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家的全面風險管理:基于巴塞爾II追求銀行價值增值
- 徐振東
- 8401字
- 2020-09-24 13:31:10
第四節
授信資產組合管理流程
維持關系型融資不可避免地帶來信用風險過度集中于某類客戶、某個行業和某個地區。幾乎每個經濟周期中的低迷狀態和資本市場疲軟都可以歸結為:一個(幾個)公司或行業集中度的信用風險暴露,其經營困境首先導致其關系銀行授信資產組合集中風險顯露出來,隨即引發整個銀行業授信資產組合集中風險帶來的災難性后果。從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石油工業貸款集中,80年代末歐洲和美國房地產授信過度集中導致市場疲軟,到90年代房地產過度借貸誘發亞洲金融危機,使銀行家深刻意識到:為有效化解授信集中風險,必須實施資產組合管理,提高資產組合風險調整收益,實現股東價值增值。運用金融創新工具對授信業務本身進行調整,有效將表內信用風險轉移出去,降低貸款組合風險集中度,使授信資產業務發展和組合風險管理相輔相成。
一、授信業務發展導致信用風險集中
傳統信貸理念認為,銀行通過審慎風險分析和完善貸款管理程序,借助于經驗法則和良好判斷,就可消除貸款信用風險,保證貸款固定收益索取權能順利實現,資本投入就可無風險地獲得預期貸款利息收入。在執行貸款管理程序中,大多數銀行都將某一特定貸款違約損失認定為操作原因和管理責任。實際上,貸款事前分析和事后管理監督過程可篩選出高信用度客戶,降低貸款組合違約概率。但是,要獲得高于無風險利率的收益必然要承擔相應風險損失,貸款信用風險不能輕易消除。原因是系統性因素影響,如通貨膨脹率、實際利率水平、總產出等宏觀因素對授信資產組合收益直接產生影響。
美聯儲曾在一份報告中做了這樣的說明,信用風險集中通常表現為:某個單獨的或相互關聯的借款人直接或間接的風險暴露水平異常高;或者是由某種單獨的證券或具有相同特征證券擔保的信用風險暴露異常高;或者是對某個行業中或受共同因素影響的群體中,具有共同特征的借款人的風險暴露異常高。巴塞爾委員會、國際證券經紀組織及國際保險監管協會在1999年12月共同發布的《風險集中管理準則》中,將風險集中定義為:“風險集中是指這樣的風險暴露:它可能帶來潛在的巨大損失,足以損害一個金融組織維持其核心運營能力。”歸結起來,銀行信用風險集中形式,主要是信用資產異常集中于:(1)單個借款實體,(2)一群相互關聯的借款實體,(3)同屬某個地區的借款實體,(4)同屬某個行業的借款實體,(5)生產相同產品的借款實體。
傳統經濟結構背景和傳統信貸管理方法本身會導致信用風險集中。由于處于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人們的需求也會隨之發生演變,導致不同歷史時期對不同行業產品需求程度也不同;而且處于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行業或企業,分別聚集了不同的資源,這使他們之間存在著相對優勢,又由于不同行業歷史經驗決定了他們具有不同管理水平;此外,國家政策在某段歷史時期會傾斜于某些行業或地區,所有這些因素綜合作用在一起,導致某一群相互關聯的企業,或某個行業在某個歷史階段平均盈利水平會比其他企業群體要高。在這種背景下,傳統信貸管理模式下,基于單筆資產進行信用評價,必然向特定階段“明星公司群體”收斂,由此產生了大量信貸資產在相同時段過多地集中于這個群體,形成信用風險集中。當整個經濟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使這些明星企業群體優勢喪失,授信資產集中就會帶來巨大損失,可能危及銀行維持核心運營能力。
銀行專家管理制度也從主觀上導致了信用風險集中。銀行貸款發放和管理依靠大量專業信貸分析人員,他們通常積累了分析某一行業、某類客戶或者某一區域經濟的豐富經驗,成為這一領域專家,而且信貸管理人員的經驗越豐富,資格越老,決策權也越大,越能影響銀行的貸款投向政策。因此,銀行信貸管理過程存在著強烈個人偏好影響,專家總是注重他們所熟悉的客戶和熟知的領域,這很可能導致一家銀行的信貸業務具有較高的相關性,于是產生了信用資產的行業、地區以及客戶集中風險問題。
