩個特點:(1)不關心考生是否學過該語言。(2)測試目標偏重于語音編碼、語法編碼、綜合歸納、短時記憶、口頭表達等能力。
3.成績測試
成績測試(achievement test或attainment test)通常用來測量學生在規定的語言課程時間里學到了什么、學得怎么樣。比如,漢語期中考試、漢語期末考試等。
成績測試有兩個特點:(1)它與語言課程有直接關系,它的目的是確定學生或語言課程在達到教學目標方面有多么成功。(2)成績測試是以某個語言教學大綱為基礎的。
語言教學大綱對各項教學目標都有清楚、公開的說明,成績測試內容就是教學大綱所列項目的代表性樣本。當然,教學大綱所列的這些項目被仔細地審查過,而且有規定的學習期限,所以“成績測試中的代表性樣本,就如同教學大綱所列教學項目的衍生物一樣”(ArthurHughes1989)。這意味著成績測試的內容和項目跟教學大綱有非常密切的關系,甚至可以說,成績測試是附屬于教學大綱的,或者說成績測試是教學大綱的產物。
需要指出的是,關于成績測試的基點,在國際語言測試界還存在著爭議。有人認為[2],成績測試應該基于課程教學目標,以測量最終的課程教學目標的成功程度,而不是基于課程內容。這種觀點雖然在理論上很有吸引力和說服力,但是并沒有獲得廣泛的贊同,這很可能是因為這種測試途徑消除了“成績測試”與“水平測試”之間的差別而導致的。
從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角度看,成績測試是本書討論的范圍和重點,因為它跟漢語課程[3]、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有密切的聯系,而完全獨立于教學的水平測試(如HSK)和學能測試則不在本書的討論范圍之內。
二、測試與測驗
“測試”和“測驗”在英語中都與“test”對應,在譯為漢語時,有人喜歡譯為“測驗”,有人喜歡譯為“測試”。因為二者幾乎沒有使用界限,所以常有人交替使用。我們把它們視為同一概念。
測試通常是由一組要求在固定時間內完成的語言題目組成,并在相同的條件下對所有應試的學生施測。
三、測試與考試
從觀念上來看,學生和教師認為“考試”在形式上更正規,在程序上更嚴格,在規模和題量上更龐大;而“測試”較為隨意、松散,題量、規模較小。其原因是,考試往往是根據教學的內容和目標,嚴格選擇有代表性的內容與題目,并以較大的內容覆蓋面,對學生的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進行測量與評價[4];而“測試”則不一定那么嚴格,測試的內容覆蓋面可大可小。因此,可以說,嚴格意義上的特定“測試”就是“考試”。總的來看,測試的概念比考試的概念內涵更寬泛。
四、漢語成績測試
前面所提到的成績測試只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因為教育界各類學校的各種學科專業都會定期舉行成績測試,而漢語成績測試則是一個特定的較為狹窄的概念。首先它是用于第二語言教學領域的,而不是用于母語教學領域的,其次它限于漢語這個語種,而不是其他語種(比如,英語、法語等等)。
1.漢語成績測試的定義
基于前面對測試和成績測試的認識,我們來給漢語成績測試下一個比較嚴格的定義:
漢語成績測試是漢語教師所設計的一種測量工具,通常是由一組要求在固定時間內完成的漢語題目組成,并在相同的條件下對所有應試的學生施測,以確定學生或漢語課程在達到漢語教學目標方面的成功程度。
2.漢語成績測試的特點
漢語成績測試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測試,所以它是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課程大綱為基礎的。漢語課程有多種,按漢語技能分類有綜合課、閱讀課、聽力課、口語課、寫作課等;按漢語要素分類有漢字課、漢語詞匯課、漢語語法課、漢語語音課等;按學習的漢語課程范圍分類有基礎課和專業課等等。不同的漢語課程有不同的教學大綱,這就意味著多種漢語課程有多種漢語教學大綱,也就相應有多種類型的漢語成績測試。
每一種漢語成績測試的內容和項目都跟課程的教學大綱有非常密切的關系。這是因為每一種漢語教學大綱,都有它對自己的各項教學目標的獨特說明,并且起說明作用的這些信息是清楚的、公開的。
漢語成績測試的內容就是該教學大綱所列教學項目的代表性樣本,并且所列的這些項目是有規定的學習期限的。
3.漢語成績測試概念的寬、嚴之分
漢語成績測試的概念的含義有寬、嚴之分。嚴格意義上的漢語成績測試,僅指在漢語教學的學期中、學期末或學年末所進行的比較正式的形成性和終結性漢語測試,它包括期中考試、期末考試或學年末的畢業考試。它的測試內容主要基于課程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它的測試目的是確定學生或漢語課程在達到漢語教學目標方面的成功程度,以便進行總結和評價。寬泛意義上的漢語成績測試,不但指在漢語教學后所進行的比較正式的漢語測試(如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畢業考試等),而且泛指在漢語教學前和教學過程中所進行的各種非正式的漢語測試,它包括分班測試、隨堂小測試、單元測試、周考、診斷性測試等。
這些非正式的漢語測試,也屬于寬泛意義上的漢語成績測試,它的測試內容間接地基于課程教學大綱,直接基于課堂教學內容和有關的教材內容。它的測試目的是確定學生在達到漢語教學的階段性目標方面程度如何,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哪些需要解決的缺陷,以便教師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和學生的學習策略,采取具體的補救措施或者給新生分班。
以下本書關于漢語成績測試的內容,少量涉及寬泛意義上的成績測試(分班測試、隨堂小測試、單元測試、診斷性測試、周考),多數涉及嚴格意義上的成績測試(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畢業考試等)。
[1] 參見Anastasi(1982)。
[2] Arthur Hughes(1989:10-12)的觀點就很有代表性。
[3] 主要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基礎課、技能課和專業課。
[4] 評價又稱為評估,它是評價者為了做出決策而系統地收集信息,并對語言教學中諸多因素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它可以包括對學生的定量描述(測量)和定性描述(非測量)兩個方面。此外,它還總是包含對結果的價值判斷,所以相對于測試來說,評價是一個更全面的、涵蓋面更廣的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