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行文至此,下面談談我們對反基礎主義的看法。

首先,反基礎主義的產生并非偶然的、孤立的。作為后現代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反基礎主義也是后工業化社會的產物。后工業化社會又被人們稱之為“信息社會”,信息膨脹、知識爆炸是它的主要特征。有的西方學者稱之為“知識對生活的中心作用”。在這之前,知識僅為多元性的構成要素,雖然重要,但同時還有其他要素,因此知識是處于世界之中的。而現在,則是世界處于知識之中了。這里出現了一個顛倒。面對洶涌而來的新信息和新知識,人們隱入困惑,因為以前認為確定的東西現在變得不確定了。用法國學者謝爾蓋·莫斯科維奇的話說就是:“任何人不再有建立一個新的‘總體知識’的野心。”

有的反基礎主義者甚至認為不完全性不是思想的缺陷,相反,正是思想的這種不完全性,才構成我們致力于閱讀事業的動力,也是我們之所以可能通過閱讀而產生“快感”的根源。羅蘭·巴爾特對此曾有過十分生動的比喻,他認為,本文的“缺損”和“裂縫”之于讀者,恰如女性服飾下時隱時現的肌膚之于男人一樣,是最有誘惑性的。他說:“外衣張開的那些地方難道不是肉體最富有性感的地方嗎?……正如精神分析所正確表明的那樣,正是非連續性,正是肌膚在兩片衣服之間的繼續閃現,才是最易于引起性感的。”[22]對于人類的這一段心路歷程,《思想家》的編者B.麥基有過一個很好的描述,他說:“在笛卡兒之前,人們所知不多,但就態度而言,他們卻比現代人確信他們認為已知的東西。而在笛卡兒之后,人們的知識極大地豐富了,但他們確信的東西卻極大地貧乏了。”

在天賦知識的穩定性的信念遭到破壞之后,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內人們一直在尋求一個代用品。也就是說,由于人們長期以來擁有上帝這樣一個可以用來對一切作出最終解釋的唯一范疇,于是人們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繼續尋找另一種也可以用來對一切作出最終解釋的唯一范疇。開始他們以為在科學里找到了答案。后來隨著新康德主義的出現,歷史則成了可以解釋一切的范疇。接著又出現了試圖把歷史和科學融為一體、解釋一切的馬克思主義。直到尼采思想的出現,人們才開始說:“也許根本不存在可以用來最終解釋一切的唯一范疇。也許現實歸根結底本身就是多元性的。也許它原來就是由許多不同的、分離的事物組成的,要理解它,就只能分別地去探究它。既然如此,任何單一的、無所不包的解釋性理論都只能是一種幻想,一個夢,并將阻礙我們按照現實去看待現實。”[23]

麥基上面所描述的理論轉折,其實昭示了一種新的思想運動——后現代主義的誕生。這一點,看一看利奧塔對后現代主義的描述,就清楚了。根據他的描述,現代主義者揭示某種普遍的元語言來作所有語言游戲的基礎并統一它們,而后現代思想家則迷戀于這些游戲自身的徹底的多元性;現代主義者喜好封閉系統的高效率的、穩定的可靠性,因而留戀于秩序的既定形式和世界的原始的單一性,而后現代主義者則致力于尋求開放系統的不斷的創新和自由。[24]這樣看來,基礎主義與反基礎主義之爭實質上是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之爭。前者是工業資本主義的產物,后者可以看作是后工業化社會的產物。二者之間的彼此攻訐,有助于我們對資本主義的了解和批判。

其次,反基礎主義對基礎主義的批判,繼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后,進一步給予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和“絕對真理的幻想”以沉重的打擊,“讓我們學會了對‘代圣人立言’的做法保持警覺”。由于不存在知識的“終極基礎”,不存在一種公度性的“元話語”(metadiscourse),這就為百花齊放留下了空間,使一種言論的獨霸和一種意識形態的橫行成為不可能,從而使多種學派和理論的同時并存成為可能。與此相聯系,被抹殺的問題重新被提了出來,被視作異端的觀點得到了平反,哲學的獨立性和合理性又得到恢復。隨之而來的是思想普遍活躍,事事都要問個為什么。觀念中的簡單片面性和單一性得到克服。

由于“終極基礎”和“絕對真理”的不存在,一向自詡為掌握絕對真理的所謂“思想宗師”便隨之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至少他們的重要性下降了。因為“一位思想宗師”總是被一群門生弟子包圍著,“他們打著宗師的旗號,證明自己掌握了法寶,并以此互相辨認:他與我同屬一派,因此我是正確的”[25]。反基礎主義者對此是深惡痛絕的。在保持我們頭腦清醒,消除我們的思想偏見這一點上,反基礎主義是深得古希臘辯證法神韻的。這也是應該肯定的。

從哲學上看,反基礎主義弄塌的主要是傳統哲學家人為建構的“基礎”。為了這一“基礎”,人類付出了既扭曲客體又扭曲主體的巨大代價。反基礎主義的最終目的是恢復事物的本來面目,讓世界“保持原樣”(維特根斯坦語)。這一點也是應該肯定的。

最后,反基礎主義和它的論敵基礎主義一樣,也存在著自身難以克服的理論困難。這集中表現在:一方面,它拒斥基礎主義對基礎的追求,另一方面,它又(自覺不自覺地)肯定、確立新的基礎。從而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使自己的思想難以自圓其說,大大損害了其理論的論辯力量。