銀行市場環境已經并將繼續發生深入變化,始于20世紀70年代并延續至今的金融脫媒現象,表明投資級公司(investment grade firms)不愿像過去那樣倚重銀行借款,而轉向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這使銀行從信用等級高的客戶獲取較高利差收益的機會在減少。銀行在未改變授信業務占主導業務結構模式下,為保持業務收入持續增長,滿足股東及利益相關者增加收益的要求,不得不轉向那些信用等級較低的授信客戶,而這使銀行信用風險無疑在增大,為有效管理信用風險,銀行必須加快表外業務(中間業務)發展,減輕授信業務比重過大的不利影響,同時加速改變傳統信貸管理模式,盡快拋棄傳統那種逐筆交易(transaction-by-transaction)“發行并持有到期”(originate-and-hold-to-maturity)的管理方法,尋求有效利用市場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管理方法。
二、授信資產組合管理的基本條件
信貸組合管理理論假定個別資產的收益呈正態分布,利用下列公式可求出資產組合的平均收益和資產組合收益的方差:

上式中,是資產組合的平均收益;Ri是組合中第i種資產的平均收益;xi是資產組合中投資第i種資產的比例;
是第i種資產收益的方差;cov(i, j)是第i種資產收益與第j種資產收益之間的協方差;ρij是第i種資產和第j種資產的相關系數。位于資產組合有效邊界上的組合,是風險調整收益最高的組合,有效邊界的斜率反映了該組合的一種標準收益比率,稱之為夏普比率(Sharp Ratio),計算公式如下:

在給定風險水平下獲得更高預期收益,或者在給定預期水平下降低風險,這對組合經理來說,是一個十分誘人的理論。但是,將標準資產組合理論運用于授信資產組合管理存在實施困難(如技術上的、管理上的、市場不成熟方面的),因為銀行貸款組合:(1)相關性矩陣龐大、相關性變量不清晰、相關性不穩定;(2)貸款損失非正態分布;(3)貸款跨期性不適應組合理論的單期性;(4)缺少價格發現,貸款價格不一致性、優先性、沉淀資金以及看漲期權都對貸款期限和價值產生影響,而且二級市場狹小;(5)缺乏優質數據。對于股票,人們關注其收益,而對貸款及其他授信資產,人們關心的是預期損失。貸款“發行并持有到期”組合的標準化損失分布非正態,這表明對授信資產組合來說,均值和標準差不是充分的。分析授信資產組合時,必須收集大量數據來模擬損失分布,或者考慮一個特定的、長尾(損失)分布。由于違約概率是公司客戶特性、行業寬度(industry-wide)和經濟水平幾個變量的復雜函數。所以違約風險可用誤差來度量。對違約風險暴露情況,損失取決于違約時點上授信資產存量總額、違約預期損失以及違約損失波動。與股票組合不同,授信資產組合,沒有直接估計違約協方差的方法。因為絕大多數債務人還沒違約,不能簡單地收集數據并計算相關性,因而還需要大量精細技術。
通過組合分散化效應,銀行可降低組合中單筆資產特定風險,提高組合收益。但系統性風險對組合的負面影響卻始終存在,持有信用資產組合并不能使信用風險消失,提高信用資產組合管理水平成為銀行家必須完成的極具挑戰性的任務。為實現向信用組合管理轉變,并達到信用資產組合風險管理目標,必須致力于創建四項基本條件:
一是市場條件。市場發展深度、廣度和厚度,市場自由交易政策完善,市場參與者眾多,對新金融產品需求量大,單一交易不影響市場價格水平。從市場發展角度看,有兩個因素制約了信用資產交易和授信資產證券化的風險管理作用:一是貸款交易過程轉移貸款的法定權益,銀行家要在維持貸款客戶關系與處理表內信用資產間權衡;另一個是將信用資產從表內移出的交易過程,無論貸款出售,還是資產證券化,交易市場的完備性和有效性是吸納銀行信用資產的重要保證,而大多數急需管理龐大信用資產的銀行金融體系普遍受制于資本市場發展滯后性。所以,所利用的資本市場成熟度非常重要。
二是商業銀行內部條件。銀行應具有完善的信用風險管理基礎設施,即:(1)完善的風險治理機制,董事會和高管層高度重視信用風險管理,并大力提倡運用信用風險緩解技術,提高信用風險管理績效;(2)良好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能有效采集和運用信用數據信息,進行定量分析、監控和管理;高效運行的信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與業務流程高度適應的風險管理流程,風險管理崗位責任明確并配備合格稱職的風險管理人員;(3)先進的內部信用評級體系,建立標準統一、分級合理、調整及時、運行規范的二維內部評級體系;銀行大規模地開發貸款管理跟蹤系統、貸款定價模型、資本配置模型等;(4)風險量化管理與定性管理有機融入風險政策程序,市場反應及時,風險決策高效。
三是技術手段條件。通過資產證券化,對資產池同質性要求較高,這限制了證券化轉移大量異質公司貸款來調整資產組合的可行性。銀行只有通過買入和賣出可能的信用資產暴露,或通過新業務和現有業務更新管理來最大化組合風險調整收益。
四是外部監管條件。銀行監管當局按照定性和定量標準確定銀行監管資本要求總量,銀行在符合監管標準條件下,緩解信用風險,才會節約經濟資本,減少監管資本要求。
把現代資產組合理論運用于非公開交易型的債券和貸款分析中,需要考慮的三個主要因素是:(1)收益的非正態分布,(2)不可觀測的收益,(3)難以預測的相關系數。信用組合管理模型從不同角度界定以上三個變量,運用資產組合理論來管理信用資產。
三、授信資產組合建模的基本過程
目前,一些銀行通過信用組合模型來實現經濟資本計算及其在業務鏈上配置,通過貸款銷售、債券交易、信用衍生工具和信貸資產證券化來支持積極信用資產組合管理、交易定價和定義最低回報率(hurdle rates)、業務單元評價、承銷商補償。在當前信用風險組合管理文獻中,至少有9種組合管理模型:(1)Bennet(1984)將情景模擬分析法應用于授信資產組合管理中,建議根據資產風險等級實行組合管理,并提議貸款定價要反映借款人對組合風險貢獻大小;(2)John Morgan(1989)將資產組合理論運用于貸款管理中,建議用共享全國信用數據庫(Shared National Credit Database)替代組合管理理論中市場組合;(3)Chirinko(1991)從宏觀經濟和行業變量角度考察信用資產組合,肯定共享全國信用數據庫觀點,并最早通過研究行業貸款損失,得出不同行業違約協方差;(4)穆迪公司(1991)建立了包括32個行業分散化指數(Diversity Index);(5)KMV公司(1993)提出利用組合分析方法研究授信組合風險和風險貢獻模型;(6)CSFP(1996)提出用板塊法衡量信用組合風險的Credit Risk+模型;(7)Altman(1997)提出與Z評分模型結合使用的信用風險組合模型;(8)RMG公司(1997)推出Credit Manager組合信用軟件;(9)麥肯錫公司的Wilson(1997)提出了信用風險組合管理模型。
信用資產組合建模過程,即將數據(代表債務人數據的違約概率、代表便利數據的違約事件中的利用和回收率、代表組合數據的違約相關性)代入信用資產組合模型,從而得到信用資產組合的預期損失、非預期損失、資本和單個交易的風險貢獻(見圖4-6)。

圖4-6 信用資產組合的建模過程示意圖
國際主流銀行基于內部評級系統估算違約概率。基于債務人公開數據和相關信息,將債務人分為不同信用等級。資產組合經理獲得違約概率的外部主要資源,見表4-1。
表4-1 獲取違約概率的主要外部數據源

資料來源:查爾斯·史密森(Charles Smithon)著:《信貸資產組合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頁。
違約事件中回收率外部數據來源主要有兩類:一類關注最終回收率,即違約債務人顯現(即應對違約、實施重組、完成清算或破產敞口)之后的實際回收率;另一類是將常見的回收率定義為違約后已違約工具交易價格,通常期限為30天—60天,見表4-2。
表4-2 違約事件中回收率的外部數據源

資料來源:查爾斯·史密森(Charles Smithon)著:《信貸資產組合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頁。
從國際金融機構使用的違約損失率,可得到違約損失率反面——回收率,見表4-3。
表4-3 平均違約損失率參數取最近的整數值(%)

資料來源:查爾斯·史密森(Charles Smithon)著:《信貸資產組合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頁。
違約時利用率(utilization)數據更有限。國際金融機構目前使用的利用率,見表4-4。組合經理都保守地把違約發生時利用率定為100%。Elliot Asarnow和James Marker研究了花旗銀行利用率(1987—1991),計算了較低信用等級貸款等值風險暴露(loan equivalent exposure, LEQ),并外推得到較高等級結果,發現信用質量較好的借款人,其貸款等值風險較高。Michel Araten和Michael Jacobs Jr.研究了大通銀行利用率(1995—2000),將違約等值風險暴露(LEQ)定義為對未使用信貸額度額外提取部分。如何處理借款人的信貸質量存在兩種對立觀點,一種認為應對投資級借款人分配較高貸款等值風險暴露,因為他們更傾向于較少契約限制,出現財務危機時更有可能動用原本未使用的額度;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較低信用等級的借款人更應該分配較高貸款等值風險暴露,因為他們的違約概率更高。影響貸款等值風險暴露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承諾額度期限,離到期時間越長,信貸可用時間就越長,這就增加相關信用風險,動用貸款額度機會就越大。另外,貸款等值風險暴露隨信貸質量提高而降低,隨離違約點的期限增加而增大。