此外,從思維方法上看,反基礎主義仍然受著“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的影響,在對待基礎主義問題上有絕對否定的和簡單化的傾向。這一點顯然被荷蘭學者A.里奇特爾斯覺察到了,不然他就不會這樣提出問題:我們是否還可以從歐洲啟蒙運動——它的人道主義、它的理性主義、它的普遍主義等——中拯救出有價值的東西來,難道我們只能轉向各種時髦的相對主義并最終走到犬儒主義和頹廢主義的極端嗎?換句話說,難道不選擇絕對主義、客觀主義和基礎主義就得選擇相對主義、反基礎主義和懷疑主義嗎?這顯然不符合辯證法。R.伯恩斯坦將這種態度稱之為“笛卡兒式憂慮”(the Cartesian anxiety)。“這種‘憂慮’錯誤地認為,如果我們不能站在絕對基礎之上,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抽象的、無休無止的懷疑。”[26]

可以看出,反基礎主義對基礎主義的絕對否定是建立在對基礎主義的簡單化的理解之上的。似乎整個基礎主義的傳統僅僅致力于發現終極基礎,而不顧探索性的質疑與思考也是基礎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這一事實。這樣便一筆抹殺了哲學史的豐富理論內容,一筆勾銷了無數哲學家對真理的赤誠追求和認真探索。其實,即使是對終極基礎的尋求也仍然有其合理之處——對規律的尋求,對某種客觀內容的肯定。這方面我很同意R.伯恩斯坦的看法,“追求真理與客觀性不能同追求絕對混為一談”。《理想的沖突》的作者L.T.賓克萊的下面一段話也表明了同樣的意思。他寫道:相對論的時代使人想要找到他能夠為之堅定地毫不含糊地獻身的終極價值的希望大大破滅了,但也有人仍頑強地希望能為價值找到或創造出一個理論基礎,這個基礎對于我們每個人在我們一生的每一天中做出必須做出的具體的價值決定,至少將提供一些指導。

這意味著,挑戰基礎主義的反基礎主義本身在當代西方也受到了挑戰,在道德領域尤其如此。埃德爾教授的觀點就是頗具有代表性的。他說:“今天對這樣一個理論基礎的要求不是一個過高的要求,它并不探索各種絕對的準則,它不過是希望對于現代世界的重大爭論問題,能夠有信心地去對付……作為一個現代人,他也知道理論上的解答不是容易的,但隨著知識的巨大發展與傳播,難道他不能找到某種保證:總有幾根堅固的支柱能夠把普通人的道德體系系住嗎?他不要求一張詳細的地圖,但他至少必須有一個指導他的道德航向的羅盤。”對此種懇求,反基礎主義者將作何感想呢?其實,反基礎主義回答什么并不特別重要,重要的是反基礎主義所提出的“基礎”問題確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包括反基礎主義者本身)所無法回避的。

[1] R.伯恩斯坦:《超越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英文版,賓夕法尼亞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8頁。

[2] J.M.艾迪:《論二十世紀末的懷疑論》,載荷蘭《人與世界》1992年第25卷。

[3] 羅蒂:《哲學和自然之鏡》,李幼蒸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11頁。

[4] R.伯恩斯坦:《超越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英文版,賓夕法尼亞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頁。

[5] 德里達:《書寫與差異》,英文版,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78年版,第279頁。

[6] 羅蒂:《哲學和自然之鏡》,李幼蒸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14頁。

[7] 普特南:《理性、真理與歷史》,李小兵、楊萃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63頁。

[8] R.伯恩斯坦:《超越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英文版,賓夕法尼亞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8頁。

[9] 海德格爾:“哲學的終結和思想的任務”,譯文載《哲學譯叢》1992年第5期。

[10] E.列維那:“本體論是基礎性的嗎?”,載美國《今日哲學》1989年夏季號。

[11] 海德格爾:“哲學的終結和思想的任務”,譯文載《哲學譯叢》1992年第5期。

[12] F.杰姆遜:《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唐小兵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83頁。

[13] 參見E.S.凱西:“鄉愁的世界”,載荷蘭《人與世界》1987年第20卷。

[14] R.柯尼:《現代歐洲哲學思潮》,英文版,曼徹斯特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頁。

[15] R.S.考林頓:“查斯圖斯·巴什勒的順序的形而上學與基礎主義的塌陷”,載美國《國際哲學季刊》1985年秋季號。

[16] L.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英文版,1961年。

[17] R.柯尼:《現代歐洲哲學思潮》,英文版,曼徹斯特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2頁。

[18] B.麥基編:《思想家》,周穗明、翁寒松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195頁。

[19] J.巴什勒:《自然復合體的形而上學》,英文版,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66年版,第33頁。

[20] 參見R.柯尼:《現代歐洲哲學思潮》,英文版,曼徹斯特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327頁。

[21] 參見“伽達默爾與德里達的一次對話”,譯文載《哲學譯叢》1991年第3期。

[22] 參見T.豪克思:《結構主義與符號學》,英文版,1877年,第115頁。

[23] 參見B.麥基編:《思想家》,周穗明、翁寒松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454—455頁。

[24] 利奧塔:《后現代狀態》,英文版,1984年。

[25] 《新觀察家》周刊:“法國思想界十年回顧”,譯文載《當代西方思潮》,《國外社會科學》編輯部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114頁。

[26] R.J.伯恩斯坦:“形而上學、批判與烏托邦”,載美國《形而上學評論》1988年第1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西县| 文水县| 汝城县| 沛县| 全椒县| 甘泉县| 大荔县| 德清县| 建湖县| 固阳县| 鹰潭市| 罗甸县| 西乌| 玉溪市| 汉源县| 志丹县| 芒康县| 驻马店市| 营山县| 六枝特区| 普安县| 永新县| 界首市| 临桂县| 石渠县| 胶州市| 平邑县| 双柏县| 南昌市| 太保市| 平安县| 连南| 东明县| 察隅县| 青浦区| 大冶市| 专栏| 桂阳县| 昭通市| 新疆| 安溪县|