表4-4 國際金融機構目前使用的利用率

資料來源:查爾斯·史密森(Charles Smithon)著:《信貸資產組合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頁。
違約相關性是組合管理理論在信貸組合管理中運用的最大障礙,因為違約相關性不能被直接估計。由于大多數公司沒有違約,所以觀測到的違約相關性將是零,這并不是一個有用的統計結果。可基于產業水平或評級類的可用數據來給出違約相關性的計算,但這是一個不充分的“零散結果”。穆迪Portfolio Manager模型與CreditManager模型都將相關性當做一個外部輸入預先假定,而在宏觀因素模型(Macro Factor)及Credit Risk+模型則將相關性作為內在輸入變量,即在模型不存在任何相關性或協方差矩陣的外部輸入,從直觀上看,它們一直都處于模型內部(或者說已被預設在模型內)。
四、授信資產組合管理工具
銀行一直通過發放貸款并持有到期經營管理方式來不斷擴張其資產負債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主流銀行開始采用組合管理方式:一是直接將貸款出售給其他銀行,或進入貸款二級市場,通過交易解除貸款的信用風險負擔;二是實施信用資產證券化,通過售出證券化資產將相應信用風險轉移到市場;三是利用信用衍生品轉移貸款信用風險。授信資產組合管理,見圖4-7。

圖4-7 授信資產組合管理示意圖
第一,通過信用資產銷售和交易來實施信用資產組合管理。貸款交易分為一級市場辛迪加貸款和二級市場貸款交易兩類。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客戶對銀行貸款的綜合需求已超過了單家銀行貸款能力,催生了銀團貸款。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中長期借款中有一半是銀團貸款。1997年,美國對64家資產超過50億美元的金融機構調查后發現,59%的金融機構正在使用積極信用組合管理方法,包括組合信用風險分析、貸款風險分類、貸款辛迪加、貸款二級交易、行業分散化、信用衍生工具等。理論上二級市場上買賣貸款是銀行降低貸款組合集中度最可行的做法。而現實并非如此,即便金融市場發達的美國,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貸款二級市場買賣量也很低,且主要是處置違約貸款。除了法律限制貸款轉讓外,還有其他限制因素:維持客戶關系限制貸款交易、缺乏標準化的交易合同、清算安排、交易價格定價機制、標準化信用評級等,也沒有關于貸款違約率、回收率的歷史數據。近年來,倫敦貸款市場協會和美國貸款定價公司相繼成立,為二級貸款市場交易提供信息中介服務;銀團貸款和貸款交易協會(LSTA)規范了貸款交易標準文本、清算和操作規程、市場規則等,促進債務市場中正常/不良貸款交易。
第二,運用資產證券化實施信用資產組合管理。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信用資產證券化已發展成為銀行業普遍接受的交易工具。證券化這種批發性金融中介過程,將現有基礎金融產品的未來現金重新安排,用新證券代表對原有貸款收益索取權,證券化發行“結構化票據”為銀行貸款融資并承擔貸款信用風險。銀行可通過信用資產證券化將非優等貸款從資產負債表剝離,也可買入證券化貸款來改變信用資產組合風險特征。信用資產證券化釋放特定貸款類型信用額度和比例限制。貸款移到表外使銀行繼續維持和發揮在特定放貸領域資源優勢。銀行業信用資產證券化,將銀行業和資本市場緊密連接起來。資產證券化的潛在優勢在于:(1)將貸款權益無追索地讓渡給一個特殊目的載體(SPV),轉移授信組合信用風險,可降低監管資本要求;(2)通過表內重組,提高信用資產組合的夏普比率,使之趨近于有效邊界;(3)通過發行貸款資產支持證券,獲得從資本市場融資新渠道。但是,貸款證券化在交易過程中未必總能實現證券化的好處,原因在于:通過證券化融資的資金成本可能會高于初始貸款的表內融資成本,導致貸款組合經濟成本上升,如貸款所有權讓渡引起的法律費用、SPV運行成本、發行票據評級費用、信用增級成本等,這些都將轉化為發行票據的成本,反映為發行票據融資成本的增加。在資本市場不發達經濟體中,若通過貸款證券化降低監管資本,卻提高銀行總體經濟資本,而且讓渡貸款所有權可能影響原有關系型放貸業務持續運作。又因資本市場發展滯后,運行效率低下,貸款證券化和結構性交易構建成本和交易成本高,不確定因素增多,可能導致發行失敗,損害銀行聲譽,抑制銀行運用證券化工具管理授信資產組合積極性。
第三,運用信用衍生品實施信用資產組合管理。運用信用衍生品交易將信用風險從表內分離,銀行通過表外持有信用衍生品和合成資產獨立管理信用風險,避免信用風險管理和持有授信資產沖突。使用信用衍生品可克服信用風險管理、組合管理和經濟資本管理過程中因獲得并持有貸款、處置貸款權益產生的諸多制約因素。信用衍生品交易從表外支持銀行傳統授信業務,授信業務不再受限于其承擔信用風險能力的制約,授信資產通過表外或有權益索取權安排實現風險對沖,貸款組合管理以很低的交易成本,通過持有表外復制信用風險暴露及或有索取權而實現。信用衍生品獨特之處在于:信用衍生品交易合約轉移貸款信用風險,而貸款法定權益并不轉移,仍保留在銀行表內,信用衍生品交易合約是通過表外持有信用風險對沖或者對信用損失的或有索取權來管理信用風險;貸款的名義額、期限、優先求償權或不能準確預知情況下,由交易雙方在信用衍生交易合約中事先約定。信用衍生品可用于減少對指定債務人組合風險暴露,或者通過綜合地接受來自組合中不占分量的產業或地區的信用風險來使組合多樣化,通過“合成式”證券化,迅速改變信用暴露的風險及收益特征。銀行不僅可在授信資產業務領域發揮專業化優勢,獲得規模經濟利益,也可在信用衍生品市場和資本市場更好地管理和分散授信組合信用風險。
基于信用衍生品的積極信用資產管理實踐可以概括為:通過信用衍生品分離和隔離信用風險,實現信用風險的交易、對沖和重組。通過使用信用衍生品和信用衍生結構,無須改變資產負債表,就可重組授信組合信用風險,在表外改變整個資產負債表風險狀況,提高授信組合風險調整收益水平。
五、信用風險報告的形式及內容
風險報告的作用是:確保銀行管理層清醒認識全面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和相關性,傳遞董事會確定的風險偏好;實施并支持一致的風險語言/術語;使員工在業務部門、流程和職能單元之間分享風險信息;明確員工在實施和支持全面風險管理中的角色和職責;利用內部數據和外部事件、活動、狀況的信息,為銀行風險管理和目標實現提供支持;保障風險管理信息及時、準確地向上級或同級風險管理者、監管當局以及投資者報告。
風險報告需要滿足監管當局和自身風險管理與內控需要,滿足信息披露的風險匯總和報告流程。有效信息披露可促進市場約束的實現,減少市場參與者決策的盲目性。內部信用評級法、信用風險緩釋技術和資產證券化的使用都以全面信息披露為前提條件,這對市場參與者認識銀行風險與資本之間的關系及其有效性十分重要。風險報告/信息須具有全面性、相關性、及時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實質性的特征。
風險報告路徑是為銀行各層面有效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風險而設計的風險報告路線。縱向看,風險信息/報告在不同級別之間傳遞;橫向看,風險信息/報告也需要在不同部門之間進行交流。良好的風險報告路徑應采取縱向報送與橫向傳送相結合的矩陣式結構,即本級各部門向上級行對口部門報送風險報告的同時,也須向本級行的風險管理部門傳送風險報告,以增強決策信息系統真正實現風險信息/報告的多向化、交互式傳遞,在保證風險管理部門獨立性的同時,確保管理層對主要風險實時監控。
風險報告從使用者角度看有內部報告和外部報告。內部報告通常包括:評價整體風險狀況,識別當期風險特征,分析重點風險要素,總結專項風險,配合內部審計檢查等。外部報告內容相對固定,主要包括:提供監管數據,反映管理情況,提出管理措施建議等。
風險報告在內容上可分為綜合性報告和專題報告。綜合性報告是各單位針對管理范圍內、報告期內各類風險與內控狀況撰寫綜合性風險報告,主要包括轄內各類風險總體狀況及變化趨勢,分類風險狀況及變化原因分析,風險應對策略及措施;加強風險管理建議等。專題報告是各報告單位針對管理范圍內發生的重大風險事項與內控隱患所做的專題性分析報告,應反映的主要內容包括:重大風險事項描述(事由、時間、狀況等),發展趨勢及風險因素分析,已采取及擬采取的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